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

并列篇名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Geomancy in Song China

DOI

10.6253/ntuhistory.2010.45.01

作者

劉祥光(Hsiang-Kwang Liu)

关键词

風水 ; 風水師 ; 宋代 ; 墓葬 ; 理學 ; geomancy ; geomancer ; Song Dynasty ; burial ; Neo-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0 / 06 / 01)

页次

1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的風水文化淵遠流長,至今仍可見其影響。本文研究風水文化在宋代的擴展。本文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略談風水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第二部分討論宋以前風水文化的概況,以及宋以前重的風水大師的一般情形。第三部分論述宋代風水師增加的情形,以及風水師的來源。第四部分討論宋代風水文化表現在陽宅的興修。第五部分探討風水成為討論議題,以及反對風水的言論。第六部分檢視風水信仰如何影響宋人的墓葬及改葬,以及何以有些士大夫接受風水擇地的作法。第七部分討論理學如何因應排山倒海而來的風水文化,以及部分理學家態度的改變。同時也敘述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如何影響後世。第八部分為結語。 總而言之,風水文化在宋代有「擴」與「展」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變化,深深地影響我們今日對風水的態度。

英文摘要

The culture of geomancy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nd still exerts influence there today. This paper focuses o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is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give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geomancy (fengshui, 風水) in Chinese society.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use of geomancy in pre-Song China, including analyses of geomantic ”maste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hird section studies the growth of geomancers in the Song and where they came from. The fourth section analyzes how geomancy influences the siting of human structures, including school, government, religious, and private buildings. The fifth section examines how geomancy became a topic of discourse among Neo-Confucian scholars, analyzing why they were against geomancy. The sixth section discusses how burials and re-burials were influenced by geomancy and why some scholar-officials accepted geomancy. The seventh part examines how, encountering the overwhelming impact of geomancy, Neo-Confucians scholars responded to this challenge, how their attitude changed, and 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geomancy in the Song influenced later periods. The eight section gives concluding remarks. In sum, ”growth” and ”change” occurred in the culture of geomancy in the Song. These developments deeply influenced the attitu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oward geomanc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0.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1.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2.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4.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6.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8. (2008)。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59. (1980)。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種。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0.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61. (1939)。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62. (1985)。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3. 元不著編人(1975)。景印元本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4.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65. 宋方勺、許沛藻點校、楊立揚點校(1983)。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
  66. 宋王之望(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宋王之道、沈懷玉點校、淩波點校(2006)。《相山集》點校。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8. 宋王明清(1961)。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
  69. 宋王洙(1992)。圖解校正地理新書。臺北:集文書局。
  70. 宋朱彧(1989)。萍洲可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1. 宋何薳、張明華點校(1983)。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72. 宋李昉(1960)。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73. 宋李昉(2003)。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74. 宋李昉編(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75. 宋沈括、胡道靜校証(1987)。夢溪筆談校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6. 宋周密、朱菊如校注(1987)。齊東野語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77. 宋周密、吳企明點校(1988)。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
  78. 宋岳珂、吳企明點校(1981)。桯史。北京:中華書局。
  79. 宋邵伯溫、李劍雄點校、劉德權點校(1983)。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
  80. 宋洪邁(1982)。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
  81. 宋范鎮、汝沛點校(1980)。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
  82. 宋孫光憲、賈二強點校(2002)。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83. 宋張載(1983)。張載集。臺北:漢京出版社。
  84. 宋陳師道(1989)。後山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5. 宋陳振孫、徐小蠻點校、顧美華點校(1987)。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6. 宋陸九淵(1981)。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
  87. 宋程頤、宋程顥、王孝魚點校(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88. 宋費袞、駱守中校注(2004)。梁溪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
