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南北到東西-宋代真州轉運地位的轉變

并列篇名

From South-North to East-West: The Change of the Transfer Position of Zhenzhou in Song Dynasty

DOI

10.6253/ntuhistory.2013.52.02

作者

梁庚堯(Ken-Yao Liang)

关键词

真州 ; 宋代 ; 長江 ; 運河 ; 轉運城市 ; Zhenzhou ; Song dynasty ; Yangtze River ; Grand Canal ; Transfer port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3 / 12 / 01)

页次

53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真州位於長江與運河的交口,以一處重要的轉運城市著稱。作為一處轉運城市,真州所扮演的角色在南北宋間曾有所轉變。北宋時期,主要的功能是連繫南北,南方豐盛的物資從各地集中於此,經由連貫南北的運河,轉運到北方,供應以首都開封為主的政治中心的需要;連繫南方東、西之間的轉運功能雖然存在,但為南北之間的轉運功能所掩蓋。南宋時期,由於北方已是金國領土,運河只有淮河以南的河段在南宋境內,真州作為轉運城市所發揮的功能,便以東、西之間的連繫為首要。淮南沿海的鹽產,聚集於真州,轉運至長江流域內陸各地,供應大眾生活的需要。這項運輸在北宋原已存在,到南宋成為支持真州繁盛的主要因素。南北連繫的功能在這時雖然並未完全喪失,重要性卻遠不及東西連繫的功能。本文討論此一轉變過程,兼及宋代真州內外情勢環境的變化。

