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郭店楚簡〈緇衣〉異文詮釋及其儒學意涵

并列篇名

Interpretation of Variant Characters in the Guodian "Zhi-Yi" Bamboo Text: Significance for Confucianism

DOI

10.29732/SJPS.200802.0002

作者

謝君直(Chun-Chih Hsieh)

关键词

郭店楚簡 ; 緇衣 ; 異文 ; 禮 ; 儒學 ; Guodian bamboo ; Zhi-Yi ; Variant Characters ; Rites ;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8 / 02 / 01)

页次

37 - 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郭店楚簡〈緇衣〉在與《禮記‧緇衣》對斠下出現甚多異文,其除了文獻學上的意義,當代學者的初步研究指出其中明顯有文義上的差別。故本文在方法上藉由郭店本與《禮記》本〈緇衣〉的比較,詮釋文本文字與文句的差異所蘊含的意義。本文進一步以異文意涵為線索,探討〈緇衣〉「禮」觀念及其儒學,包括道德與政治、治民與刑、君子的言行等方面。根據前述研究,本文結論指出,德政觀念是孔子為實踐理論而有的哲學精神,亦成為儒家學者的真理,〈緇衣〉異文即傳達此儒學觀念之脈絡意義。

英文摘要

Scholars note numerous variant characters in ”Zhi-Yi”, a Guo-dian bamboo text. Some scholars think these varience indicated differences in significance from the received ”Li-Ji”(Record of rites). The present study undert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uodian ”Zhi-Yi” and ”Li-Ji”, and interprets the significance of some key differences of terminology and proposition in these texts. Drawing on clues of meaning varia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dea of rites (li) in ”Zhi-Yi” and its Confucian implications, as in morals and politics, governance, punishment, and the Junzi's (gentleman) speech and behavior. This study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moral governance is the philosophical spirit enunciated by Confucius for practical theory, which became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Clearly, the variant characters of ”Zhi-Yi” reflect this contextual meaning of Confucianism quit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素英(2007)。從施政策略論〈緇衣〉對孔子理想君道思想之繼承-兼論簡本與今本〈緇衣〉差異現象之意義。哲學與文化,34(3),15-34。
    連結:
  2. 元陳澔(1962)。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
  3. 宋朱熹(2000)。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4. 東漢鄭玄、唐孔穎達、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唐魏徵(1988)。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晉預、唐孔穎達、清阮元(1989)。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清段玉裁(1987)。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
  8. 清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9. 王博(2001)。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10. 白於藍(2000)。釋「欺」、「綦」。古文字研究,22,267-269。
  11. 李零(2002)。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2. 李零(2002)。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李學勤|姜廣輝編(1999)。《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4. 李學勤、廖名春編(2002)。清華簡帛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15. 荊門巿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6.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涂宗流、劉祖信(2001)。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臺北:萬卷樓圖書。
  18. 陳偉(2003)。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 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
  20. 彭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硏究中心編(1998)。簡帛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1. 程元敏、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99)。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22. 楊澤生(2002)。關於郭店楚簡《緇衣》篇的兩處異文。孔子研究,1,36-39。
  23. 虞萬里(2006)。「儒家經典之形成」專題演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4. 廖名春、饒宗頤編(2000)。華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5. 劉信芳、武漢大學中國文化學院編(2000)。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
  26. 歐陽禎人、丁四新編(2005)。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7. 韓碧琴(2003)。《禮記‧緇衣》與郭店楚簡〈緇衣〉之比較。興大人文學報,33,6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