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

并列篇名

Lagoon, Historical Memory, and Wanye Worship: The Spread of Kunsewan Faith in Qing Taiwan

DOI

10.6253/ntuhistory.2009.43.02

作者

林玉茹(Yu-Ju Lin)

关键词

王爺信仰 ; 歷史記憶 ; 南鯤鯓廟 ; 麻豆 ; 倒風內海 ; Wanye faith ; Historical memory ; Nankunjuan temple ; Madou ; Daofeng Lagoon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09 / 06 / 01)

页次

43 - 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末位於臺南偏僻的寒村北門庄,為何出現一個臺灣規模最大的王爺廟南鯤鯓廟,必須從該廟的位置以及歷史淵源談起。南鯤鯓廟所在的西南海岸,以潟湖地形見稱,是清代臺灣海岸變化最劇烈的地域。內海所構築的地緣網絡、陸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洪災與瘟疫、王爺取得正統神格,以及居民集體歷史記憶的想像和創造,與南鯤身王信仰的擴張關係密切。特別是鯤身王獲得官、紳認同及護城有功歷史記憶的不斷傳述和轉譯,是該廟大幅擴張信仰邊界的關鍵。 十九世紀初,或許因護城傳說的渲染,臺灣府城首先出現每年近兩個月的迎鯤身王慶典。透過其儀式與出巡路程的展演,不但一再重構王爺意象,且具有向其他鄉街示範的效果。經由內海的地緣網絡,鹽水港街和麻豆街又先後發展出迎王慶典。內海三大港街所擁有的財富以及不斷擴大的信仰圈,成為南鯤鯓廟一再擴建的資源。 麻豆街更是清代王爺信仰擴張的典範。由於該街具有番漢勢力交替港街的性格、麻豆與南鯤身王傳說又一再被創造和想像,以及該地失去港口機能且常遭受洪患,而強化了王爺崇拜的需求與追求時潮信仰的正當性。清末該街不但是唯一王爺信仰取代媽祖信仰的港街,迎鯤身王更成為該地每年最重要的迎神賽會。

