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大歷史系與現代中國史學傳統(1950-1970)

并列篇名

Historical Studi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1950-1970

DOI

10.6253/ntuhistory.2010.45.03

作者

陳弱水(Jo-Shui Chen)

关键词

臺大歷史系 ; 臺灣史學史 ; 現代中國史學 ; 學人群體 ;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Historical Studies in Taiwan ;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0 / 06 / 01)

页次

117 - 1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大歷史系的發展不僅是臺灣史學史上的一章,也見證了現代中國史學傳統的移轉、演進與變化。在臺大歷史系,1950至1970年是由中國大陸來臺教授直接發揮影響的年代,本文即以這批學者為核心,觀察臺大歷史系與現代中國史學傳統的關係。全文首先勾勒現代中國史學思潮的發展,指出在現代中國史學形成之初,梁啟超(1873-1929)與傅斯年(1896-1950)即已顯現不同的方向。本文接著分析、描繪十二位臺大歷史系早期教授的生平、教育背景和學術特色,最後歸納討論這些學者的學術取徑。 本文認為,現代中國史學傳統可析分為史料派、解釋派、史觀派與義理派四種基本觀點,臺大歷史系早期教授帶來的學術因子,以重考證 的史料派為主,受西歐影響的解釋派為從。這些因子在台灣逐漸與其他學術觀念產生密切接觸,造成臺灣歷史學複雜的情況,似乎一直延續至今。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studies in Taiwan,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t NTU's History Department, the period of the 1950s and 1960s was one dominated by established scholars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TU's History Department and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arphical tradition with a careful look at these scholars. It begins with some general observatio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It points out a division within the tradition at its conception by illustrat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major founders of the tradition: Liang Qichao (1873-1929) and Fu Ssu-nien (1896-1950). The study proceeds to introduce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cholarly orientations of twelve long-time NTU history professors from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es of these professors. This study offers a view that four main approaches existed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ose emphasizing, respectively,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historical explanation, schemes of overall historical courses, and lessons and meaning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Mainland Chinese historians brought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into NTU's History Department. The textual approach was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explanatory approach played a secondary role. Yet, in Taiwan, particularly after the 1960s, these two elements came into close contact with other historiographical viewpoints. Consequently, historical research in Taiwan became complicated and conflicted. The situation remains to this d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Boer, Pim den,Pomerans, Arnold M.(trans.)(1998).History as a Profession: The Study of History in France, 1818-1914.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Gooch, G. P.(1959).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Boston:Beacon Press.
  3. Iggers, Georg G.(1983).The German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Tradit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 from Herder to the Present.Middletown, Connecticut: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4. Iggers, Georg G.(1994).The Historian Banished: Karl Lamprecht in Imperial Germany.Central European History,27(1)
  5. Iggers, Georg,Wang, Q. Edward,Mukherjee, Supriya(2008).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Harlow, UK: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6. Keylor, William R.(1975).Academy and Community: The Foundation of the French Historical Professio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Wang, Fan-sen(2000).Fu Ssu-nien: A Life in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中央日報編(1982)。沈剛伯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大事記編輯小組編(199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年大事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 王汎森(2008)。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
  11.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2. 王叔岷(1993)。慕廬憶往。臺北:華正書局。
  13. 王學珍主編、郭建榮主編(1993)。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 何炳棣(2004)。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15. 吳相湘(1985)。三生有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6. 李玄伯(1963)。社祭演變考略—臺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26(10)
  17. 李守孔(1989)。永憶從吾師。中原文獻,21(4)
  18. 李宗侗(1964)。我的先世與外家。傳記文學,5(4)
  19. 李宗侗(1966)。回國任教及祖母病逝。傳記文學,9(3)
  20. 李宗侗(1965)。旅法雜憶。傳記文學,6(2)
  21. 李宗侗(1965)。旅法雜憶。傳記文學,6(4)
  22. 李宗侗(1964)。我的先世與外家。傳記文學,5(3)
  23. 李宗侗(1941)。中國古代社會新研。北京:來薰閣書店。
  24. 李宗侗(1962)。旅法雜憶。傳記文學,1(3)
  25. 李宗侗(1973)。春秋時代的社會變動。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2
  26. 李宗侗(1966)。北大教書及辦猛進雜誌。傳記文學,9(4)
  27. 李宗侗(1948)。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開明書店。
  28. 李宗侗(1965)。旅法雜憶。傳記文學,6(3)
  29. 李定一(1960)。中美外交史。臺北:李定一。
  30. 李定一(1978)。中美早期外交史:一七八四年至一八九四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31. 李東華編著(2001)。方豪先生年譜。臺北:國史館。
  32. 李毓澍編(1977)。張蔭麟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33. 李璜(1973)。學鈍室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34. 李璜(1928)。歷史學與社會科學。上海:東南書店。
  35. 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
  36. 邢義田採訪(1983)。勞榦院士。漢學研究通訊,2(2)
  37. 周佳榮(2005)。陳荊和及其東亞史研究。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2005(3)
  38. 周憲文(1972)。稻粱集。臺北:周憲文。
  39. 尚小明(2006)。中研院史語所與北大史學系的學術關係。史學月刊,2006(7)
  40. 尚小明(2006)。抗戰前北大史學系的課程變革。近代史研究,2006(1)
  41. 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2008)。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42. 夏德儀(2006)。臺灣文獻箋證。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
  43. 夏德儀(2009)。執教臺大歷史系的回憶。傳記文學,95(3)
  44. 徐旭生(1943)。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
  45. 馬漢寶。李玄伯先生哀思錄
  46. 國史館編(1996)。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47.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2)。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4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2002)。遨遊於歷史的智慧之海:臺大歷史學系系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49.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遨遊於歷史的智慧之海:臺大歷史學系系史
  50. 張力(1987)。李定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4
  51. 張貴永(1952)。史學講話。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52. 張貴永(1967)。張致遠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
  53. 曹達(1996)。魏建功年譜。文教資料,1996(5)
  54.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5. 梁啟超(1983)。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6. 許冠三(1988)。新史學九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7. 許冠三(1986)。新史學九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8. 陳建守(2009)。燕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發展(1919-195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59. 陳弱水(2000)。現代中國史學史上的陳寅恪—歷史解釋及相關問題。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0. 陳捷先編、札奇斯欽編(1971)。姚從吾先生全集(一)—歷史方法論。臺北:正中書局。
  61. 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陳槃校訂增補。傅斯年全集。
  62. 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陳槃等校訂增補(1980)。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3. 程安(1992)。徐旭生。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3)
  64. 黃清連編(2007)。結網三編。臺北:稻鄉出版社。
  65. 愛德華.哈萊特.卡爾、王任光譯(1970)。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6.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1966)。余故教授又蓀先生紀念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67. 歐陽哲生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8. 歐陽哲生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9. 蔣復璁(1978)。我與剛伯先生。中外雜誌,23(6)
  70. 鄭師渠(1998)。學衡派史學思想初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4)
  71. 魏至(1998)。關於魏建功手書《魯迅舊體詩存》及其他。魯迅研究月刊,1998(10)
  72. 嚴耕望(1981)。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3. 嚴耕望(1985)。治史答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4. 嚴耕望(1991)。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車行健(2021)。民國高教體制下的經學課程:從大陸到臺灣。國文學報,69,193-225。
  2. 呂紹理(2018)。「從帝大到臺大:重探史學研究的邊界」專號導言。臺大歷史學報,61,1-16。
  3. 任育德(2011)。胡適晚年與蔣介石的互動(1948-1962)。國史館館刊,30,103-143。
  4. 周婉窈(2018)。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臺大歷史學報,61,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