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家禮樂思想中的身體思維-從《禮記》論起

并列篇名

The Body Thought in Li Chi-The Inquires on Confucian Li Yueh

DOI

10.29732/SJPS.200408.0002

作者

孫長祥(Chang-Hsiang Sun)

关键词

身體思維 ; 禮樂活動 ; 身體形態 ; 性情 ; 感物心動 ; body thought ; activity of Li Yueh ; body shape ; Hsing Ching ; the mind moved to response through the feelings and affections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4 / 08 / 01)

页次

25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由儒家闡述禮樂的主要經典-《禮記》中,探討有關「身體思維」的重要意涵,文分三段,第一段前言部分:「有關禮樂文化的省思」:說明中國文化的基礎在禮樂文化,而禮樂活動以「身體」為本,以及三禮之學與身體思維的關聯。第二段本論部分:「禮樂活動與身體思維」,下分兩節:一、「討論儒家禮樂活動的幾點說明」:交代本文討論的背景線索;二、「禮樂活動中的身體思維」:依據儒家文獻資料,分別從(一)在文化中存在之有形的身體形態,抽繹出有關「身體思維」外在化表現的四層意涵;以及(二)對身體內在存有活動的反思,由「身心一體觀」與存有論、認識論的立場,辨析「性」的存有論意義,以及身體在「感物而動」中,所呈現「情、欲、心、知」的存有活動的重要意涵。第三段結論部分:總結前文,撮要說明本文的討論《禮記》之中,有關身體思維的主要心得。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Book of Rites (Li Chi),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n body thought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 Introduction: reflection on Li Yueh culture, explains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stands upon the Confucian Li Yueh culture, the activity of Li Yueh based on flesh body, and the body thought implied within the Rites of Chou, the Book of Ritual, and the Book of Rites (San Li 三禮). 2. Content: the activity of Li Yueh and body thought contains two sections: a. some viewpoints on discussing Confucian Li Yueh activity, which interprets why and how to approach this theme; b. the body thought within activity of Li Yueh, which including two divisions: (1) to bring out four signification on external appearance of flesh body from the body shapes existed in a cultural context; (2) through reflecting the internal action of mind, to distinguish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Hsing and the existential action of Hsing which moved to response through the feelings and affections. 3. Conclusion: to review the discussion before, and to elucidat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n body thought in the Book of Rit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元陳澔撰(1979)。禮記集說。台北:世界書局。
  2. 宋朱熹撰(1962)。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3. 勾承益(2002)。先秦禮學。成都:巴蜀書社。
  4. 卡西爾(1991)。人論。台北:結構群。
  5. 朱維錚編(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譯(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李曰剛著(1981)。三禮研究論集。台北:黎明。
  8. 林文琪(1999)。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9. 約翰·奧尼爾著、張旭春譯(1999)。身體形態。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0. 胡適(2001)。中國哲學史大綱。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1. 孫長祥(2002)。《禮記·月令》中的時間觀。東吳哲學學報,7,1-34。
  12. 孫長祥(1997)。《詩經》中的時間觀-從詩經試探儒家時間觀的原型。元智人文與管理學報,1(1),1-28。
  13. 孫長祥、華梵佛學研究所編(1995)。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華梵佛學研究所。
  14.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活泉出版社。
  15.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舒斯特曼著、彭鋒譯(2002)。實用主義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7. 楊華(1997)。先秦禮樂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
  18. 楊儒賓、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
  19. 鄒昌林(1992)。中國古禮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0. 蔡仲德(1997)。《樂記》《聲無哀樂論》注釋與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1. 鄭伯壎譯(1991)。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2. 錢穆(1988)。中國文化叢談。台北:三民書局。
  23. 錢穆(1974)。文化學大義。台北:正中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邱佳慧(2009)。從《諸儒鳴道》探究道學家的「鳴道」之道。興大歷史學報,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