英文摘要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Beimen was a poor village where the biggest Nankunjuan Wanye temple of Taiwan could be established.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its location and history. Nankunjuan temple is located at Daofeng Lagoon,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aiwan. This place underwent the most severe changes in Qing Taiwan. The spread of Kunjuanwan worship was related to the geo-network built by the lagoons, floods and plagues from continuously silting, Wanye thus became the orthodox deity as well as in the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of residents's historical memories. Officials and gentries identified Wanye with faith and historical memory of protecting Taiwan's capital (Tainan) was continuously narrated and created by people at that time. In the early 19(superscript th) century, Taiwan's capital initiated first the tour of inspection of Kunjuanwan for two months every year due to the legend of protecting capital. The ceremony of Wanye from Nankunjuan to the capital not only recreated the imagination of Wanye again and again but also demonstrated it to other towns. According to the geo-network of lagoon, Yanshuigang and Madou, the Wanye ceremony took place successively. The wealth belonged to the three biggest port cities in southwest Taiwan and the expanding of Wanye faith were spurs to build and mend the Nankunjuan temple to be the biggest Wanye temple in Qing Taiwan. Madou town is an example of the spread of Wanye worship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town which represented of Han Chinese power replacing the aborigines, s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dou and Kunjuanwan, port function vanished and lots of floods occurred continuously which intensified the need of Wanye worship and stirred the fashion of faith at that time.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Madou was the only former port town where Wanye worship replaced Mazu worship and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faith the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見川(2006)。光復前的南鯤鯓王爺廟初探。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2
    連結:
  2. 王見川(2008)。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4
    連結:
  3. 王見川(2008)。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4
    連結:
  4. 曾品滄(2006)。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
    連結:
  5. 光緒四年麻豆林家鬮書。
  6. 中央研究院宗教調查資料庫
  7. (1896)。新港街調查書,樸仔腳街調查書,鹽水港街調查書,麻豆街調查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8. (198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成文出版社。
  9.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10. 淡新檔案。
  11. 臺灣日日新報。
  12. 清丁紹儀(1957)。臺灣文獻叢刊: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清尹士俍(2003)。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
  14. 清王必昌(1961)。文叢: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清余文儀(1959)。文叢: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清周元文(1960)。文叢: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清周凱(1961)。文叢: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清周鍾瑄(1962)。文叢: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清周璽(1962)。文叢: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清林占梅(1964)。文叢: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清姚瑩(1957)。文叢: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2. 清郁永河(1959)。文叢: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清孫爾準、陳壽祺(1960)。文叢:重纂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清高拱乾(1960)。文叢: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清陳文達(1958)。文叢: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6. 清陳肇興(1978)。文叢:陶村詩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清黃叔璥(1957)。文叢: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8. 清劉良璧(1961)。文叢: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9. Vingboons, Johannes、國立故宮博物院編(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0. Watson, James.,David Johnson (eds.),Andrew J. Nathan (eds.),Evelyn S. Rawski (eds.)(1985).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1. 丸井圭治郎(1919)。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32. 方豪(1974)。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臺北:方豪。
  33. 石萬壽(1989)。康熙以前臺澎媽祖廟的建置。臺灣文獻,40(3)
  34. 何培夫(2001)。南瀛古碑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35. 吳永梱(2002)。南鯤鯓代天府匾額、楹聯、詩文集錦。南瀛文獻,1
  36. 吳新榮(1956)。採訪記(第七期)。南瀛文獻,4(上)
  37. 吳新榮、臺南縣政府編(1982)。南瀛雜俎。臺南:臺南縣政府。
  38. 宋怡明(2006)。明清福建五帝信仰資料彙編。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39. 李豐楙(2001)。迎王與送王: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民俗曲藝,129
  40. 李豐楙(1999)。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
  41. 李豐楙、漢學研究中心編(2004)。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2. 林玉茹(2005)。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漢學研究,23(1)
  43. 林玉茹(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
  44. 林玉茹、劉益昌(2003)。水堀頭遺址探勘試掘暨舊麻豆港歷史調查研究報告。
  45. 林衡道(1980)。明清臺灣碑碣選集。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46. 前島信次(1938)。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民族學研究,4(4)
  47. 相良吉哉編(1933)。臺南州寺廟臺帳簡冊。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48. 徐曉望(1993)。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9. 國分直一著、周全德譯(1954)。麻豆的歷史。南瀛文獻,2(1)
  50. 國分直一著、周全德譯(1954)。麻豆的歷史。南瀛文獻,2(2)
  5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2)。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
  52. 康豹、張珣主編、江燦騰主編(2003)。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研究典範的追尋。臺北:南天書局。
  53. 康豹(1997)。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
  54.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
  55.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6. 曹永和、林玉茹、吳建民主編(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57. 連橫(1963)。文叢: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8. 連橫(1960)。文叢: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9. 連橫(1962)。文叢: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0. 連橫(1960)。文叢:劍花室詩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1. 連橫(1958)。文叢: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2. 陳春聲(2008)。媽祖的故事與社區之歷史:以明清時期粵東一個港口的研究為中心。臺灣人類學刊,6(1)
  63. 麻豆鎮。文衡殿碑記。
  64. 富田芳郎(1954)。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研究。臺灣風物,4(10)
  65. 黃文博、凃順從(1995)。南鯤鯓代天府。臺南:臺南縣政府。
  66. 黃典權採集(1966)。文叢: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7. 黃朝琴。南鯤鯓代天府沿革誌。
  68. 嘉義廳(1915)。嘉義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取調書。
  6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文叢:臺案彙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
  7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文叢: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5)。文叢: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1)。文叢: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文叢: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
  7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文叢: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文叢:清初海疆圖說。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6. 劉枝萬(1990)。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7. 歐陽泰、白采蘋譯(1999)。最強大的部落:從福爾摩沙之地緣政治及外交論之(1623-1636)。臺灣文獻,54(4)
  78. 蔡相煇(1989)。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出版社。
  79. 蔡相煇、漢學研究中心編(2004)。以媽祖信仰為例:論政府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0. 盧嘉興(1965)。鹿耳門地理演變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1. 盧嘉興(1959)。嘉義縣屬海岸線演變考。臺灣文獻,10(3)
  82. 盧嘉興(1983)。明鄭有無奉祀媽祖考。臺灣文獻,34(4)
  83. 盧嘉興、臺南縣政府民政局編校(1982)。臺南縣地名研究輯要。臺南:臺南縣政府民政局。
  84. 盧嘉興、臺南縣政府民政局編校(1981)。輿地纂要。臺南:臺南縣政府民政局。
  8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5)。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臺北:南天出版社。
  86.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5)。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臺北:南天出版社。
  87. 顏芳姿(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蔡東祐,陳淑華(2022)。南澳與東津:東港王船形制與歷史溯源之研究。文化資產保存學刊,61,39-77。
  2. 陳緯華(2017)。國家、象徵暴力與民間信仰:以鹿耳門天后宮為例的討論。文化研究,25,139-182。
  3. 李文良、李文良(2017)。清嘉慶年間蔡牽事件與臺灣府城社會的變化。臺大文史哲學報,86,127-157。
  4. 林玉茹(2019)。政治、族群與貿易: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在臺灣的出現。國史館館刊,62,1-3+5。
  5. 謝貴文(2015)。清代南鯤鯓廟興盛原因之探討─以民間傳說為主要分析對象。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7,1-34。
  6. 謝貴文(2016)。層累造成的歷史記憶─「蔴荳王爺易狩他鄉」傳說之探討。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9,1-34。
  7. 張家麟(2021)。瘟疫、政治與宗教-以台灣COVID-19擴散後管制宗教為例。玄奘佛學研究,36,41-74。
  8. (2018)。嘉義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年代研究:從歷史、科學與風格分析。臺灣文獻,69(2),1-12。
  9. (2020)。跨國貿易與文化仲介:跨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的出現(1880-1905)。臺灣史研究,27(4),35-82。
  10. (2021)。東港王船沿革與承造工法保存調查。臺灣文獻,72(1),177-245。
  11. (2022)。「家在彼店在此」:清、日跨政權下臺南郊商許藏春的抉擇。臺灣史研究,2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