题名
|
靜佇、永在與浮升-楊牧詩歌中聲音與意象的三種關係
|
并列篇名
|
Standing Still, Eternal Being, and Ascendance: Thr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und and Imagery in Yang Mu's Poetry
|
DOI
|
10.6503/THJCS.2014.44(4).04
|
作者
|
翟月琴(Yue-Qin Zhai)
|
关键词
|
楊牧 ; 聲音 ; 意象 ; 靜佇 ; 永在 ; 浮升 ; Yang Mu ; Sound ; Imagery ; Standing still ; Eternal Being ; Ascendance
|
期刊名称
|
清華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4卷4期(2014 / 12 / 01)
|
页次
|
661
-
68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詩人楊牧自1956年創作伊始,就一直堅持對於聲音(語音、語調、辭章結構和語法變化產生的音樂性)的追求,這也使他的詩歌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研究其聲音特質,不僅需要借助於語言技巧,更在於探究聲音與語義之間的互動關係。而意象所蘊含的語義功能,正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考察路徑。從楊牧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中,能夠提煉出聲音與意象之間存在的三種美學關係,即(一)靜佇:沉默的時間、(二)永在:歸去的回環和(三)浮升:抽象的螺旋。通過研究楊牧的詩歌,也為分析聲音與意象理論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個案典範。
|
英文摘要
|
Ever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of his poetry writing in 1956, Yang Mu has been consistent in his pursuit of sonic beauty through verse (including the musicality of pronunciation, tones, textual structure and grammatical innovation), which imbues his poems with rich meanings and limitless interpretative possibilities. In researching the sonic qualities of poetry, focusing solely on linguistic features is insufficient to discern the ways sound functions in a poem.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for which analyses of imagery prove helpful. From Yang's poetry, which spans half a century, three aesthetic relations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can be deduced: standing still and silent time; eternal being and circularity; ascendance and abstract spirality. It is argued here that Yang's poems can be used as typical examples for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 between sound and image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李章斌(2012)。有名無實的「音步」與並非格律的韻律─新詩韻律理論的重審與再出發。清華學報,42(2),301-343。
連結:
-
奚密(2003)。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31(8),208-216。
連結:
-
Handy, William J.(ed.),Westbrook, Max (ed.)(1974).Twentieth Century Criticism: The Major Statements.New York:The Free Press.
-
Mazur, Krystyna(2005).Poetry and Repetition: Walt Whitman, Wallace Stevens, John Ashbery.New York:Routledge.
-
巴赫金、李輝凡譯、張捷譯(1998)。文藝學中的形式主義方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瓦.葉.哈裡澤、周啟超譯(2006)。文學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瓦萊裡、葛雷譯、梁棟譯(2002)。瓦萊裡全集。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
-
成偉鈞編、唐仲揚編、向宏業編(1991)。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
朱光潛(2005)。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西默斯.希尼、吳德安譯(2001)。希尼詩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
-
松浦友久、孫昌武譯(1990)。中國詩歌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奚密(2009)。臺灣現代詩論。香港:天地圖書。
-
奚密、宋炳輝譯、奚密譯(2008)。論現代漢詩的環形結構。當代作家評論,147(3),135-148。
-
茨維坦.托多羅夫編選、蔡鴻濱譯(1989)。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張遠山(2002)。漢語的奇跡。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
陳本益(1994)。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
-
陳芳明編(2012)。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出版。
-
覃子豪(1987)。覃子豪詩選。香港:文藝風出版社。
-
黃 玫(2005)。韻律與意義: 20 世紀俄羅斯詩學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
楊牧(2001)。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2010)。楊牧詩集 III : 1986-2006。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2006)。介殼蟲。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1978)。楊牧詩集 I : 1956-1974。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2009)。奇萊後書。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1995)。楊牧詩集 II : 1974-1985。臺北:洪範書店。
-
楊牧(1982)。年輪。臺北:洪範書店。
-
雷.韋勒克、奧.沃倫、劉象愚譯、郉培明譯(1984)。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
-
福西永、陳平譯(2011)。形式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翟月琴(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翟月琴、楊牧(2013)。「文字是我們的信仰」:訪談詩人楊牧。揚子江評論,38(1),25-33。
-
劉方喜(2009)。「漢語文化共享體」與中國新詩論爭。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魯道夫.阿恩海姆、騰宋堯譯、朱疆源譯(1998)。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諾思羅普.弗萊、陳慧譯、袁憲軍譯(2006)。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
蘇珊.朗格、劉大基譯、付志強譯(1986)。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顧 城(2005)。顧城文選卷一:別有天地。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林庭宇(2021)。趨勢教育基金會之「愛是我們的嚮導」詩劇對楊牧〈春歌〉詩文本的視聽覺修辭詮釋。臺灣詩學學刊,38,6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