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

并列篇名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Way of Expression

DOI

10.29732/SJPS.200508.0001

作者

刁生虎(Sheng-Hu Diao)

关键词

莊子 ; 語言哲學 ; 表意方式 ; 語言困境 ; 哲學使命 ; 道言 ; 三言 ; 隱喻 ; Zhuangzi ;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Way of Expression ; Predicament of Language ; Mission of Philosophy ; Tao Language ; Three Kinds of Spoken Languages ; Metaphor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5 / 08 / 01)

页次

1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語言哲學是一個豐富、系統而又深刻的理論體系。它不僅發現了「不可說」(「道不可言」)這一哲學話語困境,並進而探討了產生這一語言困境的內在根源(「成心」之存在;「道」之本性;「言」之對象化);而更為重要的是,它發現了哲學「說『不可說』」(「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這一獨特的歷史使命,把哲學的沉思由「說什麼」(「可說」還是「不可說」)轉向了「怎麼說」(「思維的說」還是「詩意的說」);其方法和路徑便在於使哲學言說方式從「思維的說」(「俗言」-「成心」之言)轉向「詩意的說」(「道言」-「道心」之言-「三言」),從而使哲學話語一變理性邏輯、主客二分的對象化語言(概念語言)而為直覺體悟、天人合一的非對象化語言(隱喻語言),從而克服「不可說」這一語言困境,完成其「說『不可說』」的哲學使命。莊子哲學言說的隱喻性質,決定了《莊子》文本具有濃厚的詩思融合之特質。

英文摘要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a rich, systematic and deep system of theory. It has found the predicament of philosophy discourse which can't be spoken of, and gone a step further to discus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reasons of which the predicament of language comes into being. What's more, it has found the unique mission of history that philosophy has to speak the unspeakable, and changed the meditation of philosophy from what to say to how to say; and its method is to make the philosophical speech transfer from rational speaking to poetic speaking. By this way, Zhuangzi has turned the philosophical speech from concept language to metaphor language. And by this way, Zhuangzi has overcome the predicament of language and accomplished the mission of philosophy. The metaphor nature of Zhuangzi's philosophical speech has led to the feature that text of Zhuangzi mixes poetry and though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元羅勉道撰。南華真經循本
  2. 宋王雱撰。南華真經新傳
  3.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1997)。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 宋陳景元撰。南華真經章句音義•雜篇•寓言三十一
  5. 宋褚伯秀撰。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6. 明朱得之撰。莊子通義
  7. 明邵弁撰。南華真經標解
  8. 明陸西星撰。南華真經副墨
  9. 法P•利科爾著、朱國均譯(1986)。言語的力量:科學與詩歌。哲學譯叢,6,39-45。
  10. 法P•利科爾著、劉小楓主編(1993)。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1. 法雅克•德里達著、汪堂家譯(1999)。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2. 法意維柯著、朱光潛譯(1989)。新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美梯利著、葛力譯(1975)。西方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4. 美傑姆遜講演、唐小兵譯(199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美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陸志韋校訂(1985)。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英L•R•帕默爾著、李榮譯、呂叔湘校(1983)。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7. 唐白居易(197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8.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1983)。經典釋文•莊子音義。北京:中華書局。
  19.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199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1964)。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王先謙(1986)。莊子集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2.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198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宣穎撰。南華經解
  24.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1961)。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劉熙載(1978)。藝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瑞士H•奧特著、林克、趙勇譯(1994)。不可言說的言說:我們時代的上帝問題。北京:聯書店。
  27. 德弗雷格、王路譯、王炳文校(1994)。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28. 德恩斯特•凱西爾著、於曉譯(1988)。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
  29. 德海德格爾著、孫周興選編(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30. 德海德格爾著、熊偉、王慶節譯(1996)。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德馬克思(1985)。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32. M•布萊克著、高宣揚譯、塗紀亮編、江天驥校(1991)。當代美國哲學論著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33. 刁生虎(2001)。《莊子》的天人關係學說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8(1),39-42。
  34. 刁生虎(2002)。生命的困境與心靈的自由-莊子的人生哲學。南都學壇,22(2),98-103。
  35.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6. 王葆玹(2002)。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37. 白本松(2001)。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8. 白本松、王利鎖(1995)。逍遙之祖-〈莊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9. 朱哲(2000)。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1. 吳光明(1988)。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2. 李炳海(1996)。《莊子》的卮言與先秦祝酒辭。社會科學戰線,1,191-196。
  43. 房松令(1990)。論《莊子》的巵言和道家小說。遼寧教育學院學報,3,49-55。
  44. 金嶽霖學術基金會學術委員會編(1990)。金岳霖學術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胡奇光(1990)。文筆鳴鳳-歷代作家風格章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46. 胡遠浚(1930)。莊子詮詁。北京:商務印書館。
  47. 孫以楷、甄長松(1995)。莊子通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48. 徐復觀(1987)。中國藝術精神。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49. 泰倫斯•霍克斯(1990)。隱喻。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50. 馬敘倫(1930)。莊子義證。北京:商務印書館。
  51. 高亨(1961)。諸子新箋•莊子新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52. 崔大華(1992)。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
  53. 崔宜明(1996)。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4. 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三聯書店。
  55. 張默生著、張翰勳校補(1993)。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
  56. 曹礎基(1982)。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
  57. 陳鼓應(1983)。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58. 陳鼓應(1992)。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陳鼓應(1985)。莊子論「道」-兼論莊、老「道」論之異同。中國哲學史研究,4
  60. 馮友蘭(1984)。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61. 馮友蘭(1989)。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62. 馮契(1996)。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63. 楊乃喬(1998)。悖立與整合-東方儒道詩學與西方詩學的本體論、語言論比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64. 楊柳橋(1991)。莊子譯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6. 遊國恩主編(1963)。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7. 熊偉(1943)。說,可說,不可說,不說。國立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1(1),73-88。
  68. 聞一多(1982)。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北京:三聯書店。
  69. 褚斌傑、譚家健主編(1998)。先秦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0. 劉大基(1990)。人類文化及其生命形式-恩•凱西勒、蘇珊•朗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1. 蔣錫昌(1992)。莊子哲學。上海:上海書店。
  72. 魯迅(1957)。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3. 錢鐘書(1986)。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74. 鮑海定著、張海晏譯、艾蘭等主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5. 鐘泰著、駱駝標點(2002)。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岳璋(2013)。試論莊子文學空間─來自「嘗試言之」的考慮。清華學報,43(3),431-460。
  2. 陳重羽,陳重羽(2021)。論技藝的有待與無待-由《莊子》的列子形象切入。臺大文史哲學報,95,39-76。
  3. 許從聖(2018)。道如何言:《莊子》的言默思考與體道敘事。東華漢學,28,37-70。
  4. 黃猷欽(2010)。臺灣與中國郵票裡的中國文字設計與書寫。清華學報,40(3),543-581。
  5. 賴錫三(2011)。《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29(4),1-34。
  6. (2024)。莊子向左轉?-對於汪暉的章太炎詮釋的再思考。清華學報,54(1),14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