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地「理學」與「氣學」

并列篇名

Reappraisal of 'Dissent': Li Xue (Neo-Confucianism) and Ch'i Xue (Philosophy of Ch'i)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作者

林月惠(Yueh-Hui Lin)

关键词

理學 ; 氣學 ; 相偶性倫理學 ; 反朱子學 ; 東亞儒學 ; Li Xue (Neo-Confucianism) ; Ch'i Xue (Philosophy of Ch'i) ; ethics of reciprocity ; Anti-Zhu Xi Theory ; East-Asian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6 / 08 / 01)

页次

97 - 1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為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的主題書評,由於該書涉及宋明理學與近世反理學思潮,代表臺灣儒學研究的另一趨向,值得關注。本文指出楊儒賓此書在儒學理想類型的分析、相偶性倫理學、氣學的檢證,有其獨特的觀點,並彰顯反理學思潮作為「異議」的理論「意義」。筆者也以東亞儒學為視域,聚焦於宋明「理學」與「氣學」,以及東亞儒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不同的思考與批判,指出:基於宋明理學分類框架下的「氣學」,只具描述功能,不具理論的獨立意義,應該退場;作為反理學的後天型「氣學」,雖有其獨立意義,但與理學思維並不相容;而「相偶性倫理學」也有其道德難題,無法成為反思現代性的利器。至於目前東亞儒學研究之見林不見樹、求同略異,尤該警醒。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a thematic book review of Rur-Bin Yang's The Significance of Dissent: Intellectual Trends against Neo-Confucianism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whose treatment of Neo-Confucianism and early modern Anti-Neo-Confucianism represents a different trend among Taiwanese Confucianism Studi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Yang's remarkable monograph embodies in its analysis of ideal types of Neo-Confucianism, its discussions about the ethics of reciprocity, and its examination of Ch'i Xue. Via these, Yang illuminat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Neo-Confucianism as 'dissent'. Loo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Asian Confucianism, and focusing both on Li Xue and Ch'i Xue and on research methods of East-Asian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ifferent approach of thinking and a correspondent critique. Thus it further argues that, under th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Ch'i Xue can only serve the descriptive function; therefore relevant attempts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philosophy of Ch'i should be withdrawn. Although Ch'i Xue, as a branch of a posteriori Anti-Neo-Confucianism, has its independent significance,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Neo-Confucianism. Due to its deficiency in dealing with moral issues, the ethics of reciprocity cannot facilitate reflections on the modernity. As for current studies of East-Asian Confucianism, we should take heed of serious warnings such as failing to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 and seeking similarities but ignoring differen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黃俊傑(2012)。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2,55-77。
    連結:
  2. 楊儒賓(2011)。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清華中文學報,6,31-81。
    連結:
  3. (2004)。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4. (2004)。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5. (1996)。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6.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貝原益軒〔日本〕。《大疑錄》(東京:益軒全集刊行部,1911年《益軒全集》本)
  8. (1991)。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1996)。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10. 島田虔次(1949)。《中国に於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
  11. (2005)。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2. 宋朱熹、陳俊民校訂(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13. 明王守仁、吳光編校、錢明編校、董平編校、姚延福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明劉宗周、戴璉璋編、吳光編(1996)。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究院中國文哲?究所籌備處。
  15. 明羅欽順、閻韓點校(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阮元、鄧經元點校(1993)。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17. Roetz, H.(1993).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 A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Aspect of the Breakthrough Toward Postconventional Thinking.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8. 丁若鏞(2001)。與猶堂全書。首爾:民族文化文庫。
  19. 上安祥子(2005)。経世論の近世。東京:青木書店。
  20. 丸山真男(195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出版?。
  21. 子安宣邦、陳瑋芬譯(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2. 小野沢精一編、福永光司編、山井湧編(1978)。気の思想:中国における自然観と人間観の展開。東京:東京大?出版?。
  23. 山井湧(1980)。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出版?。
  24. 山井湧(1951)。明清時代におけろ気の哲學。哲学雜誌,66(711),82-103。
