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江戶時代朝鮮通信使對日本社會的觀察

并列篇名

Korean Envoy Observations on Japanese Society in the Eto Period

DOI

10.6253/ntuhistory.2008.41.05

作者

羅麗馨(Lee-Hsin Lo)

关键词

江戶時代 ; 儒教 ; 朝鮮 ; 通信使 ; 日本社會 ; 豐臣秀吉 ; Eto period ; Confucianism ; Korea ; envoy ; Japanese Society ; Toyotomi Hideyoshi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08 / 06 / 01)

页次

203 - 2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江戶時代,朝鮮王朝派遣十二次使節至日本,這些朝鮮使節對日本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風俗、自然地理、學術文物、稟性好惡等,都有相當程度的觀察,並留下紀錄。其中不免有偏見、誇張、蔑視等言論,卻是瞭解當時朝鮮人對日本看法最直接的史料。本文主要根據這些紀錄,從生活習俗、禮俗風尚、男女服飾、四民生活等四方面做探討,並就通信使的看法略作評論。 通信使對日本社會的觀察有些是正確的,如日本人愛喝茶、愛乾淨、招待尊貴客人用新器皿、房內榻榻米和拉門規格劃一、崇佛、跪坐、守法等。另外,通信使亦習慣將所觀察的事物與朝鮮做比較,如篠粽類似朝鮮拳拇餅、唐糕類似朝鮮雪糕、日本家豬類似朝鮮所飼養的豬、公服類似團領服、一般男女衣服類似朝鮮女人的長衣等。 朝鮮王朝採崇儒政策,在儒教思維和習尚、觀念差異的影響下,加以憎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朝鮮使節對日本的風俗、稟性批評最嚴酷。如遊女多、男女無別、僧尼雜處、無舉哀等,因此批評日本是「禽獸之域」。對日本男性「試劍」、父子相對不解劍、夫妻寢不同席等,認為是「凶悍慘毒」、「不知人倫」。又將日本人稟性形容成軟弱、粗淺、庸陋、暴躁、輕薄、無識、無氣度等。 使節因不能自由行動,而且必須藉由翻譯溝通,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僅是部分,並非整體。另外,他們並未能以客觀、包容的心去瞭解日本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質,因此有不少誤解和偏見。

