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

并列篇名

The Conceptions of Contagion in Chinese Medicine: A Case from the Zhubing Yuanhou Lun (610)

DOI

10.6253/ntuhistory.2001.27.03

作者

張嘉鳳(Chia-Feng Chang)

关键词

疾疫 ; 相染 ; 染易 ; 度著 ; 注易 ; 疫癘 ; 時氣 ; 溫疫 ; 傷寒 ; 注病 ; 鬼 ; 氣 ; 邪 ; 諸病源候論 ; 病因 ; 傳染 ; contagion ; disease ; Zhubing yuanghou lun ; qi ; ghost ; aetiology ; Chinese medicine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1 / 06 / 01)

页次

37 - 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現存中國第一本病因、病理與證候學專論《諸病源候論》(610)為中心,輔以魏晉至隋唐時期其他醫學典籍,深入探究醫者如何認識與分類傳染性疾疫,與建立相關的病因學理論。本文發現,魏晉至隋唐時期的醫者確有疾疫相染的觀念。然而,疾疫相染易與否並非疾病分類主要的標準。《諸病源候論》對於疾病病因的理解,傾向於「一候(病)多源」,以為疾疫相染的原因,或由於外在力量,抑或導源於內外交迫,或失之於飲食與勞倦等等,不止一端。雖然《諸病源候論》建立相當系統化的醫學理論,嘗試詮釋與掌握能相染易的疾疫之病因及其相染與傳播之途徑,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其中仍有若干隱晦或不確定的因素。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既不以現代生物醫學為標準而解讀古代文獻,亦不以現代醫學為準則而批判或表彰古人的醫學成就。本文強調將醫學典籍還原回其歷史情境中,審慎分析其內容、脈絡及其與當代思潮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特意分別呈現醫者與一般人對於能相染疾疫的病源與相染途徑之見解,互相對照,以突顯不同專業與身分之間的異同,並藉此觀察疾病、醫學與社會之動態聯繫。 魏晉至隋唐之間,政治與社會動盪的原因之一,殆因疾疫迭起。世人除了傷逝之外,普遍相信疾疫相染與鬼物致病,遂有逃疫遷徙與棄置親人之舉,遂及畏懼歸煞、驅疫厭勝與立祠崇拜之事,而與當世孝義精神與倫理價值有所齟齬,凡此種種,均不斷加深社會對於疾疫的集體焦慮。醫者身處其間,一方面做營生立命之圖,建立專業的醫學理論;另一方面則心存悲憫,提供醫療服務與預防方法,裨益當世。醫者建構的疾疫相染觀念與相關理論,不論是賡續前代醫學,或融入醫者的敏銳觀察,均能反映當時社會思想與文化的若干基調。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Zhubing yuanhou lun (The Origins and Symptoms of Disorders, 610), the earliest extant Chinese medical text centering on aetiology and symptoms of disease, along with many other medical accounts, to explore contemporaneous Chinese conceptions and doctrines of contagion, origins, and agents of contagious disease. Unlike most previous studies, which apply modern biological medicine as the only criterion by which to judge and evaluate Chinese medicin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single medical text and analyzes its place within its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isk and confusion that result from adopting modern medical jargon and theory to study pre-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oreover, I also set out to examine the medical expert's and the layman's respective ideas of origins of contagious disease in order to contrast different professions and social statu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moral dilemma inherent in fleeing epidemic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notion of self-preser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li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lping family members. Social debates about such choices, embedded within political,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oncerns and anxiety, provide a closer look into the social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73)。三國志
  2. (1987)。北史
  3. (1949)。玄中記
  4. (1974)。宋書
  5. (1981)。周禮
  6. (1975)。南史
  7. (1974)。南齊書
  8. (1973)。後漢書
  9. (1949)。述異記
  10. (1949)。冥祥記
  11. (1998)。唐人選方
  12. (1974)。晉書
  13. (1973)。梁書
  14. (1974)。隋書
  15. (1975)。新唐書
  16. (1975)。舊唐書
  17. (1949)。雜鬼神志怪
  18. (1974)。魏書
  19. 北齊顏之推(1983)。顏氏家訓
  20. 北魏賈思勰(1982)。齊民要術
  21. 宋司馬光(1976)。資治通鑑
  22. 明陳言(197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23. 東晉葛洪(1983)。肘後備急方
  24. 東漢王充(1968)。論衡校釋
  25. 東漢蔡邕(1936)。獨斷
  26. 南朝梁劉勰(1980)。文心雕龍校證
  27. 唐王燾(1974)。外臺秘要方
  28. 唐段成式(1965)。酉陽雜俎前集
  29. 唐段成式(1965)。酉陽雜俎續集
  30. 唐孫思邈(1983)。備急千金要方
  31. 唐張鷟(1979)。朝野僉載
  32. 晉干寶(1983)。搜神記
  33. 晉張華(1980)。博物志
  34. 梁宗懍(1971)。荊楚歲時記
  35. 清張機(1965)。註解傷寒論
  36. 隋巢元方(1991)。諸病源候論
  37. 隋巢元方(1991)。諸病源候論校注
  38. 漢劉熙(1965)。釋名
  39. 漢衛宏(1971)。漢舊儀補遺
  40. 劉宋劉敬叔(1983)。異苑
  41. 魏曹植(1984)。曹植集校注
  42. 史仲序(1984)。中國醫學史
  43. 史堪(1984)。史載之方
  44. 李經緯(1991)。《諸病源候論》的病因學研究。中華醫史雜誌,21(3),129-134。
  45. 李豐楙(1993)。《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17-454。
  46. 林富士(1995)。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695-745。
  47. 林富士(1993)。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225-263。
  48. 林富士(1986)。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1-38。
  49. 范行準(1989)。中國病史新義
  50. 范行準(1955)。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
  51. 馬伯英(1994)。中國醫學文化史
  52. 馬伯英(1991)。中國古代主要傳染病辨異。自然科學史研究,10(3),280-287。
  53. 陳良佐(1996)。再探戰國到兩漢的氣候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2),367-379。
  54. 陳良佐(1991)。從春秋到兩漢我國古代的氣候變遷─兼論《管子‧輕重》著作的年代。新史學,2(1),1-49。
  55. 陳邦賢(1981)。中國醫學史
  56. 陶立璠(1987)。儺戲論文選
  57. 程迥(1985)。醫經正本書
  58. 趙與時(1983)。賓退錄
  59. 謝學安(1983)。我國古代對疾病傳染性的認識。中華醫史雜誌,13(4),193-198。
被引用次数
  1. 陳秀芬(2008)。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0,43-85。
  2. 陳韻如(2010)。陰陽與精血-漢唐之間醫書中的房事疾病與性別。女學學誌,27,1-56。
  3. 李貞德(2004)。「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1),99-148。
  4. 林素娟(2013)。疾病的隱喻─先秦及漢代禮教論述中的身體思維與倫理課題。成大中文學報,41,1-46。
  5. 林素娟(2015)。喪禮儀式中的空間象徵、遞變與倫理重整─以三禮書之喪禮空間象徵、轉化為核心進行探討。漢學研究,33(4),1-36。
  6. 劉世珣(2017)。《西洋藥書》解毒方譯釋。故宮學術季刊,35(2),115-140。
  7. 張嘉鳳(2012)。隋唐醫籍中的小兒病因觀試探。臺大文史哲學報,77,199-236。
  8. (2005)。操行英雄立功差難—晉唐之間小兒醫學的成立與對小兒醫的態度。新史學,16(2),47-94。
  9. (2013)。傳抄整理與意欲創新─魏晉時期「傷寒」的方書脈絡與疾病觀。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54,14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