英文摘要

Zhenzhou was located at the conflue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Grand Canal. The city was famous as a transfer port. The role of Zhenzhou as a transfer port changed betwee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s main function was to link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China. Abundant goods were transported to Zhenzhou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outh,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Capital Kaifeng and elsewhere in the north by the Grand Canal. Although it also linked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 by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function was covered by the function of linking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s northern China was ruled by the Jin dynasty, the main function of Zhenzhou as a transfer port changed. The linking of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Song's territory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inking of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China. Salt produced along the seashore of Huainan was transported to Zhenzhou,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Yangtze Valley. This article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 and the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Zhenzhou as a transfer port before and after the chan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65)。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67)。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56)。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版。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56)。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2006)。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9. (1968)。十萬卷樓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7. [日]池田靜夫,〈宋代汴河水運の研究〉,《文化》5 卷5 號,1938,頁46-94。
  18. (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1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4.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1980)。宋元人説部叢書。京都:中文出版社。
  3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1956)。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3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8.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1965)。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清]陸 師,《康熙儀真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七年采碧山堂刊本。
  42.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1956)。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44. 元馬端臨(1958)。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45. 宋不著撰人(1967)。兩朝綱目備要。臺北:文海出版社。
  46. 宋王存(1962)。元豐九域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47. 宋王明清(1966)。揮麈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宋王象之(1962)。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
  49. 宋王應麟(1977)。玉海。臺北:大化書局。
  50. 宋呂祖謙(1968)。宋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宋呂祖謙(1990)。歷代制度詳說。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52. 宋李[難字,請見原文](1967)。皇宋十朝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
  53. 宋李心傳(1967)。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54. 宋李心傳(1968)。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55. 宋李燾(1964)。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
  56. 宋沈括(1966)。沈氏三先生文集.長興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宋沈括、胡道靜校證(1965)。夢溪筆談校證。臺北:世界書局。
  58. 宋洪邁(1980)。夷堅志。京都:中文出版社。
  59. 宋胡宿(1969)。文恭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60. 宋范成大(1966)。吳船錄。臺北:藝文印書館。
  61. 宋徐夢莘(1962)。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62. 宋祝穆(1991)。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 宋袁燮(1969)。絜齋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64. 宋黃震(1979)。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
  65. 宋趙汝愚編(1970)。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66. 宋趙彥衛(1959)。雲麓漫鈔。臺北:世界書局。
  67. 宋劉克莊、王蓉貴校點、向以鮮校點(2008)。後村先生大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68. 宋劉克莊、辛更儒校注(2011)。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69. 宋樂史(1962)。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70. 宋歐陽忞(1962)。輿地廣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71. 宋歐陽修(1963)。歐陽修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72. 宋蘇軾(1975)。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73. 明申嘉瑞(1963)。隆慶儀真縣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74. 明姚廣孝(1986)。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
  75. 明盛儀(1963)。嘉靖惟揚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76. 明黃淮編、明楊士奇編(1964)。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7. 清徐松輯(1964)。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
  78. 于北山、于蘊生整理(2006)。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79. 川上恭司(1978)。南宋の總領所について。待兼山論叢,12,1-29。
  80. 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1980)。宋元地方志叢書。臺北:大化書局。
  81. 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1980)。宋元地方志叢書。臺北:大化書局。
  82. 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1980)。宋元地方志叢書。臺北:大化書局。
  83. 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1980)。宋元地方志叢書。臺北:大化書局。
  84. 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1980)。宋元地方志叢書。臺北:大化書局。
  85. 內河久平(1962)。南宋總領所考─南宋政權と地方武將との勢力關係をめぐって─。史潮,78、79,1-26。
  86. 王保珍(1970)。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87. 王曾瑜(2011)。宋朝軍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
  88. 加藤繁、吳杰譯(1976)。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華世出版社。
  89. 古林森廣(1987)。宋代產業經濟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90. 全漢昇(1972)。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
  91. 全漢昇(1976)。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
  92. 朱重聖(1985)。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3. 朱瑞熙(2001)。疁城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4. 朱瑞熙(1995)。大運河和唐、宋帝國的統一。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95. 佐伯富(1969)。中國史研究.第一。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內東洋史研究會。
  96. 佐伯富(1971)。中國史研究.第二。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內東洋史研究會。
  97. 李之亮(2003)。宋代路分長官通考。成都:巴蜀書社。
  98. 李之亮(2001)。宋兩淮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
  99. 李天鳴(1988)。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
  100. 李廷先(2002)。唐代揚州史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01. 汪聖鐸(1995)。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
  102. 幸徹(1978)。北宋時代の末鹽鈔京師現錢發行法の行方について。歷史學.地理學年報,2,21-35。
  103. 幸徹(1967)。北宋時代東南鹽の官賣法の推移に就いて。東方學,34,2-15。
  104. 幸徹(1960)。北宋の過稅制度。史淵,83,81-105。
  105. 林瑞翰(1977)。讀史偶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06. 林瑞翰(1967)。宋代邊郡之馬市及馬之綱運。宋遼金元史研究論集,臺北:
  107. 林瑞翰(1970)。南宋之邊防。幼獅學誌,9(2),1-36。
  108.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1987)。中國水利史稿。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109. 河上光一(1992)。宋代鹽業史の基礎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110. 長井千秋(1993)。淮東總領所の財政經營。史學雜誌,101(7),1-32。
  111. 青山定雄(1963)。唐宋時代の交通と地誌地圖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112. 姜亞沙編(2011)。宋人奏議八種。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113. 孫克寬(1965)。宋元道教之發展。臺中:私立東海大學。
  114. 島居一康(1993)。宋代稅政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115. 島居一康(2012)。宋代財政構造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116. 張國淦(1974)。中國古方志考。臺北:鼎文書局。
  117. 梁庚堯(1998)。南宋的軍營商業。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18. 梁庚堯(2010)。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19. 梁庚堯(1997)。南宋城市的發展。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
  120. 清木場東(2005)。北宋の商業活動。福岡:中國書店。
  121. 郭正忠(1990)。宋代鹽業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22. 郭正忠編(1997)。中國鹽業史.古代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23. 陳衍德、楊權(1990)。唐代鹽政。西安:三秦出版社。
  124. 陶晉生(2008)。宋遼關係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25. 程章燦(1993)。劉克莊年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26. 黃純艷(2003)。論宋代發運使的演變。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77-84。
  127. 黃純艷(2009)。唐宋發運使制度考述。唐宋政治經濟史論稿,蘭州:
  128. 黃純艷(2002)。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129. 黃寬重(1978)。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130. 黃寬重(1988)。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1. 戴裔煊(1982)。宋代鈔鹽制度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
  132. 韓桂華(2003)。論宋發運使的興廢與職掌。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
  133. 韓桂華(2000)。中國史地關係研究學術研討會─紀念張其昀先生百歲誕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134. 譚徐明(1999)。宋代復閘的技術成就─兼及復閘消失原因的探討。漢學研究,17(1),33-48。
  135. 顧宏義(2010)。宋朝方志考。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136. 畑地正憲(1978)。宋代における攬載について。日野開三郎博士頌壽紀念論集:中國社會.制度.文化史の諸問題,福岡:
被引用次数
  1. 黃寬重(2023)。護國北門:南宋時代鎮江地位的躍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4(2),327-367。
  2. (2022)。邊區舉業與社會資源積累──以南宋鎮江為例的討論。新史學,33(3),1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