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軍區到地方政府-簡牘及金文所見戰國秦之郡制演變

并列篇名

From Military Region to Local Government: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ander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ased on Qin Bamboo Manuscripts and Weapon Inscriptions

DOI

10.6253/ntuhistory.2015.56.01

作者

游逸飛(Yi-Fei You)

关键词

郡縣制 ; 軍區 ; 地方政府 ; 睡虎地秦簡 ; 岳麓秦簡 ; 秦兵器銘文 ; Commandaries and districts ; military region ; local government ; Shuihudi Qin bamboo manuscripts ; Yuelu Qin bamboo manuscripts ; Qin weapon inscriptions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15 / 12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探討睡虎地秦律,指出戰國秦國在昭王(307-251 BC 在位)晚期設置十二個郡,當時郡並無權控制縣的人事;繼而根據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與岳麓秦簡《為獄等狀四種》,指出秦郡至秦王政即位(246BC)初期之後才掌有司法權,晚於縣與都官。根據上述及學界研究,可知昭王晚期以前的秦郡無權控制縣的人事、司法與財政,當時的郡縣關係可謂郡不轄縣。直到統一六國前夕,秦國方發展出郡下轄縣的地方行政制度。戰國秦郡在秦昭王晚期至秦王政即位之前,並未取得較完整的地方行政權,不宜視為在縣之上的地方政府。繼而,本文研究戰國秦金文,指出戰國時期自秦惠文王十四年(311BC)始,秦郡郡守便在縣工師之上監鑄兵器,反映郡的軍事性質。綜合秦簡與秦金文可推測,戰國秦郡郡守最早擁有的權力應為軍事權,取得司法、財政、人事等權力的時間晚於軍事權,由此可略窺戰國秦郡從軍區演變為地方政府的歷程。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Shuihudi Qin law, there were twelve commanderies in the state of Qin during King Zhao’s reign, commanderies had no authority to control district personnel. According to Shuihudi Qin law and Yuelu Qin bamboo manuscripts, district officials obtained judicial power earlier, commanderies obtained judicial power from the First Qin Emperor. Based on the above and other scholars’ research, Qin commanderies had no authority to control district personnel, courts or finance until late in King Zhao’s reign. Commanderies had no authority to govern district. Not until the eve of Qin unification, did the Qin develope a local political system under which commanderies governed districts. Before late in King Zhao’s reign to the First Qin Emperor, Qin commanderies didn’t hold complete local administrative powers, therefore they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he superior authority over and above districts. According to weapon inscription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mmandery governors monitored the weapon casting of the county, this phenomenon reflected their role as military commanderies. Viewing the Qin bamboo manuscripts and weapon inscriptions together, Qin commandery governors received military power first, then justical, financial and personnel power later.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anderies from military region to local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楊 寬,〈上郡守疾戈考釋〉,《中央日報》副刊《文物》周刊第33 期,1947 年5 月
  2. 吳良寶, 〈十四年上郡守匽氏戈考〉,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02(2012 年5 月12 日擷取)
  3. 西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顧頡剛點校(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4.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西北大學歷史系標點、傅東華校勘(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5. 于豪亮(1981)。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6. 工藤元男(1981)。秦の内史:主として睡虎地秦墓竹簡による。史學雜誌,90(3),275-307。
  7. 工藤元男、廣瀨薰雄譯、曹峰譯(2010)。內史的改組和內史、治粟內史的形成。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84)。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9.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制史基礎史料研讀會(2013)。睡虎地秦簡法律文書集釋(一):《語書》(下)。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七輯),北京:
  10.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制史基礎史料研讀會(2012)。睡虎地秦簡法律文書集釋(一):《語書》(上)。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六輯),北京:
  11. 王子今(2002)。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2. 王輝(1990)。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
  13. 王輝(2002)。一粟集:王輝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王輝、蕭春源(2006)。珍秦齋藏秦銅器銘文選釋(八篇)。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2),64-87+155-156。
  15. 平勢隆郎(1995)。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古代紀年の研究序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6. 后曉榮(2013)。戰國政區地理。北京:文物出版社。
  17. 后曉榮(2009)。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18. 朱漢民編、陳松長編(2013)。嶽麓書院藏秦簡[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 江村治樹(2000)。春秋戰國秦漢時代出土文字資料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20. 江村治樹(1981)。雲夢睡虎地出土秦律の性格をめぐって(法制史上の諸問題)。東洋史研究,40(1),1-26。
  21. 吳福助(1994)。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李銀德(2010)。徐州出土西漢印章與封泥概述。青泥遺珍─戰國秦漢封泥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
