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史家意識與碑誌書寫-以歐陽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書呂、范事及其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

并列篇名

Writing Funerary Inscriptions with a Historian's Consciousnes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Lü and Fan as Narrated in Ouyang Xiu's "Tomb Inscription for Fan Zhongyan"

DOI

10.6503/THJCS.2015.45(4).02

作者

李貞慧(Chen-Huei Lee)

关键词

古文 ; 敘事 ; 歐陽修 ; 范仲淹 ; 碑誌 ; "guwen" ; narrative ; Ouyang Xiu ; Fan Zhongyan ; funerary inscriptions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卷4期(2015 / 12 / 01)

页次

559 - 5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史家意識,指的是一種超越個人情感、私誼,以「言天下之公」或「著其繫天下國家之大者」的高度,來審視、評議人物及相關事件的書寫自覺。這一自覺,輔以複雜的政治閱歷,使歐陽修在韓愈之後,得以「以史筆入文集」,建立另一種融合文史的碑誌書寫典型。〈范文正公神道碑〉中所書呂、范事,便是這一典型的重要實例。其中「大節」繼承儒家德行意義,關乎別嫌明微的價值判定;「互見」則是在當代整體文獻或詮釋脈絡之中,決定書寫之內容,二者都與政治壓力下的歷史意識及敘事安排有關,不僅歐陽修用以貫串史學以及數種散文體裁之寫作,「互見」的書寫概念,更對北宋中後期深陷黨爭之中的文人深具啟發作用,影響深遠。

英文摘要

In this article, the phrase "historian's consciousness" denotes an awareness that impelled authors to overcome personal affections and consider people and events objectively, in terms of their larger socio-poli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this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his own complicated political experiences, Ouyang Xiu 歐陽修 established a new model for composing funerary inscriptions, which combined both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expository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Ouyang's contribution to the funerary inscription genr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is "Tomb Inscription for Fan Zhongyan 范仲淹", focusing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Fan Zhongyan and Lü Yijian 呂夷簡narrated in the text. My analysis centers on Ouyang's use of two key terms. The first is "dajie" 大節, a Confucian ethical concept that became the main criterion used to distinguish good and evil in Ouyang's tomb inscriptions, especially those on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factional conflicts. The second term is "hujian" 互見, which demanded that the author broadly review contemporary, and usually contradictory, data in order to decide the content and interpretive direction of the funerary inscription. Ouyang's take on these two terms inspired literati of the late Northern Song, who were deeply trapped by the factional conflicts of their time, and his views went on to play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prose across several genres and field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沈德潛評,雷瑨注,《唐宋八家古文》,上海:掃葉山房, 1925 。
  4. (1966)。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5. 王水照(2011)。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王水照卷。瀋陽:萬卷出版。
  6. 王水照(2000)。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 王安石(1974)。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
  8. 王昶(1998)。金石萃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9. 王基倫(2001)。唐宋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
  10. 王偁(1979)。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
  11. 王德毅(2008)。宋史研究論集。臺北=Taipei:新文豐出版=Shin Wen Feng Print。
  12. 司馬光、鄧廣銘點校、張希清點校(1989)。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
  13. 永瑢(198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何寄澎(2011)。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何寄澎(1990)。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
  16. 何寄澎(2002)。歐陽修「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7,109-124。
  17. 吳訥(1998)。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18. 李華瑞(1998)。宋夏關係史。石家莊=Shijia Zhuang:河北人民出版社=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 李燾(1983)。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Taipei:世界書局=The World Book。
  20. 杜大珪編(1969)。名臣碑傳琬琰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1. 汪榮祖(1997)。史傳通說。臺北:聯經出版。
  22. 谷敏(2007)。周必大對小說與正史的態度─也談〈范仲淹神道碑〉的刪文問題。文獻季刊,2007(3),45-49。
  23.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邵伯溫、李劍雄點校、劉德權點校(2012)。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邵博(1983)。邵氏聞見後錄。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26. 范仲淹、李勇先校點、王蓉貴校點(2002)。范仲淹全集。成都=Chengdu:四川大學出版社=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27. 夏漢寧(2004)。朱熹、周必大關於歐陽修〈范公神道碑〉的爭論。江西社會科學,2004(3),222-229。
  28. 高步瀛選注(2003)。唐宋文舉要。臺北:漢京文化。
  29. 張大可(2011)。史記研究。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30. 脫脫(1980)。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31. 郭紹虞(1961)。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中華書局。
  32. 陳榮照(1986)。范仲淹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33. 章學誠、葉瑛校注(1984)。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34. 彭百川(1966)。太平治蹟統類。臺北:成文出版。
  35. 馮琦、沈越、陳邦贍(1978)。新校本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
  36. 黃沛榮編(1984)。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
  37. 黃震(1984)。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
  38. 黃錦君編(1997)。兩宋后妃事迹編年。成都:巴蜀書社。
  39. 楊仲良(1967)。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Taipei:文海出版社=Wenhai。
  40. 葉國良(2010)。古典文學的諸面向。臺北:大安出版社。
  41. 劉子健(1984)。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Taipei:新文豐出版=Shin Wen Feng Print。
  42. 劉成國(2008)。北宋黨爭與碑志初探。文學評論,2008(3),35-42。
  43. 劉知幾、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2009)。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劉勰、范文瀾注(1991)。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45. 劉德清(2005)。范公神道碑案考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16-21。
  46. 歐陽修、洪本健校箋(2009)。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歐陽修、徐無黨注(2002)。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
  48. 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49. 錢穆(1976)。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
  50. 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錢鍾書(2007)。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
  52. 蘇軾、湯淺幸孫解說(1980)。兩蘇經解.東坡先生書傳。京都:同朋舍。
  53. 蘇軾、孔凡禮點校(1992)。蘇軾文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被引用次数
  1. 郭力中(2021)。范仲淹墓誌碑文書寫中的作者評述策略。中國文學研究,52,1-46。
  2. 黃自鴻(2020)。為生者而創造:唐宋墓誌銘文體特徵一隅。東華漢學,32,183-212。
  3. 呂梅(2021)。諷喻之隱與文集之顯,歐陽修〈猛虎〉詩意蘊發微。漢學研究集刊,32,10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