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職稱偏好、工作場所與服務時間之比較研究

并列篇名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itle Preference, Work Settings, and Direct Service Time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DOI

10.6251/BEP.20000503

作者

林家興(Josh Chia Hsin Lin)

关键词

精神科醫師 ; 臨床心理師 ; 社會工作師 ; 輔導教師 ; 心理諮商師 ; psychiatrist ; psychologist ; social worker ; school counselor ; mental health counselor

期刊名称

教育心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1期(2000 / 08 / 01)

页次

1 - 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306名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為問卷調查的研究樣本,探討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諮商師的職稱偏好、工作場所、直接服務個案的時間,以及實施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時間長度。研究發現如下:1.精神科醫師與社會工作師偏好的職稱仍是精神科醫師與社會工作師,臨床心理師偏好的職稱是臨床心理師與心理師,輔導教師與心理諮商師偏好的職稱都是心理諮商師。2.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主要工作場所是精神科診所、學校、與一般醫療院所。3.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與精神科醫師用在直接服務個案的時間,顯著地多於心理諮商師與輔導教師。4.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實施個別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平均時間介於50至60分鐘之間,實施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平均時間介於60與130分鐘之間。 z

英文摘要

A sample of 306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on their title preference, major and minor work settings, direct service time, and length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he sample included 67 psychiatrists, 45 psychologists, 91 social workers, 77 school counselors, and 26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1. Psychiatrists and social workers preferred their titles as psychiatrists and social workers, psychologists preferred their titles to be either psychologists or clinical psychologists, school counselors and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preferred their titles as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2. The major work settings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Taiwan are psychiatric clinics, schools, and general hospitals. 3. Psychologists, social workers, and psychiatrists spent longer time on client direct service than did the school counselors and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4. The average length of time spent on individu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is between 50 and 60 minutes for the sample. The average length of time spent on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is between 60 and 130 minut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林家興 Lin, Josh Chia-Hsin(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執業現況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45(2),55-74。
    連結:
  2. Corrigan, P. W.,Hess, L.,Garman, A. N.(1998).Results of a job analysis of psychologists working in state hospital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54(1),11-18.
  3. Dorwart, R. A.,Chartock, L. R.,Dial, T.,Fenton, W.,Knesper, D.,Koran, L. M.,Leaf, P. J.,Pincus, H.,Smith, R.,Weissman, S.,Winkelmeyer, R.(1992).A national study of psychiatrists' professional activitie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49(11),1499-1505.
  4. Farberman, R. K.(1997).Public attitudes about psychologists and mental health care: Research to guide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ublic education campaign.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8(2),128-136.
  5. Garfield, S. L.,Kurtz, R. A.(1974).A survey of clinical psychologists: Characteristics, activities and orientations.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28(1),7-10.
  6. Garmezy, N.(1983).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7. Leung, S. A.,Li, G.,Lam, M. P.(2000).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in China: Present conditions and needs, future challenges.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8(1),81-99.
  8. Norcross, J. C.,Prochaska, J. O.(1982).A national survey of clinical psychologists: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ies.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35(2),1-8.
  9. Psychotherapy Finances(1988).Practice survey report.Psychotherapy Finances,15(3),1-8.
  10. Timberlake, E. M.,Sabatino, C. A.,Martin, J. A.(1997).Advanced practitioners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A profile.Social Work,42(4),374-385.