  89. 宋葉紹翁、沈錫麟點校、馮惠民點校(1989)。四朝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
  90. 宋劉摯、裴汝誠點校、陳曉平點校(2002)。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
  91. 宋歐陽修(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2. 宋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93.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94. 宋羅大經、王瑞來點校(1983)。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
  95. 宋羅願、蕭建新校著、楊國宜校著(2008)。《新安志》整理與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96.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97. 明徐善繼、徐善述(2000)。精校地理人子須知。臺北:武陵出版社。
  98. 明葉盛(1980)。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99. 南朝梁蕭子顯(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100. 南朝陳徐陵(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1.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02. 唐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103.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04. 清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105. 清陳確(1979)。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
  106.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2004)。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書局。
  107. Ahern, Emily M.(1973).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08. Baker, Hugh D. R.(1968).A Chinese Lineage Village: Sheung Shui.London:Frank Cass & Co..
  109. Bloom, Irene(ed.),Fogel, Joshua A.(ed.)(1997).Meeting of Minds: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n Traditions of Thought: Essays in Honor of Wing-tsit Chan an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10. Bonnell, Victoria E.(ed.),Hunt, Lynn(ed.)(1999).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11. Bossler, Beverley J.(1997).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and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2. Bruun, Ole(2003).Fengshui in China: Geomantic Divination Between State Orthodoxy and Popular Religio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3. Bruun, Ole(1996).The Fengshui Resurgence in China: Conflicting Cosmologies between State and Peasantry.The China Journal,36
  114. Chan, Hok-lam(ed.),de Bary, Wm. Theodore(ed.)(1982).Yü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15. Chia, Lucille(2002).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6. De Groot, J. J. M.(1989).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Manners, Custo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Connected Therewith.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117. Feuchtwang, Stephan D. R.(1974).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eomancy.Vientiane, Laos:Vinthagna.
  118. Gedalecia, David(1979).The Life and Career of Wu Ch'eng: A Biography and Introduc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99(4)
  119. 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
  120. Haeger, John Winthrop編、陶晉生翻譯(1995)。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121. Holcombe, Chester(1995).The Real Chinaman.Cambridge:Chadwyck-Healey.
  122. Hymes, Robert P.(1986).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3. Loewe, Michael(1994).Divination, Mythology and Monarchy in Ha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4. McMullen, David(1988).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5. Rachewiltz, Igor de(ed.),Chan, Hok-lam(ed.),Hsiao, Ch''i-ch''ing(ed.)(1993).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üan Period (1200-1300).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
  126. Skinner, G. William(ed.)(1977).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7. Skinner, G. William(Select and introduce)(1979).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 Maurice Freedm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8. Skinner, G. William編、葉光庭譯(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
  129. Smith, Richard J.(1991).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Boulder, Colo.:Westview.
  130. Tsu, Timothy(1997).Geomanc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modern Taiwan.Asian Folklore Studies,56(1)
  131. Twitchett, Denis(1983).Printing and Publishing in Medieval China.New York:Frederic C. Bell.
  132. Watson, James L.(ed.),Rawski, Evelyn(ed.)(1988).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33. Xu, Yinong(2000).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34. Yoon, Hong-key(2006).The Culture of Fengshui in Korea: an Exploration of East Asian Geomancy.Lanham:Lexington Books.
  135. 大澤正昭(2005)。唐宋時代の家族.婚姻.女性:婦は女強く。東京:明石書店。
  13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1987)。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
  137. 王章偉(2005)。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138. 王德毅(1989)。宋代澶州晁氏族系考。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東京:
