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之「天地」觀念探析

并列篇名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Heaven and Earth" of Zhuangzi

作者

張榕坤(Rong-Kun Zhang)

关键词

天地 ; 覆載義 ; 一體義 ; 正命義 ; Heaven and Earth ; Fuzai (covering) ; Yiti (oneness) ; Zhengming

期刊名称

東吳哲學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8 / 02 / 01)

页次

29 - 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莊子的「天地」概念為核心,詳細闡述了「天地」之覆載義、一體義與正命義。就覆載義來說,莊子創造性地將「天地」理解為一切存在的根本存在處境,並以「天地」覆載萬物之涵容、大公的「天地精神」作為這一處境的基本特性,使之成為理解人之存在意義與具體生命遭遇的存在論基礎;其次,我們應超越宇宙論、知識論或主體論的立場,從存在論的根基處加以把握「天地」一體義;最後,「天地」之正命義揭示了人如何不偏離此根本存在處境,以抉發自身的存在意義,求得安身立命之本,最終達成「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的生命境界。

英文摘要

The essa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Heaven and Earth" of Zhuangzi. It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 of Fuzai (covering), Yiti (oneness) and Zhengming. As for the meaning of Fuzai (covering), Zhuangzi creatively understands the "Heaven and Earth" as the fundamental circumstance of all the beings and regards the spirit of "selflessly covering" as 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circumstance, which is also the existenti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s. Secondly, we should grasp the meaning of Yiti (on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istential instead of cosmology, epistemology and subject theory. Lastly, in order not to deviate from such a fundamental existential circumstance, the meaning of Zhengming reveals how to dig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in terms of ultimately reaching the spiritual plane of "going with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文彬(2009)。莊子「天地一體」觀。興大中文學報,25,51-63。
    連結:
  2.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3. 宋林希逸(2002)。南華真經口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4. 明陸西星(2010)。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
  5. 清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張玉書編纂(2002)。康熙字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7. 清郭慶藩(1961)。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8. 清陸樹芝(2011)。莊子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 方勇(2012)。莊子纂要。北京:學苑出版社。
  10. 王邦雄(2013)。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1. 王博(2004)。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牟宗三(2003)。才性與玄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 余英時(2014)。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吳怡(1984)。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5. 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
  16. 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
  17. 徐復觀(200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8.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店。
  19. 張默生、張翰勳校補(1993)。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
  20. 郭沫若(1982)。郭若默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1. 陳鼓應(1983)。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22. 陳鼓應(2006)。管子四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勞思光(2015)。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三聯書店。
  24. 馮友蘭(2000)。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 楊澤波(2006)。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國社會科學,3,39-49。
  27. 葛瑞漢(2003)。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 詹康(2014)。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劉文典(2015)。莊子補正。北京:中華書局。
  30. 劉文典(1980)。莊子補正。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31. 鐘泰(2002)。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