  11. Zook, A.,Walton, J. M.(1989).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and work settings of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A current perspective.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23-31.
  12. 林佳玲(1998)。輔導專業證照制度專題討論與問卷調查摘要。輔導季刊 Guidance Quarterly,34(4),57-61。
被引用次数
  1. 車先玲,朱春林(2019)。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之成人求助態度與使用意願。臺灣諮商心理學報,7(1),85-114。
  2. 陳思先、林思宏(2015)。國小體育班學生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國教新知,62(1),69-80。
  3. 陳勇祥(2014)。典範人物對資優學生角色楷模的影響成效。資優教育,132,29-36。
  4. 丁慕玉(2009)。電腦合作學習對學微積分的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1),27-40。
  5. 郭丁熒,尤儷儒(2021)。臺南市偏鄉學校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對其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中介效果。課程與教學,24(3),55-82。
  6. 韓豐年、莊雅嵐(2015)。雲端健康管理結合穿戴式裝置之使用者行為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5,103-110。
  7. 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1),69-94。
  8. 許雅惠(2009)。台灣諮商人員諮商關係建構經驗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6,85-119。
  9. 許育光,刑志彬(2021)。新手團體諮商師領導能力發展探究:歷程追蹤、分項比較與學習類型叢集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3(1),1-36。
  10. 黃漢龍、陳鳳如(2010)。臺中市國小學生的道德發展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79-106。
  11. 黃禎慧、陳婉眞、洪雅鳳、侯瑀彤、江守峻(2018)。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5-44。
  12. 簡慎萱、鍾聿琳、蔡秀鸞、林寬佳(2006)。四技護理系學生學習困擾之因素分析。醫護科技學刊,8(2),132-143。
  13. 李曼曲、Lan, Woei-chen(2014)。學習困難學生內在動機之策略初探。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8,23-40。
  14.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3(2),23-39。
  15. 林家興(2014)。臺灣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與執業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5(3),279-302。
  16. 劉子刊、林囿竣、吳崇旗(2018)。九位冒險治療實務工作者的對話:投入動機與發展歷程探究。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報,25,43-73。
  17. 羅濟立(2023)。日文系碩士生對研究或學術論文寫作焦慮的調查研究。東吳外語學報,55,1-30。
  18. 羅濟立,方堰(2022)。後疫情時代日本線導遊的焦慮初探。淡江外語論叢,38,21-50。
  19. 羅家玲,許育光,刑志彬(2019)。準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之跨世代分析:內、外部預期因素初探。輔導季刊,55(1),1-17。
  20. 錢芷萍(2023)。ARCS動機模式及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社會心理學通識課程及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探討。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7(1),49-90。
  21. 蕭佳純(2023)。高中生學習困擾與基本素養關係之多群組樣本分析:以學校環境因素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7,1-31。
  22.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23. 謝廷豪,鄭正豐,廖元良,陳姿樺(2020)。Holland職業類型對參與補救教學之高職生數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臺灣數學教育期刊,7(1),55-78。
  24. 謝昀蓁、孫正大、林家興(2008)。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調查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17-145。
  25. 葉寶玲(2017)。融合東西方文化思想建構個人諮商模式:以三位專家諮商心理學家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48,279-330。
  26. 葉岱庭,陳金海,李政雄(2019)。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調查分析。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3,10-22。
  27. 袁宇熙,胡宜蓁(2019)。以科技導向數位學習培育大學生餐飲業創業素養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7(4),71-114。
  28. 詹志禹、許嘉家(2010)。「高中職生個人知識論信念量表」之編製與驗證。測驗學刊,57(3),433-458。
  29. 張芳全、于文灝(2016)。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關係攻擊、同儕接納與自然科學習動機之縱貫性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8/29,53-80。
  30.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31. 張淑娟、施教旺(2012)。以任務特性觀點探討創新創意專案的學習效果。科學教育學刊,20(5),461-482。
  32. 張媛甯、吳紋菁(2012)。大學實施「學生評鑑 教師教學」之研究 ─以南部一所科技大學為例。學校行政,77,158-181。
  33. (2003)。大學生英文學習問題之研究-以義守大學為例。人文與社會,3,319-342。
  34. (2004)。開啟生命教育專業的新紀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正式成立。學生輔導,95,100-104。
  35. (2004)。應用訊息處理論達成有效學習的教學實務探討。中等教育,55(1),148-161。
  36. (2005)。「比較」概念的探討。比較教育,59,108-134。
  37. (2008)。紙本閱讀和電腦閱讀文章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教育學誌,20,121-168。
  38. (2010)。花蓮縣國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歸因型態之調查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127-154。
  39. (2015)。學習動機與校園生活對專業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觀光系學生為例。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6,285-302。
  40. (2017)。台灣大專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學習投入為中介變項。高等教育,12(1),105-142。
  41. (2018)。十二年國教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困擾之比較分析。教育政策論壇,21(1),1-29。
  42. (2019)。儒家的現代教育理念詮解。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7(1),3-15。
  43. (2020)。後期中等教育階段學生之學習困擾與憂鬱情緒關係探究:圾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教育政策論壇,23(3),1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