  23. 李學勤(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4. 李學勤(2001)。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5. 李興盛、刑黃河(1987)。內蒙古清水河縣拐子上古城發現秦兵器。文物,1987(8),63-64+76。
  26. 辛德勇(2009)。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7. 周振鶴(2007)。《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
  28. 周振鶴(2005)。秦代洞庭、蒼梧兩郡懸想。復旦學報,2005(5),63-67。
  29. 周振鶴、李曉杰(2009)。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 先秦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0. 周曉陸、陳曉捷、湯超、李凱(2005)。於京新見秦封泥中的地理內容。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16-125。
  31. 宛鵬飛編(2012)。飛諾藏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2. 林劍鳴(1992)。秦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33. 重近啟樹(1999)。秦漢稅役體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34. 孫聞博(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
  35. 晏昌貴(2012)。秦簡「十二郡」考。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李孝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北京:
  36. 栗勁(1985)。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37. 桐城市博物館編、桐城市文物管理所編(2009)。桐城文物精華。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
  38. 馬非百(1986)。秦集史。臺北:弘文館。
  39. 張伯元(2005)。出土法律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0.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4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2015)。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
  42. 郭洪伯(2012)。「郡守為廷」─秦漢時期的司法體系。「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會議,北京:
  43. 陳平(2003)。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燕秦文化研究─陳平學術文集,北京:
  44. 陳平、楊震(1990)。內蒙伊盟新出十五年上郡守壽戈銘考。考古,1990(6),550-553。
  45. 陳松長(2009)。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文物,2009(3),75-88。
  46. 陳松長(2004)。湖南張家界出土戰國銘文戈小考。古文字研究,25,213-217。
  47. 陳松長、周海峰(2014)。《岳麓書院藏秦簡》(肆)概述。秦簡牘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長沙:
  48. 陳長琦(2001)。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49. 陳偉編(2012)。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0.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編(2007)。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彭適凡、劉詩中、梁德光(1978)。記江西遂川出土的幾件秦代銅兵器。考古,1978(1),65-67。
  5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2011)。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游逸飛(2013)。里耶8-461 號「秦更名方」選釋。古代長江中游社會研究,上海:
  54. 游逸飛(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5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京大學中文系編(1999)。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5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12)。里耶秦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57.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2013)。中國文字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8. 黃盛璋(1982)。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濟南:齊魯書社。
  59. 黃盛璋(2001)。秦兵器分國、斷代與有關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21,227-285。
  60. 楊寬(2002)。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楊寬(1997)。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楊寬(2003)。上郡守疾戈考釋。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
  63.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編、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編(2009)。米脂官莊畫像石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64. 董珊(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
  6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66. 臧知非(2003)。周秦風俗的認同與衝突─秦始皇「匡飭異俗」探論。秦文化論叢,10,1-22。
  67. 劉雨編、嚴志斌編(2009)。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北京:中華書局。
  68. 劉俊文編(1995)。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廣瀨薰雄(2012)。出土文獻中的廷尉決事。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
  70. 蔡萬進(2009)。秦國糧食經濟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
  71. 蕭春源編(2006)。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澳門:澳門市政廳。
  72. 繆文遠(1998)。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73. 鍾柏生編、陳昭容編、黃銘崇編、袁國華編(2006)。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74. 藤田勝久(2005)。中國古代國家と郡縣社會。東京:汲古書院。
  75. 譚其驤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76. 嚴耕望(1990)。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7. 蘇輝(2013)。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孫聞博(2020)。秦君名號變更與「皇帝」的出現——以戰國至秦統一政治秩序的演進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1(3),293-348。
  2. 游逸飛(2016)。三府分立─從新出秦簡論秦代郡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7(3),461-506。
  3. 游逸飛(2017)。從張家山漢簡論漢初之郡的中央外派性質。漢學研究,35(3),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