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

并列篇名

The Aborigines with Modern Gun: An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Introduction, Exchange and Use of Gun in Taiwan Aboriginal Society

DOI

10.6253/ntuhistory.2005.36.03

作者

陳宗仁(Tsung-Jen Chen)

关键词

臺灣史 ; 武器交易 ; 原住民戰士 ; 槍枝 ; 火繩槍 ; Taiwanese History ; firearms trade ; aboriginal warrior ; gun ; matchlock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05 / 12 / 01)

页次

53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從歷史脈絡來討論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中的槍枝。首先,本文運用歷史圖像與文獻中有關原住民槍枝的記載,藉以瞭解近代原住民拿著什麼樣的槍枝,以及這些槍枝種類反映出什麼訊息;其次是探討這些槍枝流入原住民部落的歷史背景;最後討論槍枝在原住民戰鬥行為、儀式文化中的角色。 本文指出,臺灣原住民使用的槍枝種類繁雜,新舊共存,各種槍枝系統並用。這是因近代西方國家武器擴散,導致東亞各地域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槍枝混雜與快速演變的現象。 臺灣原住民社會處於此一世界性槍枝流通網絡的末端。這些槍枝不是直接來自西方國家或商人,而是經由臺灣島內客家人、福佬人及漢化的原住民中介轉販。這是持續了兩百年以上的臺灣本島槍枝生產、修理、彈藥補給的流通網絡。而原住民社會使用的槍枝種類,往往是賣方(番割、通事及洋行)商業販賣的結果,而不是原住民主動的選擇。 本文想指出的是,原住民雖是被動的接受槍枝,但是對搶枝的使用,有其主體性的思維與選擇。原住民對槍枝的使用,受部落社會原先的狩獵與出草文化影響,似乎沒有導致部落政經結構的改變。

英文摘要

There deposits in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Taiwan an old picture which presented a Taiwan aboriginal warrior wearing traditional costume and adornments, but holding a modern gun in his hand like a European soldier. How did the warrior get a gun? How did he use it?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such historical images and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aboriginal gun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s. It examines three topics, the first describing the descriptions and images of Taiwan aborigines with the modem gun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records, personal pictorial works, etc. the second explor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exchange of guns in aboriginal society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third discussing the role of gun in combat and ceremony in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orts of gun that the aboriginal warrior possessed as including matchlock, flintlock, caplock, Mauser bolt type, and magazine rifle. The exchange network of modem guns was not a new one. Chinese traders had long sold guns, gunpowder and other commodities to the tribesmen. The use of gun in Taiwan aboriginal community had been obviously affected by its traditional hunting culture and did not, it seems,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he aborigin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59)。安平縣雜記
  2. 清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
  3. 清李鴻章(1962)。李文忠公全集
  4. 清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
  5. 清林百川(1960)。樹杞林志
  6. 清夏琳(1958)。海紀輯要
  7. 清屠繼善(1960)。恆春縣志
  8. 清張之洞(1961)。張文襄公選集
  9. 清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
  10. 清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
  11. 清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12. 清劉銘傳(1969)。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
  13. 清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
  14. 清羅大春(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
  15. Allen, Herbert J.(1877).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Formosa from Tamsui to Taiwanfu.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21
  16. Borao, Jose Eugenio(2001).Spaniards in Taiwan (Vol. 1): 1582-1641.
  17. Davidson, James W.(1903).The Island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8. Dodd, John(2002)。北臺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
  19. McNeill、 William H.(1982).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 D. 1000.
  20. Nardo, Don(2003).The Civil War.
  21. Pickering, W. A.(1993).Pioneering in Formosa.
  22. Smith, W. H. B.(1962).Small Arms of the World: The Basic Manual of Military: American, Soviet, British, Czech, German, French, Belgian, Italian, Swiss, Japanese, and All Other Important Nations.
  23. Thomson, John(1875).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24. Thomson, John(1899).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25. Townshend, Charles(1875).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odern War.
  26. van der Aslsvoort, Lambert(200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
  27. White, Gavin(1971).Firearms in Africa: 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12(2)
  28.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二)
  29. 天理大學(1993)。臺灣原住民の生活用具
  30. 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究會(1999)。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
  31. 王雅倫(2000)。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1985-1920:攝影與歷史的對話
  32. 王爾敏(1963)。清季兵工業的興起
  33. 王學新(1997)。論日治初期花蓮地區太魯閣番綏撫策略。臺灣文獻,48(4)
  34. 王學新(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史料彙編與研究
  35. 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
  36. 宋文薰(1994)。跨越世紀的影像
  37. 李讓禮(1960)。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
  38. 洪安全(2001)。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3)
  39. 胡家瑜(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
  40. 胡傳(1960)。臺東州采訪冊
  41. 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
  42. 茅海建(1995)。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43. 馬偕(1896)。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44. 馬廉頗(2003)。晚清帝國視野下的英國
  45. 康培德(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
  46. 張旭宜(1995)。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
  47. 笠原政治(1995)。臺灣原住民族映像-淺井惠倫教授寫真集
  48.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群諸族木彫標本圖錄
  49. 鳥居龍藏(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
  50. 鹿子木小五郎(1985)。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
  51. 楊捷(1961)。平閩記
  52. 鈴木質(1932)。臺灣蕃人風俗誌
  5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法軍侵臺檔
  5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
  5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
  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5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
  5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三)
  60.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理蕃誌稿(第一篇)
  61. 臺灣總督警務局(1921)。理蕃誌稿(第二篇)
  62. 劉如仲(1992)。清代臺灣高山族社會生活
  63. 劉秋霖(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
  6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4)。臺灣蕃族圖譜
  65. 藤崎濟之助(1926)。臺灣史と樺山大將
  66. 藤崎濟之助(1931)。臺灣の蕃族
被引用次数
  1. 蔡志偉(2022)。從釋字第803號解釋看國家與原住民族間的權利認知斷裂。臺灣民主季刊,19(3),1-46。
  2. 黃之棟(2016)。批判種族理論視域下的本土狩獵政策分析—以「102年台上字第5093號判決」為檢視中心。臺灣民主季刊,13(2),135-182。
  3. 林秉嶔(2022)。狩獵釋憲案的啟示與批判:憲法學的觀點。婦研縱橫,116,8-16。
  4. 王皇玉(2012)。原住民持有槍械問題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1),1-37。
  5. 王皇玉(2018)。建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狩獵規範:兼評王光祿之非常上訴案。臺大法學論叢,47(2),839-887。
  6. 温榛榛,楊士範(2020)。少數族群、國家治理與日常生活:以日本帝國殖民下的東臺灣阿美族人為例(1895-1945)。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5,1-75。
  7. 謝艾倫(2012)。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的外來陶瓷:一個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6,33-60。
  8. 楊志遠(2010)。環境與歷史─清代臺灣野生鹿消失的原因分析。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8,79-92。
  9. 張道周(2012)。原住民參與審判-原住民審判主體地位的建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3),41-83。
  10. 鄭川如(2017)。王光祿原住民自製獵槍案―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上字第3280 號刑事判決評釋。法令月刊,68(9),75-92。
  11. (2021)。近代臺灣休閒狩獵史。臺灣史研究,28(4),121-162。
  12. (2023)。破土深耕・開枝散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三十年所慶座談會。臺灣史研究,30(4),20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