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荀子性善說獻疑

并列篇名

A Doubt on Xunzian Idea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作者

蕭振聲(Chun-Sing Siu)

关键词

荀子 ; 人性向善論 ; 弱性善觀 ; 形上性善論 ; Xunzi ; Human Nature as Tending toward Goodness ; Weak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 ; Good Nature at the Metaphysical Level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6 / 08 / 01)

页次

61 - 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毋庸諱言,在長遠的中國思想史上,「荀子」和「性惡」這兩個詞語之間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然而在學術多元的今天,這個連結已有鬆懈之象。愈來愈多學者指出,在荀子哲學中,實未嘗不涵蘊「性善」的觀念。例如傅佩榮先生認為荀子之「惡」並不具備界定人性的有效性,其所隱含的想法乃是「人性向善論」;劉又銘先生主張從「蘊謂」角度看,荀子所持者為一「弱性善觀」,與孟子的「強性善觀」有同等正當性;至乎路德斌先生則論證荀子之人性觀應有「形上」和「經驗」兩層:經驗層為「情」、「欲」等動物性,形上層則是「辨」、「義」等道德性。此可名曰「形上性善論」。本文旨在分析、考察這三種荀子性善說版本,由此論證「性善」或非詮釋荀子人性論的理想模式。

英文摘要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Xunzi and his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 is evil," scholars nowadays generally categorize Xunzi as implicitly holding the idea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Broadly speaking,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versions of Xunz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that are prevalent among contemporary academia, which include Fu Peirong'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s tending toward goodness (ren xing xiang shan lun), Liu Youming's concept of weak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 (ruo xing shan guan), as well as Lu Debin's idea of good nature at the metaphysical level (xing shang xing shan lun). This article aims to criticize these three versions of Xunzian goodness, arguing that it may not be a reasonable way to interpret Xunzi as a philosopher with a belief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2.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81)。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 清戴震、何文光整理(200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4. Cua, A. S.(2005).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Washington: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5. 朱伯崑(1994)。評《儒家哲學新論》。哲學雜誌,7,190-196。
  6. 何淑靜(2014)。荀子再探。臺北:學生書局。
  7. 何淑靜(1988)。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8.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張岱年(1989)。中國倫理思想硏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1. 傅佩榮(1992)。存在與價值之關係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5,127-142。
  12. 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
  13. 傅佩榮(1985)。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理解。哲學與文化,12(6),25-30。
  14. 馮耀明(2005)。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4,169-230。
  15. 路德斌(2010)。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
  16. 廖名春(1994)。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17. 劉又銘(2001)。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8. 劉又銘(2006)。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3,33-53。
  19. 鄧小虎(2009)。荀子:性惡和道德自主。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香港:
被引用次数
  1. 賴柯助,梁奮程(2021)。再論荀學「禮義」的意義:理論一致性與道德動力為探究的進路。鵝湖學誌,67,1-52。
  2. 李明書(2023)。略論《孔門後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中的人性論觀點。鵝湖月刊,579,53-55。
  3. (2023)。以道心與人心揭示荀子之倫理學基礎。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5,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