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臺灣的「港戶」及其水域權利-以臺江內海新灣二港為例

并列篇名

Monopoly Merchants and Their Dominance over Waterways: 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ern Taiwan Lagoons in the Qing Period

DOI

10.6253/ntuhistory.2014.54.04

作者

李文良(Wen-Liang Lee)

关键词

臺灣史 ; 稅收 ; 荷蘭東印度公司 ; 贌稅制度 ; 臺江內海 ; history of Taiwan ; tax revenue ;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 tax Farming System ; Taijiangneihai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4 / 12 / 01)

页次

211 - 2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臺灣史研究長期以來偏重陸地的農墾活動、行政統治和族群關係,相對忽略在綿長的沿海與廣大內海水域從事漁、鹽業活動的人群及其歷史。創立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時代,後經一定程度的改造與轉換,而持續被明鄭及清朝繼承的「港制度」,就是一個明顯案例。本文以位處臺江內海東北側、在明鄭及清代繳納港餉的「新港並目加溜灣港」為個案,具體分析「港戶」的水域權利,在清朝統治政策、社會發展以及自然環境變化交互影響下的演變發展。本文將具體說明,清政府在統治初期,將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依競標制度出的漁場定額化,導致當時承攬港餉者得以「港戶」之名,長期控制水域。但因清朝官府改革稅收政策的著眼點,僅在於稅額的定額化,而不是制定一套完整的水域經營管理制度,因此港戶究竟擁有怎樣的水域權利,並沒有在港餉定額化的同時清楚劃定,而是在後來一再面臨官府的治理政策、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以及自然環境變動等因素,不斷地調整而釐清,才逐步確立。

英文摘要

For quite a long time, researches conducted on Taiwan under the Qing Empire have been focused on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 or ethnic relations. These researches have tended to overlook the history of the fishermen, fish sellers and salt dealers who operated on the coast and around lagoons. Consequently, the tax farming system related to the coves of Taiwan, the Pugang System (贌港制度),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inherited by the Zheng and Qing rulers, has been overlooked by most historians. The present article focused on two coves, Xingang (新港) and Mujialiuwangang (目加溜灣港), in southwestern Taiwa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nd understand the monopoly merchants' dominance over the waterway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Pugang System. It reveals that the merchants' degree of dominance was constantly influenced by policies,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present article proceeds to argue that the Qing court's adjustment of the Pugang System laid the ground for the monopoly merchants' lasting dominance over the waterways. The Dutch had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taxing farming, thus selling monopolies over the waterways to the highest bidders. Subsequently, the Qing set fixed prices on this kind of tax farming, so the monopoly merchants gained permanent control over the waterways. However, the merchants' dominance over the waterways was not explicitly ensured by the taxation laws. Their dominance was also constantly affec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as well as by natural changes before final consolid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詹素娟(2003)。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2。
    連結:
  2.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二。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3. 《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一卷下。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
  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一卷下。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
  6. 清尹士俍、李袓基點校(2005)。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7. 清余文儀修(2007)。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 清周鍾瑄修(2005)。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清季麒光、清李祖基點校(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10. 清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1. 清蔣毓英修(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2. 清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Perdue, Peter C.(1982).Official Goals and Local Interests: Water Control in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1(4),747-765.
  14. Schoppa, R. Keith(2002).Song Full of Tears: Nine Centuries of Chinese Life Around Xiang Lake.Boulder:Westview Press.
  15. 中村孝志、吳密察編、翁佳音編(1997)。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5)。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
  17. 石文誠編、林慧芬編(2011)。古城.新都.神仙府:臺南府城歷史特展。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8. 石萬壽(2004)。樂君甲子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19. 江樹生譯註(2002)。熱蘭遮城日記。臺南:臺南市政府。
  20. 何培夫修(1994)。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1. 吳聰敏(2009)。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1-38。
  22. 呂建德(2009)。新市永安宮沿革暨臺江首廟緣起。臺南:新市永安宮。
  23. 李文良(2011)。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
  24. 林玉茹(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25. 施添福編纂(2002)。臺灣地名辭書:臺南縣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6. 柯志明(2011)。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
  27. 徐泓編(2007)。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史料新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8.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
  29.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6)。臺灣西南部臺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6,19-56。
  30. 許清保(2007)。南瀛港口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31. 許清保(2003)。南瀛遺址誌。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2. 黃智偉(2002)。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33. 楊宏裕(2013)。大臺南的地形。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4)。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7.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1996)。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38. 鄭國威(2014)。鄉賢與土豪:清代臺灣街庄總理與地方社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9. 盧嘉興(1967)。臺灣一大名園:吳園的築建者吳尚新。台灣研究彙集,2,31-43。
  40.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1. 謝英從(2005)。施琅租業新發現─大潭底莊、耶樹腳莊、史椰腳莊位置考。臺灣文獻,56(1),35-54。
  42. 謝英從(2010)。臺南吳郡山家族發展史:以彰化平原的開發為中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3. 韓家寶、鄭維中譯(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曾品滄(2015)。十九世紀臺江海埔墾地開發與臺灣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臺大歷史學報,55,125-171。
  2. (2016)。台江地域食生活的傳統、變遷及其創新運用。國家公園學報,26(2),61-76。
  3. (2018)。進口導向:十九世紀臺灣海產的生產與消費。臺灣史研究,25(1),39-100。
  4. (2019)。積泥成埔:清代臺江內海「港口濕地」的築塭與認墾。臺灣史研究,26(3),1-37。
  5. (2019)。近代溫州的龍舟競渡與地方自治傳統。歷史人類學學刊,17(1),31-65。
  6. (2021)。消失的荷苞嶼潭:嘉南平原的水域治理與湖泊之商品化經營(1640s-1910s)。臺灣史研究,28(1),1-42。
  7. (2024)。清領至日治初期臺灣漁業的發展與變遷。臺灣學研究,3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