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清泰山香稅新考

并列篇名

The Pilgrim Tax Levy at Mont Ta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 New Perspective

DOI

10.6253/ntuhistory.2014.53.02

作者

邱仲麟(Chung-Lin Chiu)

关键词

泰山 ; 碧霞元君 ; 混施香錢 ; 入山報名香稅銀 ; 稅收 ; Mont Tai ; Bixia yuanjun ; donation ; entrance fee ; tax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3期(2014 / 06 / 01)

页次

37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泰山做為華北重要的宗教聖地,進香者絡繹不絕,每年約有數十萬人,多時甚至達80萬。約在成化三年(1467),泰安州官員開始稽核廟宇香錢。其後官方將其轉入藩庫,並開徵入山香稅。為妥善收取入山香稅、檢查單據並掌管這筆收入,由泰安州以外的官員擔任總巡官與分理官,負責每四個月一次的監督任務。另外,為盤點廟宇的混施香錢,每年四月、九月的月底,又由總巡官與另一重新委任的官員會同打開殿門,清點信眾施捨的銀兩和貴重物品。這樣一個制度化的設計,在明代歷史上、甚至是中國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混施香錢與入山香稅,被稱之為泰山「香稅」,是個人捐款國家化、地方稅收中央化的重要例子,其運作規則較為完善,收入也最多。泰山香稅每年所收金額不一,16世紀約收到20,000至40,000兩,萬曆八年(1580)達到52,729.5兩。17世紀以後,官方所報數字逐漸下降,甚至僅6,000至10,000兩。按照規定,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繳,明朝後期大約上繳6,000至23,000兩之間。崇禎年間(1628-1644),遊客雖已下滑,但為應付軍費,仍須上繳20,000兩。至於留在山東省內的三分之一,其用途包括:補貼藩王、官員的俸祿,與救災、修廟、修城、修泰山的山道,及雇用差役、支應科舉考試費用等方面。自明末崇禎年間起,進香人數因華北寇亂及清初戰火連連而大減,但香稅上繳金額卻增至30,000兩;康熙中期,上繳數額降至21,205兩。雍正十三年(1735)廢除香稅上繳前夕,總收入才10,000兩上下。就總收入而言,清朝無法與明代相比,至於地方存留款,則主要用於科舉考試。

