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牟宗三「分別說」與「非分別說」辨析-兼與馮耀明先生商榷

并列篇名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ou Zongsan's "Discriminating Speech" and "Undiscriminating Speech": Discussion on Fung Yiu-Ming's Viewpoint

作者

徐波(Bo Xu)

关键词

牟宗三 ; 非分別說 ; 言語行為理論 ; Mou Zongsan ; undiscriminating speech ; speech act theory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4 / 08 / 01)

页次

85 - 11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分別說」與「非分別說」是牟宗三在《佛性與般若》中著重強調的一對概念,在他看來,整個中國佛教的發展歷史,可以通過「分別說」與「非分別說」這個模型來進行審視,此亦是牟宗三理解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進路。本文梳理了牟宗三對「分別說」與「非分別說」的闡釋以及馮耀明對此一佛教術語及相關問題的分析,進而指出他們對同一術語得出不同結論和判斷的背後,實則是對佛教基本義理及其知識架構的分歧。本文認為,「非分別說」所代表的詭譎並非神秘,若依寬容原則,即使是採用分析的進路,也有如言語行為理論等思想資源能夠對此「非分別說」背後的佛法智慧予一種「析法空」意義下的解答。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2011 年。
  2. Austin, J.(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Fung, Y. M.(2008).How to Do Zen with Words?.Searle'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Leiden:
  4. Mou, B.(Ed.)(2003).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hinese Philosophy.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5. Searle, J.(2008).Reply to Yiu-ming Fung.Searle'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Leiden:
  6. 丁福保(1985)。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
  7. 牟宗三(1997)。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牟宗三(2003)。佛性與般若。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 張曼濤(1979)。當代中國的佛教思想。哲學與文化,8,25-29。
  10. 馮耀明(1995)。判教與判準─當代新儒家之二判。哲學研究,11,51-64。
  11. 賴賢宗(2001)。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學生書局。
  12. 釋印順(1980)。論三諦三智與賴耶通真妄─讀〈佛性與般若〉。中國佛教,25(11),8-14。
被引用次数
  1. 韓曉華(2016)。論牟宗三對「哲學語言」的理解:從牟譯《名理論》來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1,71-106。
  2. 吳忠偉(2017)。從「無體用的體用論」到「詭譎的圓善」-論牟宗三「天台圓教」說形態之演化。鵝湖月刊,5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