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秦漢時代的鞫獄措施及其相關問題探究

并列篇名

Trails, Interrogations and Related Matter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DOI

10.6503/THJCS.2016.46(2).02

作者

陳炫瑋(Hsuan-Wei Chen)

关键词

秦漢 ; 鞫獄 ; 鞫之 ; 讀鞫 ; 司法 ; Qin and Han ; trail ; interrogation ; retrial ; judicature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卷2期(2016 / 06 / 01)

页次

239 - 2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鞫獄是古代獄訟制度的一個環節,且對下一階段的斷獄影響甚大。近世出土簡牘文獻中,有大量的「鞫之」記錄,對於探究「鞫」在古代司法程序意義有很大的幫助。簡牘中的「鞫之」可理解為司法審判官吏對案件事實的最終認定部分,但基本上是不包括案件的判決結果。同時根據考察,「讀鞫」可在許多場合中使用,過去或認為司法案件僅有一次讀鞫,是不符合事實的。一般案件可分為庶獄及詔獄,其中的鞫訊人員會因案件的性質或犯人的身分及所屬監獄之不同而有所差異。除此,秦漢時代之覆訊制,並非一種固定制度,僅在特殊的情況才會有此措施。再者,漢代三公、劉姓諸侯王及后妃的鞫獄程序,其所受的司法待遇是否異於一般情況,亦是本文所關注的課題。

英文摘要

The trial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judicial process, and it greatly influenced the next stage, the sentencing. A large number of "juzhi 鞫之" interrogation records from trials were found recently on bamboo slips; these are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ju 鞫 in the ancient judicial process. These juzhi interrogations can be considered part of the final findings made by the judges on a legal case, but they did not usually include the verdict. Until recently,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re could only be one duju 讀鞫 'retrial' for each judicial case. However, 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s, retrials could be conducted on many occasions, although the procedure was not always availabl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only special cases could be re-examined.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trials, those for commoners and those for officials, each with different investigators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cas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uspect, and the level of the prison.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the three lord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vassals of the royal house of Liu 劉, and the women (empresses and concubines) of the imperial house are also topics of concern in this pap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鄔勖,〈《奏讞書》篇題再議──以文書類型和案件性質的考察為視角〉,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2,2013年12月10日下載。
  2. 中國文物研究所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1)。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
  3.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2007)。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1993)。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王沛編(2013)。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 王念孫(2014)。讀書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司馬遷、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2013)。史記。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8. 后曉榮(2009)。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 朱漢民編、陳松長編(2010)。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0. 朱漢民編、陳松長編(2013)。嶽麓書院藏秦簡(參)。上海=Shanghai:上海辭書出版社=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1. 池田雄一編(2002)。奏(氵獻)書─中國古代の裁判記錄。東京:刀水書房。
  12. 何清谷(2005)。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杰(2015)。漢代死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宋杰(2012)。漢代死刑中的「顯戮」。史學月刊,2012(2),27-45。
  15. 宋杰(2013)。漢代監獄制度研究。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16. 李均明(2011)。簡牘法制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李明曉、趙久湘(2011)。散見戰國秦漢簡帛法律文獻整理與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李昉(1992)。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李建民(2011)。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
  20. 李建民(1998)。漢魏「暴室」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8(2),75-77。
  21. 李學勤編(1996)。簡帛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2. 沈約(2000)。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23. 沈家本、鄧經元點校、駢宇騫點校(2006)。歷代刑法考。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24. 邢義田(2012)。秦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從居延牘506.7(《吏》篇)說起。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
  25. 邢義田(2011)。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
  26.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掘簡報。文物,2013(6),4-26。
  27. 長孫無忌(2013)。唐律疏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8. 胡仁智(2008)。兩漢郡縣官吏司法權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9. 范曄、李賢注(2010)。後漢書。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30. 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2008)。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31. 孫家洲編(2007)。秦漢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2. 孫詒讓、王文錦點校、陳玉霞點校(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33. 班固、王先謙補注(2008)。漢書補注。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34. 高恒(2008)。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5. 高敏(2004)。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張中秋編(2012)。中國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7. 張廷玉(2000)。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38. 張忠煒(2012)。秦漢律令法系研究初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9. 張建國(1999)。帝制時代的中國法(壹)。北京:法律出版社。
  40. 張晉藩編(1999)。中國法制通。北京:法律出版社。
  41. 張新俊(2013)。據新出楚簡談談甲骨卜辭中的「梏」、「圉」等字。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
  42. 張顯成編、周群麗編(2011)。尹灣漢墓簡牘校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43. 梁玉繩(2006)。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44. 陳立、吳則虞點校(200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45. 陳直(2006)。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
  46. 陳偉(2015)。岳麓秦簡《奏讞書》校讀。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
  47. 陳偉(2010)。「江胡」與「州陵」─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兩個地名初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5(1),116-119。
  48. 陳壽、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2009)。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陳蘇鎮(2013)。兩漢魏晉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0. 閆曉君(2012)。秦漢法律研究。北京=Beijing:法律出版社=Law Press。
  51. 彭浩編、陳偉編、工藤元男編(2007)。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文獻釋讀。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52. 程政舉(2006)。漢代錄囚制度考論。文博,2006(1),83-86。
  53. 程政舉(2010)。漢代訴訟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54. 雲南省博物館編(1959)。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55. 黃正建(2013)。唐代法律用語中的「款」和「辯」─以《天聖令》與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中心。文史,2013(1),255-272。
  56. 楊一凡編(2003)。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7. 楊一凡編(2003)。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58. 萬昌華(2012)。秦漢以來中央行政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59. 賈麗英(2010)。秦漢家族犯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60. 廖伯源(1996)。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5,55-80。
  61. 廖伯源(2006)。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62. 廖伯源(2005)。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Beijing: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64. 趙平安(200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65. 趙平安、羅小華(2013)。長沙五一廣場J1③:285 號木牘解讀。齊魯學刊,2013(4),38-40。
  66. 劉向明(2004)。從出土秦律看縣「令史」一職。齊魯學刊,2004(3),51-54。
  67. 劉向明(2009)。從睡虎地秦簡看縣令史與文書檔案管理。中國歷史文物,2009(3),72-78。
  68. 劉釗(2005)。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
  69. 廣瀨薰雄(2010)。秦漢律令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70. 鄭玄注、賈公彥疏(1993)。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1. 黎明釗(2013)。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72. 譚其驤編(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3. 嚴耕望(2007)。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蘇過、舒大剛校注、蔣宗許校注(1996)。斜川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75. 顧野王(2004)。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76. 籾山明、李力譯(2009)。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