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試論「可」強調用法的來源
|
并列篇名
|
The Formation of the Emphatic Adverb Ke in Mandarin
|
DOI
|
10.6503/THJCS.2017.47(1).01
|
作者
|
張麗麗(Chang Li-li)
|
关键词
|
強調副詞 ; 語氣副詞 ; 情態動詞 ; 反詰副詞 ; emphatic adverbs ; modal adverbs ; modal verbs ; rhetorical interrogative adverbs
|
期刊名称
|
清華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7卷1期(2017 / 03 / 01)
|
页次
|
1
-
4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現代漢語的強調語氣副詞「可」有豐富的功能,但其來源卻始終沒有談清楚。雖然過去對其來源已提出許多種不同主張,但各派主張均有難以周全之處,而且也未能留意到「可」重讀與輕讀之別。本文主張,重讀的「可」源自可行義情態動詞,而輕讀用法則源自反詰副詞,文中將提出相應歷史證據以為支持,並探討這兩線演變所涉及的語用因素。
|
英文摘要
|
Mandarin ke (可) is an emphatic modal adverb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but its origin has remained unclear.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proposals regarding its etymology, they do not paint a complete picture, nor do they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in strong versus light inton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historical evidence to argue that the two forms of ke have different origins: The strong one originated from a modal verb and the light one from a rhetorical interrogative adverb.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張麗麗(2011)。轉折義副詞「反」、「卻」、「倒」的歷史演變與用法分布。漢學研究,29(4),253-288。
連結:
-
張麗麗(2016)。轉折詞「可」與「可是」演變綜述。成大中文學報,54,167-206。
連結:
-
張麗麗(2016)。「可」疑問用法來源補議。漢學研究,34(2),1-35。
連結:
-
紀伯庸,〈論唐詩中的助詞「可」字〉,《國文月刊》,76,上海:1949,頁14-16
-
元好問編(2008)。中州集。合肥:黃山書社。
-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1994)。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卜曉梅(2007)。從渭南方言看「敢」字的虛化過程。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0,81。
-
王明理(2015)。三門峽方言中程度副詞「痛」的語法分析。文學教育,6 下,127。
-
王素改(2011)。說程度副詞「可」。蘭州學刊,8,125-129。
-
王梵志、張錫厚校輯(1983)。王梵志詩校輯。北京:中華書局。
-
王梵志、項楚校注(2010)。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梵志、項楚校注(1991)。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琳(2009)。安陽話「當麼」與「敢」的語法化及主觀化。殷都學刊,2,136-141。
-
王琳(2009)。安陽方言中的副詞「可」。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4),62-64+70。
-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編、1957 級語言班編(1986)。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
司馬遷、楊家駱編、許平和編(1997)。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31。
-
史金生(2011)。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
申瑩瑩(2011)。衡陽方言的程度副詞「死」和「好」。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2),39-40。
-
向熹(1993)。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朱炯遠(1999)。《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7-31。
-
朱媞媞(2012)。閩南話「死人」類程度副詞分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8-132。
-
朱熹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
江藍生(1990)。疑問副詞「可」探源。古漢語研究,3,44-50。
-
呂叔湘(2003)。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
巫雪如(2012)。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李元利(2015)。淺析大連話中的程度副詞「血」。科技創新導報,10,223-224。
-
李文靜(2013)。淺析南通方言中的程度副詞「沒魂」和「老」。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4,54-56。
-
李咸用(2008)。唐李推官披沙集。合肥:黃山書社。
-
李商隱、黃世中注疏(2009)。類纂李商隱詩箋注疏解。合肥:黃山書社。
-
李商隱、葉蔥奇疏注(1985)。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李商隱、劉學鍇集解、余恕誠集解(1994)。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李瑩娜(2014)。芮城方言「可」字的用法。語文學刊,9,57-58。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杜甫、仇兆鰲注(2008)。杜詩詳注。合肥:黃山書社。
-
汪灝編(2008)。佩文齋廣群芳譜。合肥:黃山書社。
-
邢向東、周利芳(2013)。陝北神木話的語氣副詞「敢」及其來源。方言,3,224-235。
-
邢福義(1996)。漢語語法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
阮緒和(2006)。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3,87-91。
-
孟郊、邱燮友校注、李建崑校注(1997)。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
-
孟郊、郝世峰箋注(2002)。孟郊詩集箋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孟郊、華忱之校注、喻學才校注(1995)。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孟郊、韓泉欣校注(2012)。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孟榮延(2015)。晉源方言特色程度副詞「可」考察。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4),83-85。
-
宗守云(2013)。張家口方言輕量程度副詞「可」的逆轉性和趨利性。中國語文,2,137-141。
-
長安出版社編輯部編(1978)。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北京:長安出版社。
