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莊子.德充符》之創傷療癒

并列篇名

The Theory of Trauma-healing in Zhuangzi’s "The Sign of Virtue Complete"

DOI

10.6503/THJCS.2016.46(1).01

作者

何儒育(Ju-yu Ho)

关键词

《莊子》 ; 〈德充符〉 ; 創傷 ; 敘事治療 ; Zhuangzi ; "The Sign of Virtue Complete" ; trauma-healing ; narrativetherapy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1期(2016 / 03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觀察《莊子.德充符》所述三兀者之身心修為,鋪陳創傷療癒的理論脈絡。首先從先秦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觀察受刑人所承受之社會歧視與被摒棄於社會邊緣的處境及其造成的身心創傷。其次探討〈德充符〉「才全德不形」之創傷療癒進路,梳理學界對「道」的三條詮釋脈絡,再論「道」作為存有根源的脈絡,並從「統合內外」的冥契體驗,論述溯返回歸存有自身之身心療癒途徑。第三部分採用「敘事治療」的「外化」概念,觀察〈德充符〉兀者對創傷事件的描述,發現其以隱喻式的「巵言」與「寓言」,敞開對創傷事件的嶄新詮解。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heory of trauma-healing advanced in "The Sign of Virtue Complete" (De chongfu德充符) chapter of the Zhuangzi莊子.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I analyze descriptions of prisoners who experienced mental and physical trauma as the result of social pressure in both chutu出土texts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In the second part, I discuss the concepts of "whole power" (caiquan才全) and "formless virtue" (de buxing德不形) from "The Sign of Virtue Complete." Following an analysis of three interpretive frameworks us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Taoism, I turn to the problems of how man realizes Dao via mystic process, and how a person who preserves formless virtue can engage in self-healing.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article, I investigate how prisoners who have realized Dao employ the ex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therapy" to describe the trauma in their lives. The metaphors the prisoners use reveal a novel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traum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高君和(2008)。論《莊子》書中有關「身體障礙者」之論述。哲學與文化,35(9),157-173。
    連結:
  2. 賴賢宗(2009)。海德格存有思想與道家哲學的交涉:謝林、尼采、海德格、老子對形上學根本問題的討論。哲學與文化,36(8),23-55。
    連結:
  3. (2006)。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4. (2006)。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5. (2006)。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6. (2006)。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7. (2006)。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8. Foucault, Michel(2008).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Harlow:Pearson Education.
  9. Ginzburg, Karni,Neria, Yuval(2011).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for Survivors of Tortur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ournal of Psychology,219(3),187-189.
  10. 丹娜.羅森布魯姆、瑪莉.貝斯.威廉、許琳英譯、莊雅婷譯、陳志鵬譯(2000)。重畫生命線─創傷治療工作手冊。臺北=Taipei:張老師文化=Living Psychology Publishers。
  11.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1989)。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王夫之(1995)。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
  13. 卡爾.羅哲斯、宋文里譯(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臺北=Taipei:桂冠圖書=Laureate Book。
  14. 史泰司、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Taipei:正中書局=Cheng Chung Book Company。
  15. 吉兒.佛瑞德門、金恩.康姆斯、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張老師文化。
  16.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牟宗三講演、盧雪崑紀錄(2003)。老子《道德經》演講錄(七)。鵝湖月刊,29(4),2-9。
  18. 艾莉絲.摩根、陳阿月譯(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臺北:心靈工坊。
  19. 何休注、徐彥疏(1989)。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何晏注、邢昺疏(1989)。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克莉絲汀.寇威爾、廖和敏譯(2004)。身體的情緒地圖。臺北:心靈工坊。
  22. 李威熊(198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3. 杜預注、孔穎達疏(1989)。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沈雅惠(2010)。探析《德充符》中的「無情」義。文明探索叢刊,63,105-123。
  25.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
  26. 彼得.列文、周和君譯(2013)。解鎖:創傷療癒地圖。臺北:張老師文化。
  27.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
  28. 林雲銘(2011)。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范甯注、楊士勛疏(1989)。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凌坤楨(2011)。療癒,藏在身體裡:從創傷復原到生命整合。臺北:張老師文化。
  31. 徐復觀(1992)。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徐復觀(2001)。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34. 恩斯特.卡西勒、甘陽譯(1990)。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
  35. 茱蒂絲.赫曼、施宏達譯、陳文琪譯(2004)。從創傷到復原。臺北:遠流出版。
  36. 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37. 馬丁.布柏、陳維剛譯(1991)。我與你。臺北:桂冠圖書。
  38. 馬斯洛、許金聲譯(2012)。動機與人格。北京=Beijing: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39. 高秀燕(2009)。莊子「德充符」形體殘缺精神完善表現特徵的倫理意義。孔孟月刊,47(5/6),23-27。
  40. 高柏園(1992)。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41. 高柏園(1992)。莊子〈德充符〉的自處之道及其相關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204-233。
  42. 梁濤(2008)。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3. 許慎、段玉裁注(2000)。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
  44. 郭璞注、邢昺疏(1989)。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5. 陳來(2012)。竹簡五行篇講稿。北京:三聯書店。
  46. 陳美珠(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華梵大學哲學所。
  47. 麥克.懷特、黃孟嬌譯(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臺北:張老師文化。
  48. 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
  49. 黃弘翔(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50. 愛蓮心、周熾誠譯(2004)。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1. 楊家駱編(1975)。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
  52. 楊寬(1997)。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楊燕玲(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華梵大學哲學所。
  5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55. 維克多.傅朗克、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臺北:遠流出版。
  56. 趙歧注、孫奭疏(1989)。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7. 劉笑敢(2010)。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8. 劉笑敢編(2007)。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9. 鄭玄注、孔穎達疏(1989)。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0. 鄭玄注、賈公彥疏(1989)。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1. 鄭媛心(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哲學所。
  62.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63.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Taipei: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64. 魏啟鵬(2005)。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中華書局。
  65. 龐樸(2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
  66. 關永中(2002)。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莊子對談神秘經驗知識論。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基督宗教與中華文化的交談會議論文集,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簡意娟(2019)。故事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以《經律異相》為例。法鼓佛學學報,24,91-126。
  2. 賴錫三(2019)。《莊子》的他者倫理─以〈德充符〉的文學書寫為例。東華漢學,3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