英文摘要

Mont Tai is an important religious shrine of North China with an endless stream of pilgrims. Hundreds of thousands pilgrims visit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visitors can even reach eight hundred thousand; hence, plenty of donations are offered. Around the year of 1467, officials in Tai'an started to audit the donations to the temple. Afterwards, officials turned this money into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 an entrance fee was even collected for entering the mountain later on. In order to collect the entrance fee, audit the records, and manage this revenue properly, officials organized a provisional committee every four months. The officials-in-charge and the district officials were from outside of Tai'an state, and they were responsible for supervising the tasks listed above.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count and audit the donations offered to the temple, at the end of April and September every year, the official-in-charge with newly appointed officials would enter the temple for an itemized list of silver, copper coins and all kinds of treasures. Such a systematized scheme was ra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or even throughout the entire Chinese history. Pilgrim tax in Mont Tai was a notable example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individual donations as well as the centralization of regional tax. It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we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ts revenue was also the highest in value. Starting from 1548, the entrance fee was ordered to be given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amount collected differed every year; it was around 20,000 to 40,000 silver tael during the 16th century. In the year of 1580, it reached 52,729.5 tael. The amount reported by the officials started to decline gradually to as low as 6,000 to 10,000 tael from the 17th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ir rules, two thirds of the total revenue needed to be relinquished, and approximately 23,000 to 60,000 teal were delivered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ough the visitor numbers had declined during Emperor Chongzhen's era (1628-1644), 20,000 tael was still ordered to be turned in for military expenditures. One third of the total revenue left in Shandong was used for multiple purposes, including subsidies for seigniors, wages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host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t was also utilized for disaster relief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emples, walls, the Mont Tai trail, etc. Since the Chongzhen era, along with the warfare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pilgrim numbers had already declined dramatically due to the North China bandit incursions. Additionally, because of the rules se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required up to 30,000 teal. In the mid-Emperor Kangxi era, the collected amount decreased to 21,205 teal. During the Emperor Yongzheng era, the collected amount again dropped to 6,000 teal, while the entrance fee stayed unchanged. In terms of total revenue, the Qing dynasty collected much less than the Ming dynasty. In 1735, right before the abolishment of the system, the total revenue was around 10,000 teal, while the amount left for local government was used to spons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its main purpos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徐泓(2003)。介紹幾則萬曆四十三、四年山東饑荒導致人相食的史料。明代研究通訊,6,143-149。
    連結:
  2. 蔡泰彬(2011)。泰山與太和山的香稅徵收、管理與運用。臺大文史哲學報,74,127-179。
    連結:
  3. [清]時來敏、郭棻修纂,康熙《清苑縣志》。上海:上海圖書館藏刊本。
  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雜稅》。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藏微捲。
  5. [明]姚宗儀修纂,萬曆《常熟縣私志》。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民國曬印本。
  6. [明]宋祖法修纂,崇禎《歷城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7. [清]言如泗修纂,乾隆《解州全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刊本。
  8. [清]黃 鈐、蕭儒林等修纂,乾隆《泰安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9. [日]清水泰次,〈明末の遼餉〉,《東亞經濟研究》第 22 卷第 2 期,1938,東京,頁 26-47。
  10. 朱慶永,〈明末遼餉問題〉,《政治經濟學報》第 4 卷第 1 期,1935,北平,頁 59
  11. [明]何孟春,《何文簡公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萬曆刊本。
  12. [明]趙 彥,《平妖奏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天啟刊本。
  13. [明]韓國藩、侯袞修纂,萬曆《邵武府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刊本。
  14. [日]酒井忠夫著,金華譯,〈泰山信仰研究〉,《中和月刊》第 3 卷第 10 期,1942,北平,頁 48-72。
  15. [明]區大相,《區太史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抄本。
  16. [清]高士琦、王旦等修纂,康熙《蘭陽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鉛印本。
  17. [清]歐 文、林汝謨等修纂,道光《文登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18. [明]楊一魁,《山東觀風便覽》。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萬曆刊本。
  1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內閣大庫檔案。
  20. 朱慶永,〈明末遼餉問題〉,《政治經濟學報》第 4 卷第 2 期,1935,北平,頁 66-67。
  21. [清]邵大業、孫廣生修纂,乾隆《禹州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22. [清]胡德琳、周永年修纂,乾隆《東昌府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23. [清]徐宗幹、蔣大慶等修纂,道光《泰安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24. [明]李同芳,《視履類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康熙刊本。
  25. [清]佚 名,〈泰安州提留香金疏碑〉
  26. [清]紀弘謨、郭棻修纂,康熙《保定府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27. [清]陸祐勤、余士珩等修纂,光緒《麻城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28. [明]任弘烈、段廷選修纂,萬曆《泰安州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29. [清]元淮等修纂,光緒《柘城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刊本。
