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

并列篇名

Making the Martyrology of Two Late-Ming Loyalists: Hsia Yun-i and Hsia Wan-ch'un

DOI

10.6253/ntuhistory.2000.26.08

作者

孫慧敏(Huei-Min Sun)

关键词

夏允彝 ; 夏完淳 ; 忠烈 ; 鄉賢 ; 少年 ; Hsia Yun-i ; Hsia Wan-ch'un ; loyalism ; Ming-ch'ing transi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00 / 12 / 01)

页次

263 - 3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夏允彝(1596~1645)與夏完淳(1631~1647)父子,是明末清初抗清運動中的兩位死難者。他們雖然出身平凡、仕宦不顯,而且也不是最「艱苦卓絕」、最「慘烈」的個案,但他們的故事,卻在其死難後的三百多年中,逐步從眾多忠烈故事裡脫穎而出。筆者認為,這與夏氏父子的同鄉後輩運用松江地區在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條件,來營造對夏氏父子的鄉賢崇拜有關。而夏氏父子相關文獻的彙集、刊刻與流傳,一方面使他們逐步從「鄉賢」轉化為「國殤」,另一方面也使他們的故事,有了可資依傍的基調。到了晚清,由於「少年」、「青年」族群的興起,夏氏父子的歷史地位產生明顯的消長。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夏完淳的「年少殉國」,被突顯為一項無與倫比的卓越特質,而他也因此而成為清末民國時期重要的青年偶像。

英文摘要

Hsia Yun-i (1596~1645) and Hsia Wan-ch'un (1631~1647) were father and son, both of them died because of taking part in the anti-Ch'ing movement in Sung-chang. Although they were not the most famous martyrs in the beginning, they became figures adored by the local literati at first, and then gained national-wide fame because of the efforts of their younger countrymen. During Late-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rising ”youngsters” began to praise the youngest martyr Hsia Wan-ch'un. In the new martyrology of Hsia family, the son, but not the father, became the main charact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沈松僑(199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連結:
  2. (1906)。國學保存會簡章。國粹學報,13
  3. (1975)。明史
  4. 明夏允彝(1964)。幸存錄
  5. 明張岱(1991)。石匱書後集
  6. 明陳子龍。陳忠裕公全集
  7. 清王澐(1968)。雲間第宅志
  8. 清王澐(1983)。陳子龍詩集
  9. 清全祖望(1991)。雪交亭正氣錄
  10. 清朱彝尊(1991)。靜志居詩話
  11. 清屈大均(1978)。皇明四朝成仁錄
  12. 清查繼佐(1991)。國壽錄
  13. 清凌雪(1991)。南天痕
  14. 清徐鼒(1991)。小腆紀傳
  15. 清趙翼(1983)。廿二史劄記
  16. 丁文江(1959).梁任公年譜.
  17. 山公(1934)。民族詩人夏存古。中央時事週報,3(42)
  18. 王大敏(1992)。郭沫若史劇論
  19. 王志梁(1936)。夏存古(三百年前國難期間的一個學生)
  20. 王篤生(1938)。無限期望中的傷感與彷徨。抗戰,53,12。
  21. 王鴻緒(1991)。明史稿列傳
  22. 白堅(1991)。夏完淳集箋校
  23. 如凡民(1943)。中央日報
  24. 江辟疆(1968)。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戰的民族文藝家─夏完淳。學粹,11(1)
  25. 何冠彪(1997)。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
  26. 宋徵輿(1997)。林屋文稿
  27.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
  28.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
  29. 沈起(1991)。東山國語
  30. 亞盧(1903)。鄭成功傳。江蘇,4,61-64。
  31. 侯玄涵(1906)。撰錄。國粹學報,14
  32. 侯庭督(1936)。民族詩人夏存古。文化與教育旬刊,92
  33. 南史(1940)。夏允彝完淳父子合傳。中美週刊,1(30)
  34. 南史(1941)。江左少年夏完淳傳。宇宙風,37/39
  35. 柳棄疾(1976)。南社紀略
  36. 柳無忌(1983)。柳亞子年譜
  37. 胡適(1934)。編輯後記。獨立評論,107
  38. 夏完淳。夏節愍全集
  39. 張世瑛(1999)。「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
  40. 郭沫若(1943)。夏完淳之家庭師友及其殉國前後的狀況(附表)。中原月刊,1(2)
  41. 郭沫若(1997)。郭沫若選集
  42. 郭沫若(1982)。郭沫若劇作全集(第二卷)
  43. 陳去病(1905)。敬觀夏彝仲考功遺札。國粹學報,1(6)
  44. 陳去病(1907)。夏瑗公侯納言傳跋。國粹學報,3(7)
  45. 舒赫德(1969)。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46. 黃克武(1999)。「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
  47. 溫浩邦(1996)。歷史的流變與多聲:「義人吳鳳」與「莎韻之鐘」的人類學分析
  48. 溫睿臨(1991)。南疆繹史
  49. 聞亦博(1945)。明代模範學生夏完淳傳記
  50. 潘光旦(1947)。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
  51. 蔣烈(1971)。南吳舊話錄
  52. 鄭師渠(1991)。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
  53. 鄧南築(1938)。關於抗敵青年軍團。抗戰,52,8。
  54. 羅明(1992)。清代人物研究
  55. 蘇雪林(1969)。南明忠烈傳
  56. 龔繼民(1992)。郭未若年譜(中)
被引用次数
  1. 許明德(2014)。明清之際夏允彜之死及相關悼念詩文之敘事策略。漢學研究,32(4),167-191。
  2. 王欣慧(2018)。達士窮途之悲,壯夫歧路之淚─夏完淳〈大哀賦〉的自悼與自贖。漢學研究,36(1),137-171。
  3. 楊正顯(2016)。「明亡之因」的追論與議定。明代研究,26,43-80。
  4. 張繼瑩(2016)。祇恐遺珠負九淵:明清易代與《偏關志》書寫。明代研究,27,159-187。
  5. (2001)。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清華學報,31(1-2),1-36。
  6. (2021)。殉父報母兩相全—論夏完淳〈獄中上母書〉的生死觀。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9,7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