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至北宋時期太廟祭祀中私家因素的成長

并列篇名

The Growth of the Private Character of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Sacrifices in Tang and Northern Song China

DOI

10.6253/ntuhistory.2010.46.02

作者

朱溢(Yi Zhu)

关键词

唐 ; 北宋 ; 太廟祭祀 ; 皇帝 ; 宗室 ; Tang Dynasty ; Northern Song Dynasty ;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Sacrifice ; emperor ; royal clan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10 / 12 / 01)

页次

35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太廟祭祀兼具公私兩種屬性,一方面象徵著帝位傳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是皇帝和宗室祭祀祖先的一種方式,相對而言,前者顯得更為重要。唐至北宋時期,「公」的一面仍然是太廟祭祀的主要面相,但是「私」的因素不斷凸顯,並在相當程度上改造了太廟祭祀的面貌。太廟主管機構的轉移、主祭官員身分的限定、廟室中一帝一后形式的打破,以及祭品的變化說明,漢魏以來形成的太廟祭祀模式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太廟祭祀表現皇帝和宗室追思緬懷祖先的功能得到了強化。這裏既有皇帝安撫宗室、增強宗室凝聚力的因素,也有如何更好地表達皇帝對祖先情感的考慮,凡此都體現了皇權的膨脹。在皇帝利用自身權力改造傳統禮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正統勢力的反對和抵制,使太廟祭祀的改革充滿了搖擺、折衷和妥協。儘管如此,這些變化的源頭,還是在於皇帝的情感需要以及背後的權力支撐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禮制傳統。

