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可」強調用法的來源

并列篇名

The Formation of the Emphatic Adverb Ke in Mandarin

DOI

10.6503/THJCS.2017.47(1).01

作者

張麗麗(Chang Li-li)

关键词

強調副詞 ; 語氣副詞 ; 情態動詞 ; 反詰副詞 ; emphatic adverbs ; modal adverbs ; modal verbs ; rhetorical interrogative adverbs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7卷1期(2017 / 03 / 01)

页次

1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代漢語的強調語氣副詞「可」有豐富的功能,但其來源卻始終沒有談清楚。雖然過去對其來源已提出許多種不同主張,但各派主張均有難以周全之處,而且也未能留意到「可」重讀與輕讀之別。本文主張,重讀的「可」源自可行義情態動詞,而輕讀用法則源自反詰副詞,文中將提出相應歷史證據以為支持,並探討這兩線演變所涉及的語用因素。

英文摘要

Mandarin ke (可) is an emphatic modal adverb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but its origin has remained unclear.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proposals regarding its etymology, they do not paint a complete picture, nor do they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in strong versus light inton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historical evidence to argue that the two forms of ke have different origins: The strong one originated from a modal verb and the light one from a rhetorical interrogative adverb.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麗麗(2011)。轉折義副詞「反」、「卻」、「倒」的歷史演變與用法分布。漢學研究,29(4),253-288。
    連結:
  2. 張麗麗(2016)。轉折詞「可」與「可是」演變綜述。成大中文學報,54,167-206。
    連結:
  3. 張麗麗(2016)。「可」疑問用法來源補議。漢學研究,34(2),1-35。
    連結:
  4. 紀伯庸,〈論唐詩中的助詞「可」字〉,《國文月刊》,76,上海:1949,頁14-16
  5. 元好問編(2008)。中州集。合肥:黃山書社。
  6.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1994)。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卜曉梅(2007)。從渭南方言看「敢」字的虛化過程。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0,81。
  8. 王明理(2015)。三門峽方言中程度副詞「痛」的語法分析。文學教育,6 下,127。
  9. 王素改(2011)。說程度副詞「可」。蘭州學刊,8,125-129。
  10. 王梵志、張錫厚校輯(1983)。王梵志詩校輯。北京:中華書局。
  11. 王梵志、項楚校注(2010)。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王梵志、項楚校注(1991)。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王琳(2009)。安陽話「當麼」與「敢」的語法化及主觀化。殷都學刊,2,136-141。
  14. 王琳(2009)。安陽方言中的副詞「可」。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4),62-64+70。
  15.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編、1957 級語言班編(1986)。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司馬遷、楊家駱編、許平和編(1997)。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17.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31。
  18. 史金生(2011)。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19. 申瑩瑩(2011)。衡陽方言的程度副詞「死」和「好」。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2),39-40。
  20. 向熹(1993)。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朱炯遠(1999)。《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7-31。
  22. 朱媞媞(2012)。閩南話「死人」類程度副詞分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8-132。
  23. 朱熹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4. 江藍生(1990)。疑問副詞「可」探源。古漢語研究,3,44-50。
  25. 呂叔湘(2003)。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巫雪如(2012)。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7. 李元利(2015)。淺析大連話中的程度副詞「血」。科技創新導報,10,223-224。
  28. 李文靜(2013)。淺析南通方言中的程度副詞「沒魂」和「老」。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4,54-56。
  29. 李咸用(2008)。唐李推官披沙集。合肥:黃山書社。
  30. 李商隱、黃世中注疏(2009)。類纂李商隱詩箋注疏解。合肥:黃山書社。
  31. 李商隱、葉蔥奇疏注(1985)。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2. 李商隱、劉學鍇集解、余恕誠集解(1994)。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3. 李瑩娜(2014)。芮城方言「可」字的用法。語文學刊,9,57-58。
  34.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5.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1.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3.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4.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5. 李學勤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6. 杜甫、仇兆鰲注(2008)。杜詩詳注。合肥:黃山書社。
  47. 汪灝編(2008)。佩文齋廣群芳譜。合肥:黃山書社。
  48. 邢向東、周利芳(2013)。陝北神木話的語氣副詞「敢」及其來源。方言,3,224-235。
  49. 邢福義(1996)。漢語語法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50. 阮緒和(2006)。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3,87-91。
  51. 孟郊、邱燮友校注、李建崑校注(1997)。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
  52. 孟郊、郝世峰箋注(2002)。孟郊詩集箋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53. 孟郊、華忱之校注、喻學才校注(1995)。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4. 孟郊、韓泉欣校注(2012)。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5. 孟榮延(2015)。晉源方言特色程度副詞「可」考察。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4),83-85。
  56. 宗守云(2013)。張家口方言輕量程度副詞「可」的逆轉性和趨利性。中國語文,2,137-141。
