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效益做為行動之準據-關於墨家功利思想的重釋

并列篇名

Utility as the Basis of Ac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Mohist Utilitarianism

DOI

10.6503/THJCS.2015.45(2).02

作者

陳弘學(Houng-Hsueh Chen)

关键词

墨子 ; 墨家 ; 效益 ; 倫理學 ; 功利主義 ; Mozi (Master Mo/Micius) ; Mohism ; utility ; ethics ; utilitarianism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卷2期(2015 / 06 / 01)

页次

201 - 2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墨家學派深刻影響戰國政治、軍事、思想各領域,與儒家並稱當時顯學。倫理學方面墨家提出一種以效益作為行動導向的論述,主張有利的行為即為正義,義利合一,不可分離。遺憾的是秦漢以後墨家學派驟然消逝,我們既難量化觀察這種學說的影響,相關研究也多付之闕如,難窺全貌。本文首先分析墨家功利思想發生之背景因素,進而借重當代學者對於《墨子》文本解譯成果,依循整合與分析途徑,重建墨家功利思想完整圖像。最後考察其優缺利弊,希冀能為先秦哲學研究提供更多更寬廣的思考向度。

英文摘要

Mohism had a deep impact o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the militar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was as famous as Confucianism at that time. With regards to ethics, Mohist thinkers proposed a discourse on human action guided by utility; they argued that utilitarian behaviors were justified and that justice and utility were inseparable. Unfortunately, Mohism suddenly disappeared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us it is now difficult to quantify its influence. In addition, research on Mohism is quite rar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ttain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Mohist school.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Mohist utilitarianism developed. Contemporary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ozi are consulted to reconstruct a complete picture of Mohism. Final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hism are critically examined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a wider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ing pre-Qin philosoph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梁啟超,〈加藤博士天則百話〉,《新民叢報》,21,橫濱:1902,頁51-61
  2. 王冬珍(1987)。墨子思想。臺北:正中書局。
  3. 王邦雄編(2005)。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
  4. 王讚源(1996)。墨子。臺北:東大圖書。
  5. 王讚源編(2011)。墨經正讀。上海=Shanghai: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ress。
  6. 任繼愈(1994)。墨子與墨家。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7. 朱熹(2012)。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8. 江太金(1987)。歷史與政治。臺北:桂冠圖書。
  9. 余衛東、徐瑾(2005)。墨家功利觀與西方功利主義的比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3),291-294。
  10. 李紹昆(1990)。墨學十講。臺北:水牛出版社。
  11. 李漁叔(1984)。墨子今註今譯。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12. 亞圖.考夫曼、劉幸義譯(2000)。法律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13. 周富美(2008)。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Taipei:國家出版社=Kuo Chia Publishing。
  14. 武敬一(2007)。論墨家功利主義。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7(3),113-116。
  15. 胡適(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
  16. 孫中原、吳進安、李賢中(2012)。墨翟與墨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17. 孫中原(2011)。墨子及其後學。北京=Beijing: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China International Radio Press。
  18. 郝長墀(2005)。墨子是功利主義者嗎?─論墨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中國哲學史,2005(1),70-78。
  19. 張純一(1971)。墨子集解。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Wenshizhe Chubanshe。
  20. 張耀南(2008)。論中國哲學沒有「功利主義」─兼論「大利主義不是功利主義」。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2),101。
  21. 梁啟超(1957)。墨子學案。臺北=Taipei:臺灣中華書局=Chung Hua Book Company。
  22. 梁啟雄(1983)。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23. 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南:世一書局。
  24. 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25. 陳問梅(1988)。墨學之省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陳啟天(1974)。商君書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章學誠、葉瑛校注(1984)。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28. 勞思光(1997)。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
  29. 馮達文編、郭齊勇編(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洪葉文化。
  30. 塔拉.史密斯、王旋譯、毛鑫譯(2010)。有道德的利己。北京:華夏出版社。
  31. 楊伯峻編(1993)。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
  32. 楊俊光(2002)。墨經研究。南京=Nanjing:南京大學出版社=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33. 葛兆光(2004)。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4. 劉安、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35. 邊 沁、時殷弘譯(2000)。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6. 嚴靈峯(1969)。墨子知見書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褚麗娟(2019)。晚清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的墨學思想初探。哲學與文化,46(12),63-78。
  2. 洪巳軒(2019)。墨子對於「兼愛」之論理與實踐精神。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8,1-38。
  3. 謝昀儒(2023)。求道與體道:從「道德幸福」見荀子「幸福觀」及其與「孔顏之樂」的思想聯繫。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4,149-201。
  4. 張書豪(2021)。自修辭視野檢視《墨子.天志》三篇思維論證。國文學報,69,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