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傳經」到「明道」-程敏政與明代前期孔廟從祀標準的轉變

并列篇名

From “Academic Achievement” to “Moral Conduct”: Cheng Minzhe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iteria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Canonization in the Early Ming

DOI

10.6253/ntuhistory.2015.56.02

作者

何威萱(Wei-Hsuan Ho)

关键词

孔廟 ; 從祀 ; 程敏政 ; 心學 ; Confucian temple (Kongmiao) ; canonization ; Cheng Minzheng ; Mind learning (Yangming Xinxue)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15 / 12 / 01)

页次

35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帝制中國時期,孔廟從祀無論對於朝廷或士人,皆為不可輕忽之大事。唐代創立孔廟從祀制度,其判準主要為「傳經之儒」(經學學術成就),明嘉靖九年(1530)後始正式加入「明道之儒」(道德修養與德行表現)的選項。吾人易將嘉靖九年的重要轉變與陽明心學的發展相聯繫,但事實上這種提升「明道之儒」的努力,自明初以來便不曾間斷,並非陽明心學出現後才產生。早在弘治元年(1488),程敏政(1445-1499)已完整而具體提出藍圖及願景,並於弘治八年(1495)促成宋儒楊時從祀,首開其例。嘉靖九年孔廟從祀的全面革新,實本於此。明初以來,士人已關注從祀儒者的德行修養,隨著時間推移,其力度亦與日俱增。起先以「明道之儒」為證明某人不當從祀的反面例證,成化以降,始正面宣揚其從祀孔廟之正當性與必要性。程敏政集明初以來相關議論之大成,強調孔廟具有「垂世教、淑人心」的功效,故從祀儒者的德行表現遠重於學術成就。程氏據此要求罷黜鄭玄等德行不彰之經學大家,意圖樹立新的儒學典範。這些主張一方面與其「尊德性」為本、「道問學」為輔的學術信念有關,另一方面或因受到其連襟衍聖公廢黜為民的刺激。

