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看其戶籍中的性別與年齡結構-兼論戶與里的規模

并列篇名

The Sex and Age Structures as Seen in the Slips of the Household Register Unearthed at Zoumalou, Changsha

DOI

10.6253/ntuhistory.2004.34.08

作者

于振波(Zhen-Bo Yu)

关键词

性別結構 ; 年齡結構 ; 戶的規模 ; 里的規模 ; sex structure ; age structure ; size of family ; size of li community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04 / 12 / 01)

页次

329 - 3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走馬樓戶籍簡中人口的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均呈現出失衡狀態。十四歲以下人口中的男性數量大大超過女性,主要是百姓不堪忍受沈重的賦稅徭役而棄嬰(尤其是女嬰)的結果。勞動力人口中女性比例過高,是因為青壯年男性是戰爭和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很多人因而過早死亡,也有不少人為逃避苛政而逃亡。大量殘疾患者的存在,則是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社會因素除了其本身所造成的眾多殘疾者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自然因素的致殘作用。男性之所以在殘疾人中占絕對多數,恐怕主要還是由社會原因造成的。此外,根據吳簡的統計,戶平均四點八○人,與傳世文獻中經常提到的「五口之家」相符;吳簡中的里,其規模多在二十至五十戶之間。

英文摘要

The sex and age structures shown on the household register slips unearthed at Zoumalou are unbalanced. On the one hand, of the population under 14 years old, there are many more boys than girls. It was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many peasants, unable to bear oppressive taxes and levies, chose to abandon their babies, particularly gir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females greatly outnumber the males in the work force. The males in the prime of life had borne the brunt of wars, taxes and levies. Many of them died of this and others just escaped. Various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also causes a lot of people being disabled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disabled are male. Besides, according to the slips, the average size of a family is 4.80 person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what is seen in the extan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ize of most Li communities is between 20 and 50 famil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2)。三國志
  2. (1962)。漢書
  3. (1985)。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4
  4. (1982)。史記
  5. (1965)。後漢書
  6. (1974)。晉書
  7. 西漢劉安(1986)。淮南子
  8. 宋陸佃(1987)。埤雅
  9. 清王先謙(1984)。釋名疏證補
  10.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
  11. 清戴望。管子校正
  12. 漢何休。春秋公羊傳注疏
  13. 漢鄭玄(1999)。周禮注疏
  14. Loewe, Michael(1967).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 2 vols.
  15. 于振波(2004)。淺析走馬樓吳簡中「刑」的含義。船山學刊,2004(1),41-45。
  16. 于振波(2004)。「筭」與「事」─走馬樓戶籍簡所反映的算賦和徭役。漢學研究,22(2),189-209。
  17. 于振波(2005)。走馬樓吳簡中的里與丘。文史,2005(1)
  18. 于振波(2003)。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 中國文物研究所(1997)。尹灣漢墓簡牘
  20. 中國文物研究所(2003)。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一)
  21. 王素(2004)。吳簡研究(一輯)
  22.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走馬樓簡牘整理組(1999)。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嘉?
  23. 田餘慶(1999)。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穫。文物,1999(5),26-44。
  24. 朱紹俟(1985)。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係
  25. 何雙全(1990)。散見簡牘合輯
  26. 宋超(2001)。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7. 汪小烜(2004)。吳簡研究(一輯)
  28. 汪小烜(2001)。吳簡所見「腫足」解。A Study of History ,2001(4),174-175。
  29.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工作隊(1999)。長沙走馬樓J22發掘簡報。文物,1999(5),4-25。
  30. 侯旭東(2004)。吳簡研究(一輯)
  31. 姜濤(1998)。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
  32. 胡平生(2002)。中國歷史文物
  33. 唐長孺(1955)。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34. 徐世虹(2001)。簡帛研究2001(下)
  35.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6)。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駐軍圖整理簡報。文物,1,23。
  36. 高大倫(1998)。尹灣漢墓木牘〈集簿〉中戶口統計資料研究。A Study of History ,1998(5),110-123。
  37. 高敏(2000)。從嘉禾年間《吏民田家?》看長沙郡一帶的民情風俗與社會經濟狀況。中州學刊,2000(5),129-133。
  38. 高凱(2003)。從走馬吳簡看孫吳時期長沙郡的人口性比例問題。史學月刊,2003(8),25-29。
  39.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
  40. 森鹿三(1983)。簡牘研究譯叢(一)
  4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文物處、龍山縣文物管理所(2003)。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03(1),4。
  42. 楊子慧(1996)。中國歷代人口統計資料研究
  4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
  44. 黎石生(2003)。長沙市走馬樓出土「叛走」簡探討。考古,2003(5),86-91。
  45. 韓樹峰(2004)。吳簡研究(一輯)
被引用次数
  1. 于振波(2006)。走馬樓吳簡師佐籍蠡測。漢學研究,24(2),41-69。
  2. (2004)。「筭」與「事」—走馬樓戶籍簡所反映的算賦和徭役。漢學研究,22(2),18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