  25. 今井淳編、小澤富夫編(1979)。日本思想論爭史。東京:????社。
  26. 本傑明.艾爾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譯(2010)。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27. 牟宗三(1987)。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8. 牟宗三(1987)。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9. 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吳根友編(2011)。多元範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31. 吳震(2004)。十六世紀中國儒學思想的近代意涵:以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溝口雄三的相關討論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2),199-228。
  32. 李永男譯(2013)。丁若鏞哲學思想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33. 李光虎(2006).퇴계 이황의 심학적 이학이 다산 정약용의 도덕론형성에 미친 영향.韓國實學研究,12,21-45.
  34.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
  35. 李南麟、陳慶德譯、李雲飛校(2015)。論由丁若鏞與費希特的對話所展顯的道德本能現象學。廣西大學學報,37(4),13-19。
  36. 貝原益軒(1989)。慎思外錄。東京:????社。
  37. 貝原益軒(1989)。慎思錄。東京:????社。
  38. 林月惠(2010)。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9. 侯外廬(199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0. 荒木見悟(1995)。中国心学の鼓動と仏教。福岡:中?書店。
  41. 茶山學術文化財團編(2008)。茶山的四書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42. 馬淵昌也(2005)。明代後期「氣的哲學」之三種類型與陳確的新思想。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43. 崔漢綺(2002)。增補明南樓叢書。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部。
  44. 張岱年(1996)。張岱年文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45. 張岱年(1996)。張岱年文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46. 陳立勝(2011)。「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7. 陳來(2014)。仁學本體論。北京:三聯書店。
  48. 陳來(1991)。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49.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50. 陳來(1991)。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1. 勞思光(1980)。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
  52. 琴章泰(2004).도와 덕:다산과 오규소라이의『중용』『대학』해석 양장.파주:????.
  53.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4.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5.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6.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7. 黃俊傑(2010)。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8. 黃俊傑(2015)。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9. 黃俊傑編、林維杰編(2006)。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60. 黃崇修(2014)。理学者の革新─「邪」から「鬱」への視野転換。死生学.応用倫理研究,19,56-84。
  61. 黃崇修(2015)。「欲」の身体論と「礼」の含意。中国哲学研究,28,66-90。
  62. 黃崇修(2014)。周敦頤《太極圖說》定靜工夫新詮釋─以朱丹溪三重鬱說思維結構為視點(第一部分:定之工夫)。揭諦,27,85-134。
  63. 楊祖漢(2005)。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64. 楊儒賓(2012)。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65. 楊儒賓(2005)。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66. 楊儒賓(1988)。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1(4),139-180。
  67.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究院中國文哲?究所籌備處。
  68. 楊儒賓編、祝平次編(2005)。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69. 楊儒賓編、馬淵昌也編、艾皓德編(2012)。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70. 溝口雄三(1980)。中国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出版?。
  71. 劉鄂培編、杜運輝編(2010)。張岱年先生學譜。北京:昆侖出版社。
  72. 劉權鍾(2001).茶山 人間觀의 재조명.哲學,72,5-29.
  73. 蔡振豐(2012)。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74. 鄭仁在(2005)。惠岡、崔漢綺的神氣運化論。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75. 鄭宗義(2005)。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76. 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77. 韓(氵右)劤(1985).丁茶山研究의現況.首爾:民音社.
  78. 韓亨祚(2001).다산과 西學:조선주자학의 연속과 단절.茶山學,2,128-157.
  79. 羅哲海、陳咏明譯、瞿德瑜譯(2009)。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學。鄭州:大象出版社。
  80. 沢田喜多男譯(1978)。中國哲學問題史。東京:八千代。
  81. 沢田喜多男譯(1978)。中國哲學問題史。東京:八千代。
  82. 眞壁仁(2007)。徳川後期の学問と政治:昌平坂学問所儒者と幕末外交変容。東京:汲古書院。
被引用次数
  1. 陳佳銘(2019)。從羅欽順、王廷相及劉宗周論明代氣學的思想型態。清華學報,49(1),87-123。
  2. 陳政揚(2018)。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當代儒學研究,25,69-98。
  3. 楊儒賓(2017)。異議也可以是教義─回應〈「異議」的再議〉。東吳哲學學報,36,145-174。
  4. 游騰達(2019)。證顯形上心體之「一系」說-論唐君毅言宋明儒學之發展趨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4,115-152。
  5. (2019)。從認識論探析明代氣本論形下思想發展。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5,185-212。
  6. (2020)。論程明道識仁言說之實踐性義涵:「中正而誠」視野下之還原與展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4,67-118。
  7. (2020)。在西方倫理學的多元脈絡間論戴震哲學倫理型態。揭諦: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學報,38,51-90。
  8. (2024)。共生哲學視野下的戴震哲學相偶性。淡江中文學報,50,10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