  30. [明]蔡立身纂修,萬曆《青陽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刊本。
  31. [清]袁中立等修纂,乾隆《黃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32. 羅香林,〈碧霞元君〉,《民俗》第 69、70 期合刊,1929,廣州,頁 1-67。
  33. [清]梁 舟、陳公定修纂,康熙《安肅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34. [清]韓耀光、史夢蘭修纂,同治《遷安縣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35. [明]顧憲成,《涇臯藏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鈔本。
  36. [清]寶鼎望、張福永修纂,康熙《內鄉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37. 「中國泰安」(泰安市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taian.gov.cn/tsly/zhts/task/shique/201102/t20110224_295438.htm(2012 年 11 月 26 日檢索)。
  38. [明]劉思誠、高知止修纂,萬曆《平原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刊本。
  39. [清]王大同、李林松修纂,嘉慶《上海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40. [清]濮文暹,《見在龕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家刊本。
  41. [明]趙彥復纂修,萬曆《沃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刊本。
  42. [清]項龍章、田六善修纂,康熙《陽城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刊本。
  43. [清]黃遇主,《紀遊雜草》。上海:上海圖書館藏康熙刊本。
  44. [清]竇景燕、和發祥等修纂,道光《邢臺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道光七年刊本。
  45. 張縉璜,《泰山遊記》。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鉛印本。
  46. 宋佚名、趙維國整理(2006)。道山清話。鄭州:大象出版社。
  47. 宋趙鼎臣(1983)。竹隱畸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明于慎行(1997)。穀城山館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49. 明亢思謙(1997)。愼修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50. 明公鼒(2000)。浮來先生詩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51. 明文德翼(2000)。求是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52. 明方鳳(1995)。改亭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明王士性、周振鶴點校(2006)。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
  54. 明王世貞(1976)。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55. 明王世貞(1970)。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56. 明王在晉(1970)。三朝遼事實錄。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57. 明王圻(1979)。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
  58. 明王思任、任遠點校(2010)。王季重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9. 明王瓊、單錦珩輯校(1991)。王瓊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0. 明王鐸(1988)。擬山園選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61. 明田藝蘅(1995)。香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明朱國楨(1995)。朱文肅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 明朱國禎(1959)。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
  64. 明江天一(1997)。江止庵遺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65. 明何喬遠編、廈門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校點(1994)。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6. 明何慶元(2000)。何長人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67. 明何麟編(1990)。嘉靖《真陽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68. 明佚名(1985)。皇明恩命世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9. 明佚名(1997)。新官軌範。合肥:黃山書社。
  70. 明呂坤、王國軒整理、王秀梅整理(2008)。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71. 明宋應昌(2000)。經略復國要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72.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3. 明李起元(2007)。計部奏疏。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74. 明李濂(1997)。嵩渚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75. 明李攀龍、包敬第標校(1992)。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6. 明沈一貫(2000)。喙鳴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77. 明汪子卿、陳偉軍點校(2005)。嘉靖《泰山志》。濟南:泰山出版社。
  78. 明汪坦(2001)。石盂集。濟南:齊魯書社。
  79. 明邢侗(2009)。來禽館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80. 明林庭木昂纂修、明周廣纂修(1996)。嘉靖《江西通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81. 明查志隆(1985)。萬曆《岱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2. 明胡博文編(1998)。畢司徒東郊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83. 明徐溥(1970)。徐文靖公謙齋文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84. 明栗可仕修纂、明王命新修纂(2004)。萬曆《汶上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85. 明殷之輅修纂、明朱梅修纂(1990)。萬曆《福寧州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86. 明祝珝修纂、明楊鸞修纂(1990)。嘉靖《羅田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87. 明秦金(1996)。安楚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88. 明馬性魯纂修(1990)。正德《順昌邑志》。上海:上海書店。
  89. 明張二果修纂、明曾起華修纂(2001)。崇禎《東莞縣志》。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90. 明張正常(1985)。漢天師世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1. 明張位(1990)。閒雲館集。東京:高橋情報株式會社。
  92. 明張廷玉(2000)。張石初也足山房尤癯藁。北京:北京出版社。
  93.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4. 明張居正(1966)。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5. 明張鹵輯(1996)。皇明嘉隆疏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96. 明張鼐(2000)。寶日堂初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97. 明張學顏(1997)。萬曆會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8. 明畢自嚴(1983)。石隱園藏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9. 明畢自嚴(1997)。度支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0. 明郭子章(1997)。豫章詩話。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01. 明郭正域(2000)。合併黃離草。北京:北京出版社。
  102. 明郭永泰修纂、明劉敕修纂(1959)。崇禎《歷乘》。北京:中國書店。
  103. 明陳子龍編(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04.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5. 明陳汝錡(1995)。甘露園短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06. 明陳沂(1988)。游名山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7. 明陳鎬輯(2004)。闕里志。揚州:廣陵書社。
  108. 明陸釴纂修(1990)。嘉靖《山東通志》。上海:上海書店。
