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燒荒考-兼論其生態影響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Ming Dynasty's Policy of Grass Burning to Prevent Mongolian Invasion-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

DOI

10.6253/ntuhistory.2006.38.02

作者

邱仲麟(Chung-Lin Chi'u)

关键词

明代 ; 蒙古 ; 軍事對抗 ; 燒荒 ; 沙漠化 ; Ming Dynasty ; Mongolia ; Military Resistance ; Grass Burning ; Desertifica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6 / 12 / 01)

页次

25 - 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朝為防制蒙古部族秋天牧馬南下,自永樂五年(1407)起,命北邊國防線上的軍隊,每年例行性地出邊燒荒。以往學者認為:這一政策對草原的生態帶來極大影響,導致其土壤沙漠化。但據本文考察,邊軍執行燒荒並不切實,故其影響程度應該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隆慶四年(1570)以後,明帝國與蒙古達成和解,邊境對峙的局勢相對緩和,燒荒政策重新調整,長城沿線九鎮,除薊鎮、遼東持續執行未變外,宣府、大同、山西在萬曆九年(1581)以後不再實施。其他四鎮也曾短暫停止才又恢復。即使如此,敷衍了事的情況還是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萬曆初年以後,燒荒的季節由草木枯黃的十月,改為綠草如茵的七月,焚燒的效果自然不如以往。晚明七十年間,燒荒已經徒有其名,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應該不像以往學者所說的那般嚴重。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starting in 1407, military forces guarding the northern border were ordered to routinely burn the grass on the Mongolian prairie beyond the border annually, in order to prevent Mongolian tribes from invading their southern countries in autumn. In the past,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is policy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ecology of the prairie, causing desertification of the soil. However,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from this study, the execution of the burning policy by the border army was not carried out precisely. Therefore, its impact was limited. Especially after 1570,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Ming Empire and Mongolia led to a relaxation of the border confrontation and a modified burning policy. Along the Great Wall's nine defense sections, only Jizhen (薊鎮) and Liaodong (遼東) continued the policy, Xuanfu (宣府), Datong (大同), and Shanxi (山西) stopped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after 1581. As for the other four sections, it was restored after being discontinued for a short period. Even so, the policy was carried out perfunctorily. One noteworthy fact is that after 1570, the season for burning was moved from October (lunar calendar), when grass was withered, to July, when grass was lush. The effect of burning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than it had been before. After seventy years,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burning was only nominal. Therefore, its effect on the ecology of the Mongolian prairie probably was not as severe as scholars have tended to believ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62)。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 (1962)。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 (1962)。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 (1962)。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 (1962)。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 (1962)。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 (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 (1962)。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 (1962)。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 (1962)。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1975)。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3. 宋歐陽修(1974)。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宋薛居正(1976)。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
  16. 明方逢時(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大隱樓集。北京:北京出版。
  17. 明王 樵(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方麓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明王 瓊(1991)。王瓊集:北虜事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 明王士琦(1968)。三雲籌俎考。臺北:華文書局。
  20. 明王崇獻纂修、正德(2003)。宣府鎮志。北京:線裝書局。
  21. 明申時行纂、萬曆(1963)。大明會典。臺北:東南出版社。
  22. 明佚名(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名山勝槩錄。北京:北京出版社。
  23. 明吳承恩(1983)。西遊記。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4. 明李日宣。昌鎮奏議。臺北:國家圖書館。
  25. 明李東陽纂(1989)。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
  26. 明李夢陽(1976)。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27. 明岷峨山人、沈節甫輯(1965)。紀錄彙編:譯語。臺北:民智出版社。
  28. 明胡汝礪纂修、弘治(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寧夏新志。上海:上海書店。
  29. 明俺 答(1981)。玄覽堂叢書初輯:北狄順義王俺答謝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30. 明孫世芳纂修、嘉靖(1969)。宣府鎮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1. 明張欽纂修、正德(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大同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2. 明戚繼光(2001)。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
  33. 明畢恭修、任洛重修、嘉靖(1997)。續修四庫全書:遼東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明陳子龍編(1987)。皇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35. 明章 潢(1971)。圖書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36. 明馮時可(1969)。俺答志。臺北:華文書局。
  37. 明黃訓編(1551)。皇明名臣經濟錄。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38. 明楊 博(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楊襄毅公奏疏。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9. 明楊嗣昌(1997)。續修四庫全書:楊文弱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明葉 盛(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葉文莊公奏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41. 明劉大夏(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劉忠宣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42. 明劉效祖(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四鎮三關誌。北京:北京出版社。
  43. 明謝 榛(1596)。四溟山人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44. 明韓邦奇。苑洛集。臺北:國家圖書館。
  45. 明邊 貢(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華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清朱彝尊(1990)。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7. 清姚之駰輯(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元明事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清查慎行(1986)。敬業堂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49. 清張廷玉(1985)。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50. 清傅恆奉敕撰(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平定準噶爾方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清溫達奉敕撰(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漢方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清顧炎武(1971)。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53. 漢班 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54. 尹鈞科(2003)。歷史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5. 尹鈞科、吳建雍編(2003)。歷史上北京城市對木材的消耗和永定河中、上游流域森林的破壞。北京古都風貌與時代氣息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56. 方 勉(2002)。明代榆林鎮的燒荒行為。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
  57. 王 波(1994)。草原燒荒危害大。農村天地,3
  58. 伊茲勃蘭特·伊臺斯、北京師範學院俄語翻譯組譯(1980)。俄國使團使華筆記,1692~1695。北京:商務印書館。
  59. 杜大恒、孫德智(2004)。論明朝安全政策的環境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60. 阪倉篤秀(2004)。長城の中國史。東京:講談社。
  61. 和田清著、潘世憲譯(1984)。明代蒙古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62. 東 湖(1989)。《日知錄》「燒荒」條補說。中國歷史地理論叢,4
  63. 范中義(1995)。明代九邊形成的時間。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
  64. 韋占彬(2002)。明代九邊設置時間辨析。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4(3)
  65. 張世明(2005)。清代「燒荒」考。清史研究,3
  66. 楊紹猷(1992)。俺答汗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7. 劉菊湘(2002)。明代寧夏鎮生態惡化。寧夏社會科學,6
  68. 熬 登(1992)。蒙古史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69. 蕭立軍(1994)。九邊重鎮與明之國運。天津師大學報,2
  70. 蕭瑞玲著、曹永年著、趙之恒著、于永著(2006)。明清內蒙古西部地區開發與土地沙化。北京:中華書局。
  71. 薄音湖(1998)。明代蒙古史論。臺北:蒙藏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李華彥(2022)。隆慶至萬曆初期(1567-1583)的京邊軍事革新。清華學報,52(3),471-506。
  2. 邱仲麟(2011)。明代長城線外的森林砍伐。成大歷史學報,41,33-102。
  3. 邱仲麟(2012)。採集、捕獵與墾種:明代軍民在北邊境外的經濟活動。明代研究,19,21-77。
  4. 邱仲麟(2016)。明代的兀良哈三衛撫賞及其經費之籌措。明代研究,2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