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

并列篇名

The Pre-Qin Idea of Virtue and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Rites

DOI

10.6503/THJCS.2017.47(3).01

作者

林素娟(Lin Su-chuan)

关键词

天 ; 德 ; 禮 ; 象 ; 自然 ; 儒家 ; Heaven ; virtue ; rites ; image ; nature ; Confucians

期刊名称

清華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7卷3期(2017 / 09 / 01)

页次

433 - 4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國時期「德」之觀念統合並轉化了古典「德」之義涵,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透過戰國時期儒者對「德」之主張,思考其時「德」具有統合天、人的豐富義涵,其將原始天命具體化為禮文,並落實於修身實踐,同時也深刻牽動著心性、德行、倫理、教化等重要課題。本文首先說明得天命的重要象徵具體化為禮文。第二部分探討聖人如何體會天地之德,從而制作禮文。透過聞觀天文、天象、音律以確立時空秩序而展開修身以及教化等課題。再者,探討德之生化、流動性如何展現於意象、文、辭間,即比德與法行說。文中說明其時對於天地之德的領會不在於形上道體的探求或知識的興趣,而具體落實於人倫日用間,在「有與始無與終」的為學中,以達到比德為學、崇德廣業的理想。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ich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virtue (de 德) prior to the Qin dynasty. It begins with an analysis of ancient literature, which reveals that virtue originated as a belief related to emperors and clan kinship, and that it only later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Heaven.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virtue is displayed in rites and music, where this previously symbolic idea became transformed into a practical norm. The article next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virtue and ritual by investigating how the sages experienced the virtue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created rites and music through their observation of natur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the sages learned about the "rhythm" of Heaven and Earth, how they expressed this rhythm in the form of music, and how they used music to interpret the virtue of Heaven and Earth.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zes how virtue continued to evolve and change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how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irtue of Heaven and Earth shift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aws of the world to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people's daily affairs, ultimately becoming a revered ide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伍振勳(2014)。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46,51-86。
    連結:
  2. 佐藤將之(2013)。天人之間的帝王─《莊子》和《荀子》的「道德」觀念探析。漢學研究,31(1),1-35。
    連結:
  3. 佐藤將之(2009)。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漢學研究,27(4),35-60。
    連結:
  4. 林永勝(2012)。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線索。清華學報,42(2),233-260。
    連結:
  5. 梅廣(2001)。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臺大文史哲學報,55,213-238。
    連結:
  6. 郭梨華(2012)。孔子哲學思想探源─以天、德、中三概念為主。哲學與文化,39(4),91-115。
    連結:
  7. 鄭吉雄(2007)。論易道主剛。臺大中文學報,26,89-118。
    連結:
  8. 鄭吉雄(2015)。釋「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6,63-99。
    連結:
  9. 鄭吉雄(2009)。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5,89-127。
    連結:
  10. 鄭吉雄(2010)。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東海中文學報,22,125-156。
    連結:
  11. 陳夢家 Chen Mengjia,〈商代的神話與巫術〉“Shangdai de shenhua yu wushu”,《燕京學報》 Yanjing xuebao,20,北京 Beijing:1936,頁485-576。
  12. 陳夢家 Chen Mengjia,〈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Guwenzi zhong zhi Shang Zhou jisi”,《燕京學報》Yanjing xuebao,19,北京 Beijing:1936,頁90-155。
  13. 上海博物館編(2006)。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1)。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Xianggang zhongwen daxue zhongguo wenhua yanjiusuo。
  15. 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6. 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07)。荀子集解。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7. 王念孫(1983)。廣雅疏證。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8. 王健文(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Taipei:東大圖書=Dongda tushu。
  19. 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教育出版社=Hebei jiaoyu chubanshe。
  20. 司馬遷、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79)。史記三家注。臺北=Taipei:鼎文書局=Dingwen shuju。
  21. 伊利亞德、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Taipei:聯經出版=Lianjing chuban。
  22. 安樂哲、彭國翔編譯(2006)。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人民出版社=Hebei renmin chubanshe。
  23. 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Taipei:鵝湖出版社=Ehu chubanshe。
  24.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一)。臺北=Taipei:正中書局=Zhengzhong shuju。
  25. 艾蘭、汪濤譯(1992)。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Chengdu:四川人民出版社=Sichuan renmin chubanshe。