  109. 明陸簡(1997)。龍皐文稿。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10. 明陶汝鼐(2000)。榮木堂合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11. 明湯一賢修纂、明吳鐸修纂(1990)。隆慶《寶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112. 明湯賓尹(2000)。睡庵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113. 明程開祜輯(1989)。籌遼碩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4.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5. 明馮時可(2005)。馮元成選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16. 明黃克纘(2000)。數馬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17. 明楊士聰(1997)。玉堂薈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8. 明楊承父修纂、明王元賓修纂(1992)。萬曆《滕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19. 明楊博(1996)。楊襄毅公本兵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20. 明葉向高(2000)。蒼霞草。北京:北京出版社。
  121. 明董其昌(1997)。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2. 明過庭訓輯(1997)。本朝分省人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3. 明鄒元標(1997)。鄒忠介公奏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4. 明雷禮輯(1997)。國朝列卿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5. 明廖道南(1996)。楚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26. 明趙世卿(1997)。司農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7. 明趙時春(1997)。浚谷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28. 明趙鏘(2011)。戶科等科都給事中等官趙氏等奏稿。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29.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0. 明劉定之(1997)。呆齋續稿。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31. 明劉斯潔(1988)。太倉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32. 明歐大任(2000)。歐虞部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33. 明鄭汝璧(1995)。由庚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4. 明鄭若曾、李致忠點校(2007)。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
  135. 明鄭鄤(2000)。峚陽草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36. 明魯點(2001)。齊雲山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137. 明戴洵(1990)。戴司成集。東京:高橋情報株式會社。
  138. 明薛瑄、孫玄常點校(1990)。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39. 明謝肇淛(1977)。五雜組。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140. 明謝肇淛、江中柱點校(2009)。小草齋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41. 明瞿景淳(1997)。瞿文懿公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42. 明羅洪先、徐儒宗編校整理(2007)。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43.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4. 清于嘉楨續補(2002)。康熙《延慶州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45. 清毛奇齡(1983)。西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6. 清王士禛、張鼎三點校、袁世碩編(2007)。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
  147. 清王培荀、蒲澤校點(1993)。鄉園憶舊錄。濟南:齊魯書社。
  148. 清王澐(1974)。漫遊紀略。臺北:新興書局。
  149. 清史傳遠纂修(1976)。乾隆《臨潼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50. 清弘晝續編(1983)。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1. 清田茂遇輯(2000)。燕臺文選初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52. 清朱樟纂修(2001)。乾隆《江津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153. 清西周生(1986)。醒世姻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54. 清余縉(1997)。大觀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55. 清吳振棫(1995)。花宜館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6. 清吳振棫、童正倫點校(1983)。養吉齋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57. 清吳盛藻(1997)。天門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58. 清吳暻(1996)。左司筆記。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59. 清呂熊(2000)。女仙外史。北京:金城出版社。
  160. 清李熙齡修纂、清鄒恒修纂(2004)。咸豐《武定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161. 清沈維材(1997)。樗莊詩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162. 清沈維材(1997)。樗莊文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163. 清汪度續修(1968)。光緒《續修藁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64. 清孟傳鑄纂修(2012)。同治《直隸趙州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165. 清岳濬修纂、清杜詔修纂(1983)。雍正《山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6. 清武昌國修纂、清胡彥昇修纂(2001)。乾隆《太康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167. 清武蔚文修纂、清郭程先修纂(2006)。咸豐《大名府續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68. 清邱嘉穗(1997)。東山草堂詩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69. 清金棨輯、劉興順點校(2005)。嘉慶《泰山志》。濟南:泰山出版社。
  170. 清查嗣瑮(1997)。查浦詩鈔。北京:北京出版社。
  171. 清查禮(1995)。銅鼓書堂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2. 清洪蕙纂修(2007)。嘉慶《延安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173. 清紀邁宜(1997)。儉重堂詩。北京:北京出版社。
  174. 清胡文銓修纂、清周應業修纂(1985)。乾隆《廣德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75. 清胡胤銓纂修(2002)。康熙《南宮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76. 清唐仲冕(1995)。陶山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7. 清孫承澤(1982)。天府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78. 清孫承澤、王劍英點校(1992)。春明夢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79. 清孫嘉淦(1969)。南遊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180. 清宮兆麟修纂、清廖必琦修纂(1963)。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臺北:臺北市莆仙同鄉會。
  181. 清徐松輯(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182. 清柴應辰修纂、清潘鉞修纂(2011)。康熙《平陸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183. 清祖植桐修纂、清趙昶修纂(2004)。康熙《朝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184. 清祝嘉庸修纂、清吳潯源修纂(1976)。光緒《寧津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85. 清秦炯纂修(2000)。康熙《詔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186. 清納蘭常安(1971)。宦遊筆記。臺北:廣文書局。
  187. 清袁傳裘續纂修(2004)。道光《鉅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188. 清馬齊纂(1964)。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189.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90. 清張岱、馬興榮點校(1982)。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1. 清張岱、雲告點校(1985)。琅嬛文集。長沙:嶽麓書社。
