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嚴昏曉之節―古代中國關於白天與夜晚觀念的思想史分析

并列篇名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ay and Night: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ion of How to Allot Day and Night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Ancient China

DOI

10.6253/ntuhistory.2003.32.02

作者

葛兆光(Zhao-Guang Ge)

关键词

白天 ; 黑夜 ; 合法與非法 ; 思想史 ; day ; night ; legality and illegality ; history of ideas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03 / 12 / 01)

页次

33 - 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討論古代中國關於白天與黑夜時間分配的觀念問題,通過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歷史現象,來結合古代法律、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各種文獻資料,討論一個思想史問題,即為什麼古代中國對於人們在白天與黑夜的不同活動,會普遍持有「合法」與「非法」、「正常」與「非常」的倫理道德觀念,特別是為什麼古代官方對於「夜聚曉散」,總是會抱有「傳習妖教」或者「圖謀不軌」這樣嚴厲的批評與高度的警惕。同時,本文也指出,古代這種建立在傳統農村生活基礎上的時間分配觀念,宋元隊後,在城市生活和商業活動的影響下漸漸崩壞,在這種秩序的變化中,呈現了古代生活向現代生活轉化的一個側面。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 of time regarding how to allot day and night in ancient China, and studies the textual material of ancient law, social life, and conception carefully. I will talk about a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why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ould generally think of the ”legality” or ”illegality”, ”normalcy” or ”abnormalcy” about actions that take place at day or night, and especially why the ancient government would take ”assembling at night and separating at day” as ”spreading heathendom” or ”hatching a sinister plot”.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would criticize it strictly and be highly watchful of such phenomena it,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ion of alloting time, which wa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stoms, collapsed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 rise of city life and commercial activity from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In this period of changing order, we can see one sid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cient life to modern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明清檔案》,A141~040。
  2. 宋會要集稿‧刑法二
  3. (1997)。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91)。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5. (1998)。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7. (1984)。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8. (1992)。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9. (1982)。水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1983)。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
  11. (1982)。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等。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12. (1987)。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
  13. (198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4. (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 書經大全‧梓材
  16. 元脫脫(1990)。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吳自牧(2001)。夢梁錄‧武林舊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8. 宋李燾(1987)。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易祓。周官總義
  20. 宋陳友仁。周禮集說
  21. 宋陸游(1979)。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22. 宋趙汝愚(1999)。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宋趙抃。清獻集‧乞勘斷道士王守和授籙惑眾
  24.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25. 明李夢陽。空同集‧請表節義本
  26. 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江南疏稿
  27. 明倪嶽。青溪漫稿‧奏議‧祀典三
  28. 明徐昌治。明朝破邪集‧南宮署牘‧再參遠夷疏
  29. 明徐溥。明會典
  30. 明張維樞。澹然齋小草
  31. 明彭韶。彭惠安集‧陳文耀方伯公墓誌銘
  32. 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
  33. 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
  34.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與張太符太守
  35. 明魏校。莊渠遺書‧諭民文
  36. 清于成龍。于清瑞政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清袁學瀾(1999)。吳郡歲華紀麗‧巡夜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8. 清袁學瀾(1999)。吳郡歲華紀麗‧夜航船。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9. 清黃育梗(1972)。破邪詳辯。東京:道教刊行會。
  40. 清錢肇然。續外岡志
  41. 清戴肇辰。學仕錄。北京:北京出版社。
  42. 川守胜(1999)。明清江南市鎮社會研究--空間と社會形成の歷史學。東京:汲古書院。
  43. 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
  44. 井上幸治(1980)。祭りと叛亂-一十六-一十八世紀の民眾意識。東京:新評論株式會社。
  45. 方齡貴(2001)。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6. 李之儀。姑溪居士後集
  47. 李賢。古穰集‧大同鼓樓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邱仲麟(1998)。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上班、公座文化的探索。新史學,9(2),1-43。
  49. 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魯語下第五。北京:中華書局。
  50. 張守。毗陵集‧措置魔賊剳子
  51. 張寧。方洲集‧汀州府行六縣榜
  52. 張燕瑾、彌松頤(1983)。十五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陳得芝、邱樹森(1998)。元代奏議集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54. 「中國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55. 陳寶良(1993)。《明史研究》,第3輯。合肥:黃山書社。
  56. 陸深。儼山集‧監察御史鄭公墓誌銘
  57. 楊聯陞(1991)。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8. 熊月之(2003)。睹物思人。臺北:麥田。
  59. 劉侗、于奕正(1983)。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60. 懷效鋒(1990)。大明律。瀋陽:遼瀋書社。
  61. 竇儀(1984)。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芷凡(2010)。海洋作為一種「視野」—台灣鄭和傳說中的文化他者與想像。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221-256。
  2. 邱仲麟(2007)。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明代研究,10,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