  57. 長安出版社編輯部編(1978)。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北京:長安出版社。
  58. 俞汝捷編、余傳棚編寫(1991)。中國古典文藝實用詞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59. 胡大浚箋注(2011)。貫休詩歌繫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60. 胡明陽編(1997)。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61. 唐圭璋編(1965)。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
  62. 唐賢清(2003)。近代漢語副詞「可煞」的演變規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1),124-127。
  63. 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4. 孫慶波(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65. 席嘉(2003)。轉折副詞「可」探源。語言研究,23(2),80-83。
  66. 徐麗麗(2015)。浠水方言中程度副詞「死」的句法功能及語用效果。文學教,4上,148-149。
  67. 祝穆(2008)。事文類聚。合肥:黃山書社。
  68. 高亮(2014)。程度副詞「傷心」探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30(4),137-141。
  69. 張相(1993)。詩詞曲語辭匯釋。臺北=Taipei:洪葉文化=Hungyeh Publishing。
  70. 張軍香(2014)。寧武方言中的副詞「可」。忻州師範學院學報,30(1),1-5。
  71. 張浥塵(2010)。開封方言中的程度副詞「可」。新聞愛好者,19,54-55。
  72. 張國微(2010)。山西榆次方言「可」的幾種特殊語義功能。晉中學院學報,27(5),24-26。
  73. 張雪平(2005)。「可」的程度意義及其來源和演變。天中學刊,20(6),67-71。
  74.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Shanghai:學林出版社=Xuelin Press。
  75. 張穎煒(2005)。南通話程度副詞「沒魂」、「沒根」。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00-104。
  76. 張鷟、川島校點(1989)。遊仙窟。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77. 曹翔(2011)。王梵志詩注釋商兌二則。中國語文,5,468-469。
  78. 郭曉瑞(2014)。山西臨猗方言「可」的特殊用法。滄桑,6,226-229。
  79. 陳佳佳(2015)。「可」強調功能的產生及演變。綿陽師範學院學報,34(7),77-83。
  80. 陳景沂(2008)。全芳備祖。合肥:黃山書社。
  81. 陳貽焮編(2003)。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82. 陳壽、裴松之注、楊家駱編(1984)。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83. 傅璇琮編、倪其心編、孫欽普編、陳新編、許逸民編(1991)。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4.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85. 馮愛珍(1998)。從閩南方言看現代漢語的「敢」字。方言,4,283-289。
  86. 黃伯榮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Qingdao:青島出版社=Qingdao Publishing Group。
  87. 黃征校注、張湧泉校注(1997)。敦煌變文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88. 黃頔(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研究所。
  89. 楊惠芬(1993)。副詞「可」的語義及用法。世界漢語教學,3,173-178。
  90. 楊榮祥(1999)。現代漢語副詞次類及其特徵描寫。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78-86。
  91. 葉建軍(2007)。測度副詞「敢」、「敢是」的形成及其演化。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7(4),79-82。
  92. 趙林生(2013)。文成方言程度副詞「死人」的語用探討。青春歲月,12,94-95。
  93. 趙素軼(2015)。雙峰縣花門鎮方言程度副詞「死」與「很」之比較。語文學刊,4,40-42。
  94. 齊春紅(2006)。現代漢語語氣副詞「可」的強調轉折功能探源。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3(3),138-143。
  95. 齊春紅(2008)。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96. 齊滬揚編(2011)。現代漢語語氣成分用法詞典。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97. 劉丹青、唐正大(2001)。話題焦點敏感算子「可」的研究。世界漢語教學,3,25-33。
  98.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99. 劉堅編、江藍生編、袁賓編、段曉華編、徐時儀編、曹澂明編(1997)。宋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0. 劉堅編、江藍生編、曹廣順編(1997)。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1. 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1992)。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Beijing:語文出版社=Yuwen Press。
  102. 劉義慶、劉孝標注、楊勇校箋(2006)。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03. 潘重規編(1984)。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104. 蔣協眾、魏會平(2008)。副詞「可」的次類劃分及其輕重讀規則。殷都學刊,1,112-117。
  105. 蔣禮鴻(1997)。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6. 鄭谷、嚴壽澂箋注、黃明箋注、趙昌平箋注(2009)。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7. 鄭縈、楊蕙菁(2004)。試析閩南語程度副詞「傷過」的語法化過程。第五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
  108. 黎勇權、莫夢娜(2015)。浙江蘭溪方言「死人」作極性程度副詞用法分析。嘉興學院學報,27(5),87-92。
  109. 鍾銘鈞編(1996)。古典詩詞百科描寫辭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10. 韓愈、錢仲聯集釋(1984)。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1. 羅竹風編、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1986)。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12. 蘇舜欽(2008)。蘇學士集。合肥:黃山書社。
  113. 釋普濟(1977)。五燈會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4. 釋道世編(1993)。法苑珠林。臺北:新文豐出版。
  115. 釋道原傳(1981)。景德傳燈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6. 釋靜編、釋筠編、吳福祥點校、顧之川點校(1996)。祖堂集。長沙:嶽麓書社。
  117. 顧國瑞編、陸尊梧編(1992)。唐代詩詞語詞典故詞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謝菁玉(2018)。華語〔X男〕結構研究:一個類詞綴的形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7,45-58。
  2. 張麗麗(2018)。轉折句常見語氣副詞的形成。成大中文學報,63,191-230。
  3. 周世平(2019)。上古語氣詞「邪/與」的來源與表達功能-補證與新說。中國文學研究,48,3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