  26. 艾蘭、張海晏譯(2010)。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Shangwu yinshuguan。
  27. 佐藤將之(2010)。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Taida chuban zhongxin。
  28. 佐藤將之(2013)。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Taida chuban zhongxin。
  29. 余英時(2014)。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Taipei:聯經出版=Lianjing chuban。
  30. 李學勤編(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壹)。上海=Shanghai:上海文藝出版中心=Shanghai wenyi chuban zhongxin。
  31. 杜正勝(2005)。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32.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3.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4.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5.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6.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7.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8.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39.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40.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新北=New 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41.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Taida chuban zhongxin。
  42. 段玉裁(1987)。說文解字注。臺北=Taipei:天工書局=Tiangong shuju。
  43. 胡厚宣(2002)。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Shijiazhuang:河北教育出版社=Hebei jiaoyu chubanshe。
  44. 胡厚宣、胡振宇(2003)。殷商史。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renmin chubanshe。
  45. 韋伯、康樂譯、簡惠美譯(200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Taipei:遠流出版=Yuanliu chuban。
  46.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47. 孫詒讓(1989)。契文舉例。臺北=Taipei:新文豐出版=Xinwenfeng chuban。
  48. 徐元誥、王樹民點校、沈長雲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49.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aiwan shangwu yinshuguan。
  50. 班固(1986)。漢書。臺北=Taipei:鼎文書局=Dingwen shuju。
  51.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Beijing:文物出版社=Wenwu chubanshe。
  52. 袁保新(2008)。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53. 袁保新(1995)。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試探。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Taipei:
  54. 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Taipei:聯經出版=Lianjing chuban。
  55. 張載、章錫琛點校(1985)。張載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56. 曹峰(2006)。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Taipei:萬卷樓圖書=Wanjuanlou tushu。
  57. 梅洛龐蒂、龔卓軍譯(2007)。眼與心:身體現象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Taipei:典藏藝術家庭=Diancang yishu jiating。
  58.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北京=Beijing:人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
  59. 郭慶藩、王孝魚校(2006)。莊子集釋。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60. 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anlian shudian。
  61. 陳致編(2013)。簡帛.經典.古史。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62. 陳弱水(1988)。「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423-482。
  63. 陳夢家(2008)。殷虛卜辭綜述。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64. 陳遵媯(1984)。中國天文學史。臺北=Taipei:明文書局=Mingwen shuju。
  65. 陳雙新(2000)。古文字研究。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66. 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67. 馮時(2006)。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68.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Taipei:巨流圖書=Juliu tushu。
  69. 楊儒賓(1997)。先秦思想的明暗象徵。中國文化與世界,1997(6),134-170。
  70. 楊儒賓(2014)。《雅》、《頌》與西周儒家的「對越」精神。中國哲學與文化,2014(11),39-67。
  71.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Zhongyang yanjiuyuan zhongguo wenzhe yanjiusuo choubeichu。
  72. 楊儒賓(1987)。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39-179。
  73. 董作賓(1992)。殷曆譜。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Zhongyang yanjiuyuan lishi yuyan yanjiusuo。
  74. 廖名春(2000)。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漢學研究,18(1),55-72。
  75. 聞一多(1996)。聞一多全集。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76. 鄭開(2009)。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Beijing:三聯書店=Sanlian shuju。
  77. 錢穆(1996)。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Taipei:聯經出版=Lianjing chuban。
  78. 謝君直(1995)。臺北=Taipei,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Wenhua daxue zhexue yanjiusuo。
  79. 龐樸(2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Taipei:萬卷樓圖書=Wanjuanlou tushu。
  80. 顧頡剛、劉起釪(2005)。尚書校釋譯論。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被引用次数
  1. 林啟屏(2022)。中國古代禮樂傳統與文化定向:以祭祀為論述視角。政大中文學報,37,195-227。
  2. (2023)。論《禮記.鄉飲酒義》坐位之義及其成篇之年代。嶺南學報,1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