  192. 清張俊哲修纂、清張壯行修纂(1992)。順治《祥符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193. 清張開東(1997)。白蒓詩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94. 清張榕端(1996)。海岱日記。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95. 清張縉彥輯補(2007)。順治《岱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6. 清張鎮編輯(1995)。解梁關帝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7. 清張瓚修纂、清張戩修纂(2001)。康熙《新城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198. 清梁善長輯修(1976)。乾隆《白水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99. 清清高宗(1987)。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 清畢振姬、冀滿紅點校(1997)。西北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1. 清畢懋第修纂、清郭文大修纂、清王兆鵬修纂(2004)。乾隆《威海衛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2. 清陳弘緒(2001)。陳士業先生集。濟南:齊魯書社。
  203. 清陳弘緒、胡凡英點校(2002)。寒夜錄。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4. 清陳萇(1997)。雪川詩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205. 清陳嗣良修纂(2004)。光緒《曹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6. 清湯來賀(1997)。內省齋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07. 清程穆衡(1983)。燕程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8. 清黃中堅(1997)。蓄齋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09. 清黃之雋(1967)。乾隆《江南通志》。臺北:華文書局。
  210. 清黃掌綸纂修(1988)。長蘆鹽法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11. 清楊廷蘊修纂(2001)。康熙《黃陂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212. 清楊受廷修纂、清馬汝舟修纂(1970)。嘉慶《如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13. 清賈漢復修纂、清徐化成修纂(2011)。康熙《河南通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14. 清鄒文郁續修(1968)。康熙《泰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15. 清廖文英修纂、清熊維典修纂(2001)。康熙《南康府志》。北京:線裝書局。
  216. 清福格、汪北平校點(1984)。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217. 清慶之金修纂、清趙文濂修纂(2006)。光緒《正定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18. 清衛既齊(1997)。廉立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19. 清談遷、張宗祥校點(1958)。國榷。北京:中華書局。
  220. 清談遷、羅仲輝點校、胡明校點校(2006)。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221. 清鄭性(1997)。南谿寤歌。北京:北京出版社。
  222. 清盧朝安重纂(1968)。道光《濟寧直隸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3. 清蕭應植纂修(1976)。乾隆《濟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24. 清錢謙益、錢仲聯標校(2003)。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5. 清儲大文(1997)。存硯樓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26. 清戴治修纂、清洪亮吉修纂(2007)。乾隆《澄城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27. 清聶當世修纂、清謝興成修纂(1989)。康熙《進賢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28. 清藍煦修纂、清曹徵甲修纂(1989)。同治《星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29. 清顏希深修纂、清成城修纂(2004)。乾隆《泰安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30. 清魏禧、胡守仁校點(2003)。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31. 清羅復晉修纂、清李茹旻修纂(1989)。雍正《撫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32. 清譚新嘉纂(2006)。嘉興譚氏家譜。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33. 清嚴書開(2000)。嚴逸山先生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34. 清釋元玉(1987)。石堂全集。臺北:漢聲出版社。
  235. 清鐘運泰纂修、清高崇岩纂修(1988)。康熙《章邱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36. 清顧炎武(1997)。山東考古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7. Dott, Brian Russell(2004).Identity Reflections: Pilgrimages to Mount Tai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38. Naquin, Susan(ed.),Yü, Chün-fang(ed.)(1992).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39. Pomeranz, Kenneth、林敏譯(2009)。上下泰山─中國民間信仰政治中的碧霞元君。新史學,20(4),169-215。
  24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9)。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4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7)。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42. 石野一晴、張雯譯(2013)。泰山娘娘考─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及其在明代的發展。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10 年度,上海:
  243. 成淑君(2003)。自是神人同愛國,歲輸百萬佐昇平─明代泰山碧霞靈應宮香客經濟初探。濟南大學學報,13(3),38-41。
  244. 佐伯富、鄭樑生譯(1976)。清代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5. 吳曉龍(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246. 呂繼祥(1994)。泰山娘娘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
  247. 孟昭鋒(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
  248. 林美玲(2007)。晚明遼餉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49. 唐文基(1991)。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0. 袁愛國(2001)。泰山風俗。濟南:濟南出版社。
  251. 崔永勝(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昌,江西師範大學。
  252. 張之清修纂、田春同修纂(1976)。民國《考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53. 梅莉(2005)。略論明代武當山香稅的徵收與管理。現代財經,25(12),74-78。
  254. 梅莉(2007)。明清時期武當山朝山進香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55. 陳得芝輯點、邱樹森輯點、何兆吉輯點(1998)。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56. 陳楨修纂、李蘭增修纂(1968)。民國《文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57. 陳鋒(1992)。清代軍費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258. 湯貴仁(2003)。泰山封禪與祭祀。濟南:齊魯書社。
  259. 黃仁宇、阿風譯(2001)。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北京:三聯書店。
  260. 楊永漢(1998)。論晚明遼餉收支。臺北:天工書局。
  261. 楊立剛(1994)。明清時期武當宮觀經濟收入初探。武當學刊,44,13-16。
  262. 葉濤(2009)。泰山香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3. 葛延瑛修纂、孟昭章修纂(2004)。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64. 劉增貴(1997)。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94(5),1-13。
  265. 黎德芬修纂(1968)。民國《夏邑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66. 澤田瑞穗(1969)。泰山香稅考。福井博士頌壽紀念東洋文化論集,東京:
  267. 韓光輝(1992)。泰山香稅考。泰山研究論叢,青島:
  268. 豐湘(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曲阜,曲阜師範大學。
  269. 邊俊傑(2011)。明代的財政制度變遷。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70. 顧誠(1984)。明末農民戰爭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莘瑜(2019)。香事書寫如何展現世界?以晚明《香乘》為主的探討。明代研究,33,61-92。
  2. (2018)。依違於江湖與廟堂之間―明清之際保標行跡考。新史學,29(2),16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