英文摘要

Canonization in the Confucian temple (Kongmiao 孔廟) wa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ssue in Imperial China. The canonization list of those who could be canonized or not, represented not only the value of “good style of study” of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goal to which scholars aspired. The criteria of canonization which emphasized classical exegesi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remained effective until 1530 when the government added another reference standar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oral conduct of a Confucian. Scholars may connect this phenomenon with the trend of Wang Yangming’s (王陽明) philosophy due to its emphasis on personal morality, self-cultivation, and conduct. However, this sort of ethos and inclination appeared from the Hongwu period (洪武, 1368-1398), and was completely expressed in Cheng Minzheng’s (1445-1499) memorial. The transformation in 1530 was actually based on Cheng’s proposal, it was not related to the rising Mind learning (Yangming Xinxue 陽明心學). Cheng emphasized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Confucian Temple is to ameliorate the general mood by canonizing some splendid predecessors. Therefore, their moral conduct, not just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had to be commanded. Cheng even proposed to expel a number of earlier Confucians who had been honoured in the Confucian temple. These proposals relied mainly on his conviction: “honor the virtuous nature but also follow the path of knowledge.”(尊德性為主輔之以道問學) Additionally, the deposition of the legitimate descendent of Confucius (衍聖公), Cheng’ brother-in law, may also had been a stimul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方震華(2014)。轉機的錯失─南宋理宗即位與政局的紛擾。臺大歷史學報,53,1-35。
    連結:
  2. 吳靜芳(2006)。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成大歷史學報,31,114-150。
    連結:
  3. 張佳(2013)。再敘彝倫:洪武時期的婚喪禮俗改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1),83-148。
    連結:
  4.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明]倪 岳,《青谿漫稿》。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八年(1513)徽郡守熊世芳刊本
  6.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明]章 懋,《楓山章先生語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薛文清公讀書錄及其他二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0. [明]黃 綰,〈謝文肅公行狀〉,收入氏著,《石龍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刊本
  11. [明]羅 倫,《一峰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4)永豐知縣張言刻本
  12. [明]仇 潼,〈篁墩程學士傳〉,收入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粹》。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元年(1506)休寧知縣張九逵刊本
  13. [明]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粹》。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元年(1506)休寧知縣張九逵刊本
  14.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15.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17. [明]李之藻,《頖宮禮樂疏》。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影印明萬曆刻本
  18.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19. [元]熊 禾,《熊勿軒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同治五年(1866)福州正誼書院刊本
  20.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21.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2.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23.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5.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26.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明]胡居仁,《敬齋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28.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29.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30.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31.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3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明]程敏政,《篁墩程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三年(1508)徽州知府何歆刊本
  34.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1987)。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37.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8. (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元脫脫編(2008)。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40. 宋朱熹編、宋呂祖謙編、清江永註(1968)。近思錄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1. 宋馬端臨(2000)。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2. 宋程顥、宋程頤、王孝魚點校(2006)。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43. 明方孝孺(1996)。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
  44. 明王守仁(2004)。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明宋濂(1985)。宋學士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6. 明宋濂編(2008)。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47. 明姚廣孝纂(1962)。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8. 明胡居仁(1975)。居業錄。臺北:廣文書局。
  49. 明倪岳(1989)。青谿漫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0. 明孫奇逢(2011)。畿輔人物考。北京:北京出版社。
  51. 明張居正纂(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2. 明張懋纂(1962)。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3. 明陳建(2009)。皇明通紀。北京:中華書局。
  54. 明陳獻章(1987)。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
  55. 明焦芳纂(1962)。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6. 明程敏政編(1979)。皇明文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明賀欽(2011)。醫閭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8. 明馮惟敏編(1992)。保定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9. 明黃光昇(2008)。昭代典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明楊士奇(1998)。東里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61. 明薛瑄(1973)。薛文清公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明羅洪先(2007)。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63. 南朝宋范曄、清王先謙集解(1956)。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64. 清永瑢(2003)。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65.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66. 清夏燮(1959)。明通鑒。北京:中華書局。
  67. 清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
  68. 清張廷玉編(2008)。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69. 清畢沅(1957)。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70. 清嵇璜編(2000)。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71. 清黃宗羲(2008)。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72. 清趙翼(2006)。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73. 清談遷(2005)。國榷。北京:中華書局。
  74. 清閻若璩(2010)。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5. 清龐鍾璐(1977)。文廟祀典考。臺北:中國禮樂學會。
  76. 漢班固譯、唐顏師古注(2008)。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77. Chan、 Wing-tsit(1970).The Ch'eng-Chu School of Early Ming.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New York:
  78. Chu、 Hung-lam(1989).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Ming Studies,27,1-33.
  79. De Bary, Wm. Theodore(1991).Learning for One's Self: Essays on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 Though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0. Haeger, John Winthrop(ed.)(1975).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81. Koh、 Khee Heong(2011).A Northern Alternative: Xue Xuan (1389-1464) and the Hedong School.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2. Liu、 James T. C.(1988).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3. Twitchett, Denis(ed.),Smith, Paul Jakov(ed.)(2009).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5)-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4. 方旭東編(2010)。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5. 丘濬(1972)。丘文莊公叢書。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
  86. 朱冶(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87. 朱維錚(2002)。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8. 朱鴻林(1997)。元儒吳澄從祀孔廟的歷程與時代意義。亞洲研究,23,269-320。
  89. 朱鴻林(2005)。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0. 何佑森(2009)。《元史.藝文志》補注(經部)。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冊),臺北:
  91. 何威萱(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
  92. 余英時(2014)。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3. 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
  94. 呂妙芬(2012)。歷史轉型中的明代心學。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
  95. 沈松勤(2005)。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
  96. 辛冠潔編(1986)。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97. 林啟屏(2013)。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98. 侯潔之(2008)。道南學脈觀中工夫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99. 洪國強(2014)。宋儒楊時在明代從祀孔廟的歷程及其時代意義。新史學,25(1),51-95。
  100. 張治安(1992)。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1. 張德信編(2009)。明代職官年表。合肥:黃山書社。
  102. 許齊雄(2007)。我朝真儒的定義:薛瑄從祀孔廟始末與明代思想史的幾個側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7,93-113。
  103. 陳定榮、林友鶴(1991)。婁妃之父辯。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48-50。
  104. 彭珍鳳(1982)。先賢先儒從祀孔廟東西兩廡之探討。臺灣文獻,33(3),53-116。
  105. 黃進興(201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
  106. 葛兆光(2003)。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07. 趙克生(2006)。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8. 劉子健(1987)。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9. 錢穆(199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10. 戴仁柱、劉廣豐譯、惠冬譯(2014)。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11. 關長龍(2001)。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何威萱(2016)。現存三種《道一編》版本考辨─兼論聶豹刪改本之意義。成大中文學報,55,157-200。
  2. 何威萱(2017)。明中葉孔廟祀典嬗變的理論基礎:程敏政的〈奏考正祀典〉及與張璁孔廟改制觀的異同。清華學報,47(1),45-84。
  3. 何威萱(2020)。「歸寂」之前-聶豹早年學思抉微。清華學報,50(2),233-274。
  4. 何威萱(2021)。宋元理學家從祀明代孔廟小考-兼論明代孔廟與理學道統的關係。明代研究,36,7-59。
  5. 田富美(2017)。明代孔廟罷祀荀子之歷程及其意義。淡江中文學報,37,1-27。
  6. 田富美(2023)。見四姓五賢之備:《近思錄》纂朱續錄的歷史考察。東華漢學,38,201-243。
  7. (2018)。從儒者到從祀三皇─明代官方對朱震亨的定位。新亞學報,35,15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