英文摘要

Korean envoys came to Japan 12 times in the Eto period. They left a number of recorded observations on Japa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se records. Importantly, the Korean envoys hated that Toyotomi Hideyoshi (豐田秀吉) had invaded Korea,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m. What's more, due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e, custom and thought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their observations on Japanese society exhibited misunderstanding, prejudice and disdain for Japan's wanton customs in a blaze, skeptical character, cruelty, artfulness, etc. However, some of their observations were correct; for example, they are fond of tea, cleanliness, often take a bath, believe in Buddhism, kneel, and abide by the law, etc. In general, the Korean envoys didn't understand Japanese national traits and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culture with a tolerant and objective attitud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南朝宋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 唐令狐德棻(1971)。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4.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5.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6. Doeff, Hendrik著、齋藤阿具譯註(1975)。ヅ-フ日本回想錄。東京:雄松堂書店。
  7. Fisscher, van Overmeer著、齋藤阿具譯註(1975)。フィッセル參府紀行。東京:雄松堂書店。
  8. Kämpfer, Engelbert著、吳秀三譯註(1975)。ケンプェル江戶參府紀行。東京:雄松堂書店。
  9. Krusenstern, A. J.von著、羽仁五郎譯註(1975)。クルウゼンシュテルン日本紀行。東京:雄松堂書店。
  10. Thunberg, Carl Peter著、山田珠樹譯註(1975)。ツンベルグ日本紀行。東京:雄松堂書店。
  11. 三宅英利、竹內理三編(1968)。九州史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12. 上田正昭(1995)。朝鮮通信使-善隣と友好のみのり。東京:明石書店。
  13. 中村榮孝、国史大辞典編輯委員會編(1994)。国史大辞典。東京:吉川弘文館。
  14. 內藤雋輔(1961)。朝鮮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15. 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86)。海行摠載:癸未東槎日記。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16. 生田滋譯(1961)。〈朝鮮幽囚錄〉一。朝鮮學報,19
  17. 生田滋譯(1962)。〈朝鮮幽囚錄〉二。朝鮮學報,23
  18. 生田滋譯(1965)。〈朝鮮幽囚錄〉三。朝鮮學報,35
  19. 田中健夫(1996)。前近代の国際交流と外交文書。東京:吉川弘文館。
  20. 田代和生(2002)。倭館-鎖國時代の日本人町。東京:文藝春秋。
  21. 申叔舟(1975)。海東諸國紀。東京:國書刊行會。
  22. 申維翰。青泉海遊錄鈔。韓國高麗大學。
  23. 申維翰(1986)。海行摠載:海游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24. 申維翰(1986)。海行摠載:海游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25. 申維翰著、姜在彥譯注(1974)。海游錄-朝鮮通信使の日本紀行。東京:平凡社。
  26. 仲尾宏(1993)。前近代的日本と朝鮮-朝鮮通信使の軌跡。東京:明石書店。
  27. 仲尾宏(2000)。朝鮮通信使と壬辰倭乱。東京:明石書店。
  28. 任守幹(1986)。海行摠載:東槎日記。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29. 任絖(1986)。海行摠載:任參判丙子日本日記。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30. 成大中。《日本錄》、《槎上日記》。韓國高麗大學。
  31. 西村毯子(2000)。日本見聞錄にみる朝鮮通信使。東京:明石書店。
  32. 何勁松(2002)。近代東亞佛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3. 宋希璟(1986)。海行摠載:老松堂日本行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34. 李景稷(1986)。海行摠載:扶桑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35. 李德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0)。韓國文集叢刊:青莊館全書。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
  36. 辛基秀(1999)。朝鮮通信使-人の往來、文化の交流。東京:明石書店。
  37. 辛基秀(2002)。新版朝鮮通信使往來:江戶時代260年の平和と友好。東京:明石書店。
  38. 松田甲(1976)。日鮮史話。東京:原書房。
  39. 芳賀登(1986)。日韓文化交流史の研究。東京:雄山閣。
  40. 金仁謙著、高島淑郎譯注(1999)。日東壯遊歌。東京:平凡社。
  41. 金世濂(1986)。海行摠載:海槎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2. 金世濂(1986)。海行摠載:槎上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3. 金指南(1986)。海行摠載:東槎日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4. 南龍翼(1986)。海行摠載:扶桑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5. 南龍翼(1986)。海行摠載:聞見別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6. 姜弘重(1986)。海行摠載:東槎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7. 姜在彥(1973)。近代朝鮮の变革思想。東京:日本評論社。
  48. 姜沆(1986)。海行摠載:看羊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49. 柳相弼(1986)。海行摠載:東槎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50. 洪禹載(1986)。海行摠載:東槎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51. 孫承喆(1987)。朝鮮後期実学思想の対外認識。朝鮮學報,122
  52. 家永三郎(1982)。日本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
  53. 宮原兔一(1985)。オランダ人のみた十七世紀の朝鮮。朝鮮學報,14
  54. 神沢杜口、日本隨筆大成編輯部編(1978)。日本隨筆大成:翁草。東京:吉川弘文館。
  55. 高正晴子(2001)。朝鮮通信使の饗応。東京:明石書店。
  56. 栲亭村瀨、國民圖書株式會社編(1927)。日本隨筆全集:秇苑日涉。東京:國民圖書株式會社。
  57.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1955)。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首爾:東國文化社。
  58. 崔根德(1998)。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59. 曹命采(1986)。海行摠載:奉使日本時聞見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60. 勝軍著、千宗室審訂(1992)。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61. 朝鮮史學會編(1929)。朝鮮史大系近世史。京城府:朝鮮史學會。
  62. 黃□(1986)。海行摠載:東槎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63. 黃慎(1986)。海行摠載:日本往還日記。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64. 楊永良(1999)。日本文化史。臺北:語橋文化。
  65. 葛兆光、清華大學歷史系、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2007)。清華歷史講堂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6. 趙曮(1986)。海行摠載:海槎日記。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67. 慶暹(1986)。海行摠載:海槎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68. 鄭希得(1986)。海行摠載:海上錄。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69. 鄭章植(2006)。使行錄に見る朝鮮通信使の日本観。東京:明石書店。
  70. 鄭夢周(1986)。海行摠載。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
  71. 濱田敦、神田博士還曆記念彙編(1957)。神田博士還曆記念書誌學論集。東京:神田博士還曆記念會。
  72. 韓致奫(1913)。海東繹史。京城南部:朝鮮光文會。
  73. 藤田明(1904)。江戶時代に於ける朝鮮使節の來朝に就きて。歷史地理,朝鮮號
  74. 蘇世讓。東槎錄。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
  75. 鮎貝房之進、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1986)。稻葉博士還曆紀念滿鮮史論叢。首爾:亞細亞文化社。
被引用次数
  1. 李淑媛(2009)。唐代的「典賣妻女」現象—以律令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51-80。
  2. 羅樂然(2022)。朝鮮士大夫對清初海洋秩序重組的情報收集與對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3),559-588。
  3. 沈玉慧(2011)。清代朝鮮使節在北京的琉球情報收集。漢學研究,29(3),155-190。
  4. (2023)。評羅麗馨《十九世紀前的日韓關係與相互認識》。明代研究,41,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