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義例、名教與實錄-劉知幾史學思想溯義

并列篇名

The Origins of Liu Zhiji's Historiographic Criticism and Historical Thought

DOI

10.6253/ntuhistory.2003.31.03

作者

閻鴻中(Hung-Chung Yen)

关键词

劉知幾 ; 史通 ; 實錄 ; 疑古 ; 惑經 ; 史學思想 ; 史體 ; 義例 ; 名教 ; Liu Zhiji ; Shitong ; historiographic criticism ; historical thought ;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03 / 06 / 01)

页次

77 - 1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劉知幾的史學思想以實錄直書為核心,疑古惑經、批判聖人、質疑名教,卻又堅持人倫是非的標準,這些鮮明的特點實為晉唐之間學術發展和文化動向的呈現與結晶。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劉氏史學思想的意義與其所以然進行探討:一、義例論的特質,說明劉知幾在方法論上的淵源;二、對「名教」的批判與堅持,顯示其史學價值論的真義;三、「史識」說與實錄史學的關涉,探討其史學的理想;四、實錄史學的時代背景,以追溯漢唐之間史學理想轉變的過程與原因。綜合這些線索,可以清楚呈現此一史學脈動在文化史上的意義。 扼要言之,處在經學精華已竭的時代,劉氏對經術中王道治平的宏圖、人倫精微的探究並無所知,因而與漢晉史學頗有隔閡;他考證雖粗,卻長於名理,具有歷史記載發展進化的眼光。他堅持史官「善惡直書」的實錄精神,意欲憑藉歷史記載扶持人倫,故而非對世俗名教的諱飾之風有所檢討不可,〈疑古〉、〈惑經〉兩文可說是實錄史學的拔本塞原之論。近人推許為具有科學精神,其實不如說他反映出當時一種特殊的儒家人文理想。至於輕視通史,忽略制度,求諸人事而不論天人之際,亦皆與此種歷史理念有關。

英文摘要

Liu Zhiji (661-721) wrote the first work o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hitong. With a new idea of the merits of various forms of historical writing, Liu had confid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He criticized Shangshu, Chunqiu and other Confucian classics for the records in them were not as truthful and complete as were those in the recent historical works. He also strongly challenged rule of concealing the parent's or emperor's errors as secrets depended on the teachings of Zhougong and Confucius. Although he doubted the ancient records, classics and sages, his purpose was to uphold justice and moral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rincipl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he advocated all came from Confucianism. His historical thought was based essentially on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earning and on norms of politics in medieval period. He was primarily a Confucian scholar and humanist historian, rather than a scientific histori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元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影縮浙江書局本。
  2. 吳 韋昭注(1981)。國語。臺北:里仁影印上海師範大學古藉整理組校點本。
  3. 宋 王溥(1955)。唐會要。北京:中華據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校印。
  4. 宋 程顥 、 程頣。二程全書。臺北:臺灣中華四部備要本。
  5. 唐 劉知幾撰 、 清 浦起龍釋、呂思勉評(1981)。史通釋評。臺北:華世。
  6. 晉 杜預。春秋釋例。臺灣:中華書局影印。
  7. 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影印館影印阮元刊本。
  8. 晉 袞宏撰(1987)。後漢紀校注。天津:古藉。
  9. 清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國學基本叢書。
  10. 清 紀昀(1963)。史通削繁注。臺北:廣文。
  11. 清 章學誠(1980)。文史通義。臺北:華世新編本。
  12. 清 錢大昕(1979)。錢大昕讀書筆記廿九種。臺北:鼎文書局影印商務國學基本從書本。
  13. 漢 司馬遷撰 、 劉宋 裵駰集解 、 唐 司馬貞索隱 、 唐 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影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14. 漢 班固撰 、 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影印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15. 漢 荀悅 、 漢 荀悅撰。漢紀。臺北:
  16. 漢 董仲舒撰 、于首奎 、周桂鈿 、鍾肇鵬校釋(1994)。春秋繁露校釋。濟南:山東友誼。
  17. 尹達主編(1985)。中國史學發展史。河南:中州古藉。
  18. 牛潤珍(1990)。論劉知幾的直書思想。紀念陳垣校長誕生 110週年學術論文集
  19. 白壽彝主編(2000)。中國史學史教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20. 皮錫瑞(1974)。經學歷史。臺北:藝文。
  21. 皮錫瑞(1974)。經學通論
  22. 呂思勉。史通釋評。臺灣商務人人文庫本。
  23. 李紀祥(1993)。史論劉知幾與章學誠對《春秋》理解的異同。簡牘學報,15
  24. 李紀祥(1996)。台灣地區《史通》研究之回顧。國立編譯館館刊,25(1)
  25. 杜維運(1998)。中國史學史,《第二冊》
  26. 沈玉成 、 劉寧(1992)。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藉。
  27. 侯外盧(1980)。論劉知幾的學術思想。中國史學史論集《二》
  28. 倉修良編(1993)。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古藉。
  29. 張蓓蓓(2001)。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
  30. 張蓓蓓(1991)。「名教」探義。中古學術論略
  31. 梁啟超(1961)。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臺北:臺灣中華。
  32. 莊萬壽(1989)。劉知幾實錄史學與孔子思想的關係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10
  33. 許冠三(1983)。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4. 許凌雲(1994)。倉修良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臺北:里仁。
  35. 許凌雲(2002)。經史因緣。濟南:齊魯。
  36. 陳寅恪(2001)。陳寅恪集.詩集 : 附唐篔詩存
  37. 陳漢章(1929)。史學雜誌。南京:
  38. 傅振倫(1982)。劉知幾年譜。臺北:臺灣商務。
  39. 彭雅玲(1994)。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
  40. 湯用彤(1984)。魏晉玄學論稿,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
  41. 程千帆(1980)。史通箋記。北京:中華。
  42. 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
  43. 楊翼驤(1980)。劉知幾與《史通》。中國史學史論集《二》
  44. 葉政欣(1983)。漢儒賈逵之春秋左氏學。臺南:興業。
  45. 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
  46. 劉大杰(1984)。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
  47. 鄭鶴聲(1985)。中國史部目錄學。臺北:華世影印商務版。
  48. 翦伯贊(1980)。論劉知幾的史學。中國史學史論集《二》
  49. 錢穆(1995)。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
  50. 錢穆(1995)。袁宏政論與史學。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三)
  51. 閻沁恆(1981)。劉知幾的疑古惑經說與歷史的求真。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52. 謝保成(1995)。隋唐五代史學。廈門大學。
  53. 瞿林東(1994)。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北京:中華。
  54. 瞿林東(1989)。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古偉瀛(2009)。撰史憑誰定良窳?—試論「良史」的變與不變。臺大歷史學報,44,1-41。
  2. 周永蕙(2017)。唐代文士的歷史寫作─以韓愈為中心的考察。史原,復刊8期=29期,1-74。
  3. (2019)。時代的異音:劉知幾及其友朋的學思特色探析。早期中國史研究,11,17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