英文摘要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sacrifices principally symbolized the legal throne succ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acted as a kind of ancestor worship for emperors and royal clans. In the 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the private character of the sacrifices grew great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is phenomenon by examining the institu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temple, the hosting officials of the sacrifices, the number of empresses enshrined and worshipped in each chapel, and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s. Beginning from the reign period of Tang Xuanzong (唐玄宗), the imperial ancestor temple sacrifices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ancestor worship of emperors and royal clans to a great extent, though the expression of legal throne succession was still their main point. These changes were caused by the demand of appeasing the royal clans and consolidating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how to express the emperors' personal feelings in a better way, which showed the expansion of monarchical power. Because of the resistance from those who held orthodox views on ritual, those changes in the imperial ancestor temple sacrifices were followed with wavering and negotiation. Anyway, the rise of the private side (character?) of the sacrifices originated from the emperors' personal emotions and their expanding power, which went beyond the ritual tradition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元馬端臨(1986)。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9.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0. 日小林義廣(2000)。歐陽修:その生涯と宗族。東京:創文社。
  11. 日小南一郎編(2001)。中國の禮制と禮學。京都:朋友書店。
  12. 日小島毅(1999)。宋學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創文社。
  13. 日山內弘一(1990)。北宋時代の太廟。上智史學,35
  14. 日戶崎哲彦(1989)。唐代における太廟制度の變遷。彦根論叢,263
  15. 日戶崎哲彦(1990)。唐代における禘祫論爭とその意義。東方學,80
  16. 日戶崎哲彦(1989)。唐代における太廟制度の變遷。彦根論叢,262
  17. 日伊藤德男(1983)。前漢の宗廟制─七廟制の成立を中心にして。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歷史學地理學,13
  18. 日江川式部(2006)。唐朝祭祀における三獻。駿台史學,129
  19. 日江川式部(2004)。唐の廟享と祼禮。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55
  20. 日西岡市祐(2001)。釋堇‧眢豆‧小豆‧蘘荷‧菱人─《大唐開元禮》の薦新於太廟禮の薦新物。國學院雜誌,102(2)
  21. 日西岡市祐(2004)。薦新禮(《大唐開元禮》)の薦物。國學院大學紀要,42
  22. 日西岡市祐(1996)。釋蕨‧筍‧蒲白‧韭─《大唐開元禮》の薦新物について。國學院雜誌,97(8)
  23. 日西岡市祐(1996)。唐代「薦新於太廟」儀禮復元─《大唐開元禮》を中心として。國學院雜誌,97(3)
  24. 日西岡市祐(1994)。《大唐開元禮》「薦新於太廟」の儀禮復元─玄宗朝から憲宗朝までの準備。國學院中國學會報,40
  25. 日尾形勇(1979)。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東京:岩波書店。
  26. 日松崎哲之(2001)。明代の一帝一后制と太廟。筑波中國文化論叢,20
  27. 日金子修一(2006)。中國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28. 日金子修一(2001)。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
  29. 日藤川正數(1985)。漢代における禮學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30. 宋不著撰人(1962)。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
  31. 宋王欽若、周勳初校訂(2006)。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
  32. 宋王溥、方詩銘點校(1991)。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宋王應麟(1964)。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
  34. 宋王讜、周勳初校證(1987)。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35. 宋司馬光(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36. 宋李燾(1979)。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37. 宋陳振孫、徐小蠻點校、顧美華點校(1987)。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宋趙汝愚、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點校整理(1999)。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0. 宋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1. 南朝宋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2. 南朝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43.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4. 唐王涇(1972)。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研究會。
  45.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46. 唐李德裕、傅璇琮校箋、周建國校箋(2000)。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7.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48.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49. 唐蕭嵩(1972)。大唐開元禮。東京:古典研究會。
  50.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51. 秦呂不韋、漢高誘注、清畢沅校、余翔標點(1996)。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清阮元刊刻(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53. 清徐松(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54. 清徐松輯、陳垣編(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55. 漢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56. Cannadine, David(ed.),Price, Simon(ed.)(1987).Ritual of Royalty: Power and Ceremony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 Chaffee, John W.(1999).Branches of Heaven: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58. Fisher, Carney T.(1987).The Ritual Dispute of Sung Ying-tsung.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35
  59. Twitchett, Denis C.(1994).The T'ang Imperial Family.Asia Major,7(2)
  60. 王善軍(2000)。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1. 王瑞來(2010)。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北京:中華書局。
  62. 甘懷真(1991)。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3.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
  64. 朱溢(2010)。唐宋時期太廟廟數的變遷。中華文史論叢,98
  65. 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6. 吳麗娛(2005)。唐宋之際的禮儀新秩序─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廟薦食為中心。唐研究,11
  67. 吳麗娛(2005)。營造盛世:《大唐開元禮》的撰作緣起。中國史研究,3
  68. 吳麗娛(2002)。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69. 汪聖鐸(1990)。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33
  70. 禹平、王柏中(2004)。明朝內廟祭祀制度探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
  71. 郁賢皓、胡可先(2003)。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2. 孫英剛(2003)。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唐研究,9
  73. 高明士編(2005)。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74. 張煥君(2006)。宋代太廟中的始祖之爭─以紹熙五年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2
  75. 張榮明(2001)。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6. 張鶴泉(1993)。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77. 郭善兵(2007)。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78. 野口鐵郎先生古稀記念論集刊行委員會編(2002)。中華世界の歷史的展開。東京:汲古書院。
  79. 陳戍國(1991)。先秦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80. 游自勇(2009)。禮展奉先之敬─唐代長安的私家廟祀。唐研究,15
  81. 楊寬(1985)。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2. 趙冬梅(2006)。先帝皇后與今上生母─試論皇太后在北宋政治文化中的含義。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
  83. 趙旭(2008)。唐宋時期私家祖考祭祀禮制考論。中國史研究,3
  84. 劉源(2004)。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85. 樓勁(2008)。宋初禮制沿革及其與唐制的關係─兼論「宋承唐制」說之興。中國史研究,2
  86. 羅禕楠(2002)。孫逢吉《職官分記》成書史事考略。史學月刊,9
被引用次数
  1. 洪銘聰(2013)。南宋皇后家廟制的發展。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0,59-96。
  2. 彭美玲(2016)。兩宋皇家原廟及其禮俗意義淺探。成大中文學報,52,67-114。
  3. 戰蓓蓓(2015)。政治秩序之新規劃:洪武朝親王婚禮中先祖祭祀之分析。明代研究,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