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載“太虛即氣”說辨析

并列篇名

An Exposition of Zhang Zai's Proposition, "Taixü ji Qi"

DOI

10.29732/SJPS.200608.0002

作者

陳政揚(Cheng-Yang Chen)

关键词

本體宇宙論 ; 天人合一 ; 新儒學 ; 唯物說 ; 體用圓融說 ; Ontological-cosmology ; Unity of the heaven and man ; Neo-Confucianism ; Materialism ; Synthesis of reality and appearance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6 / 08 / 01)

页次

25 - 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張載「太虛即氣」說之義涵。全文依據以下三步驟展開討論:首先,本文將扼要陳述「唯物說」(materialism)、「體用圓融說」(Synthesis of reality and appearance)以及「虛氣不二說」(Unity of taixu and qi)等三種研究虛氣關係的重要詮釋。其次,本文將重新檢視「唯物說」與「體用圓融說」的論據,並指出唐君毅先生所提之「虛氣不二說」更能說明張載思想中的虛氣關係。最後,本文將在「虛氣不二說」的基礎上,說明太虛與氣乃是「一而有分」的關係。

英文摘要

Zhang Zai affirmed the intriguing proposition that, ”Tai xü ji qi” (Supreme emptiness is just qi).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agreement as to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roposition. This study first identifies three main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proposition in terms of a) ”materialism”, b) ”synthesis of reality and appearance”, and c) ”unity of taixü and qi”. Next, finding serious problems with the ”materialism” and ”synthesis of reality and appearance” accounts, it goes on to demonstrate that Tang Junyi's reading in terms of ”unity of taixü and qi” offers the best explanation of Zang Zai's proposition. Finally, drawing upon Tang's ”unity of taixü and qi” reading,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terms ”taixü” and ”qi” are best understood as referring to two aspects of the same th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張載(1983)。張載集。台北:漢京。
  2. 漢鄭玄(1967)。周易鄭注。台北:藝文。
  3. 丁爲祥(2000)。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
  4. 方立天(1990)。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北京:中華。
  5. 朱建民(1989)。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
  6. 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
  7. 牟宗三(1990)。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
  8. 李增(1983)。張載「氣」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論集,16(45)
  9. 侯外盧(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
  10. 姜國柱(1982)。張載的哲學思想。遼寧:遼寧人民。
  11. 姜國柱(2001)。張載關學。陜西:陜西人民。
  12. 柳秀英(2002)。張載「太虛即氣」詮釋異說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1,78-93。
  13. 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
  14. 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
  15. 唐君毅(1990)。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
  16. 唐君毅(1990)。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
  17. 孫振青(1986)。宋明道學。台北:千華。
  18.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
  19. 張岱年(1956)。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湖北:湖北人民。
  20. 張岱年(1977)。張載集‧序。北京:中華。
  21. 陳立驤(2001)。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311,48。
  22. 陳來(1994)。宋明理學。台北:洪葉。
  23. 陳俊民(1990)。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台灣學生。
  24. 勞思光(1997)。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25. 湯勤福(2000)。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
  26. 程宜山(1989)。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上海:學林。
  27. 馮友蘭(1999)。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
  28.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
  29. 黃秀璣(1987)。張載。台北:東大。
  30. 葛榮晉(1993)。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
  31. 蒙培元(1990)。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
  32. 蔡仁厚(1977)。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
被引用次数
  1. 陳政揚(2011)。論王植對明清《正蒙》注之反思-以「太虛」之三層義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5,87-120。
  2. 陳政揚(2014)。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清華中文學報,12,103-151。
  3. 郭寶文(2010)。從《橫渠易說》到《正蒙》:張載論本體之一貫脈絡-兼論張載與戴震氣學進路之差異。淡江中文學報,23,171-205。
  4. 郭寶文(2019)。由羅欽順評張載論兩人氣學異同。淡江中文學報,40,119-146。
  5. 黃信二(2018)。張載心性論與宇宙論間的轉換與還原機制之分析。哲學與文化,45(9),81-98。
  6. 申祖勝(2019)。清初理學對氣學的回應--陸世儀的「即氣是理」說及其對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論的評析。哲學與文化,46(8),127-140。
  7. 吳懷晨(2010)。衡定張載思想之「氣」概念─兼論張橫渠之「氣」與亞里斯多德之「物質因」的比較。哲學與文化,37(1),141-169。
  8. (2021)。氣有體用:論王植對《正蒙》闡釋的一個向度。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6,27-71。
  9. (2024)。試論王龍溪「樂」感本體宇宙論。國文學報,75,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