-
俞汝捷編、余傳棚編寫(1991)。中國古典文藝實用詞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
胡大浚箋注(2011)。貫休詩歌繫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
胡明陽編(1997)。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
唐圭璋編(1965)。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
-
唐賢清(2003)。近代漢語副詞「可煞」的演變規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1),124-127。
-
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孫慶波(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
席嘉(2003)。轉折副詞「可」探源。語言研究,23(2),80-83。
-
徐麗麗(2015)。浠水方言中程度副詞「死」的句法功能及語用效果。文學教,4上,148-149。
-
祝穆(2008)。事文類聚。合肥:黃山書社。
-
高亮(2014)。程度副詞「傷心」探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30(4),137-141。
-
張相(1993)。詩詞曲語辭匯釋。臺北=Taipei:洪葉文化=Hungyeh Publishing。
-
張軍香(2014)。寧武方言中的副詞「可」。忻州師範學院學報,30(1),1-5。
-
張浥塵(2010)。開封方言中的程度副詞「可」。新聞愛好者,19,54-55。
-
張國微(2010)。山西榆次方言「可」的幾種特殊語義功能。晉中學院學報,27(5),24-26。
-
張雪平(2005)。「可」的程度意義及其來源和演變。天中學刊,20(6),67-71。
-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Shanghai:學林出版社=Xuelin Press。
-
張穎煒(2005)。南通話程度副詞「沒魂」、「沒根」。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00-104。
-
張鷟、川島校點(1989)。遊仙窟。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曹翔(2011)。王梵志詩注釋商兌二則。中國語文,5,468-469。
-
郭曉瑞(2014)。山西臨猗方言「可」的特殊用法。滄桑,6,226-229。
-
陳佳佳(2015)。「可」強調功能的產生及演變。綿陽師範學院學報,34(7),77-83。
-
陳景沂(2008)。全芳備祖。合肥:黃山書社。
-
陳貽焮編(2003)。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陳壽、裴松之注、楊家駱編(1984)。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
傅璇琮編、倪其心編、孫欽普編、陳新編、許逸民編(1991)。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
馮愛珍(1998)。從閩南方言看現代漢語的「敢」字。方言,4,283-289。
-
黃伯榮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Qingdao:青島出版社=Qingdao Publishing Group。
-
黃征校注、張湧泉校注(1997)。敦煌變文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
黃頔(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研究所。
-
楊惠芬(1993)。副詞「可」的語義及用法。世界漢語教學,3,173-178。
-
楊榮祥(1999)。現代漢語副詞次類及其特徵描寫。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78-86。
-
葉建軍(2007)。測度副詞「敢」、「敢是」的形成及其演化。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7(4),79-82。
-
趙林生(2013)。文成方言程度副詞「死人」的語用探討。青春歲月,12,94-95。
-
趙素軼(2015)。雙峰縣花門鎮方言程度副詞「死」與「很」之比較。語文學刊,4,40-42。
-
齊春紅(2006)。現代漢語語氣副詞「可」的強調轉折功能探源。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3(3),138-143。
-
齊春紅(2008)。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
齊滬揚編(2011)。現代漢語語氣成分用法詞典。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
劉丹青、唐正大(2001)。話題焦點敏感算子「可」的研究。世界漢語教學,3,25-33。
-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
劉堅編、江藍生編、袁賓編、段曉華編、徐時儀編、曹澂明編(1997)。宋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劉堅編、江藍生編、曹廣順編(1997)。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1992)。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Beijing:語文出版社=Yuwen Press。
-
劉義慶、劉孝標注、楊勇校箋(2006)。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
潘重規編(1984)。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
蔣協眾、魏會平(2008)。副詞「可」的次類劃分及其輕重讀規則。殷都學刊,1,112-117。
-
蔣禮鴻(1997)。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鄭谷、嚴壽澂箋注、黃明箋注、趙昌平箋注(2009)。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鄭縈、楊蕙菁(2004)。試析閩南語程度副詞「傷過」的語法化過程。第五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
-
黎勇權、莫夢娜(2015)。浙江蘭溪方言「死人」作極性程度副詞用法分析。嘉興學院學報,27(5),87-92。
-
鍾銘鈞編(1996)。古典詩詞百科描寫辭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
韓愈、錢仲聯集釋(1984)。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羅竹風編、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1986)。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蘇舜欽(2008)。蘇學士集。合肥:黃山書社。
-
釋普濟(1977)。五燈會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釋道世編(1993)。法苑珠林。臺北:新文豐出版。
-
釋道原傳(1981)。景德傳燈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釋靜編、釋筠編、吳福祥點校、顧之川點校(1996)。祖堂集。長沙:嶽麓書社。
-
顧國瑞編、陸尊梧編(1992)。唐代詩詞語詞典故詞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謝菁玉(2018)。華語〔X男〕結構研究:一個類詞綴的形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7,45-58。
-
張麗麗(2018)。轉折句常見語氣副詞的形成。成大中文學報,63,191-230。
-
周世平(2019)。上古語氣詞「邪/與」的來源與表達功能-補證與新說。中國文學研究,48,33-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