  139. 王德毅編、李榮村編、潘柏澄編(1979)。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0. 加藤繁(1976)。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華世出版社。
  141. 朱易安主編、傅璇琮主編(2008)。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142. 朱易安主編、傅璇琮主編(2008)。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143. 朱易安主編、傅璇琮主編(2006)。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144. 朱傑人主編、嚴佐之主編、劉永翔主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5. 江子今(2002)。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46. 池田溫、辛德勇譯(1999)。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7. 池田溫、張銘心譯、郝軼君譯(2007)。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
  148. 何天爵、鞠方安譯(2006)。真正的中國佬。北京:中華書局。
  149. 何炳棣、葛劍雄譯(2000)。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上海:三聯書店。
  150. 何淑宜(2000)。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151. 何新所(2006)。宋代昭德晁氏家族文化傳統研究。中州學刊,151
  152. 余欣(2006)。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53. 余英時、程嫩生譯、羅群譯(2008)。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54. 余嘉錫(2004)。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55. 克里福德.格爾茲、納日碧力戈譯(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156. 利瑪竇、金尼閣、何高濟譯、王遵仲譯、李申譯(2001)。利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57. 吳松弟(2000)。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58. 吳相湘主編(1962)。中國現代史料叢書。臺北:文星書店。
  159.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2001)。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60. 邢義田(1995)。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6(2)
  161. 周愚文(1996)。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162. 昌彼得編、王德毅編(1995)。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63. 林富士(2004)。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
  164. 法政學社編(1962)。中國民事習慣大全。臺北:文星書店。
  165. 柳立言編(1992)。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66. 孫克寬(1958)。蒙古漢軍與漢文化考研究。臺北:文星書店。
  167. 晁福林(1997)。商代易卦筮法初探。考古與文物,1997(5)
  168. 晁福林(1996)。商代的巫與巫術。學術月刊,1996(10)
  169. 高明士(2003)。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0. 張秀民(1989)。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1. 張邦煒(2005)。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172. 張邦煒(2003)。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173. 張劍(2006)。《晁氏世譜序》的發現及其價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6)
  174. 梁庚堯(1997)。宋代社會經濟史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
  175. 梁庚堯(2002)。士人在城市:南宋學校與科舉文化價值的展現。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臺北:
  176. 梁庚堯(2002)。宋元書院與科舉。第一回中國史學國際會議研究報告集:中國の歷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
  177. 陳弱水(2009)。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78. 陳啟鐘(2007)。風生水起:論風水對明清時期閩南宗族發展的影響。新史學,18(2)
  179. 陳榮捷(1995)。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80. 陶晉生(2001)。北宋士族:家庭.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81. 勞思光(1980)。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
  182. 斯波義信、方鍵譯、何忠禮譯(2001)。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83. 曾棗莊編、劉琳編(2005)。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84. 黃正建(2001)。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185. 黃敏枝(1989)。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86. 黃寬重(2006)。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87. 黃寬重(1990)。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88. 祿是遒、陳海燕譯(2009)。中國民間崇拜:命相占卜。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89. 廖咸惠(2009)。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4)
  190. 廖咸惠、上內健司譯(2008)。墓葬と風水:宋代における地理師の社会的位置。都市文化研究,10
  191. 熊慧嵐(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192. 蒲慕州(2004)。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
  193. 蒲慕州編(2005)。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
  194. 劉苑如(2004)。松柏岡岑: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解讀。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95. 劉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96. 劉黎明(2004)。宋代民間巫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97. 蕭公權(1977)。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198. 瀨川昌久、錢杭譯(1999)。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寬重(2011)。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1),55-92。
  2. 黃士珊(2014)。寫真山之形:從「山水圖」、「山水畫」談道教山水觀之視覺型塑。故宮學術季刊,31(4),121-204。
  3. 黃忠慎(2012)。謝枋得《詩傳注疏》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1,109-143。
  4. 孔令偉(2023)。蘇寧阿《萬里回疆圖》與十八世紀後期清朝的新疆地理知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4(3),573-651。
  5. 廖咸惠(2017)。理解天命—文天祥的命運觀與術數知識。漢學研究,35(2),225-260。
  6. 徐國明(2017)。「地方性」的生產與建構─六堆客家聚落拓墾傳說的風水實踐。興大中文學報,41,255-278。
  7. 楊玉成(2019)。龍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9(1),147-167。
  8. (2012)。清代臺灣士紳與風水文化的互動:以「開臺進士」鄭用錫為例。臺灣史研究,19(4),49-79。
  9. (2015)。清代臺南父子雙進士施瓊芳、施士洁對於「風水」的認知。臺灣文獻,66(4),1-43。
  10. (2020)。正學與小道─真德秀的性命論與術數觀。新史學,31(4),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