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詩卷」到「總集」──元代士人交遊的文化表現

并列篇名

Recipient-oriented Poem Anthologies and Literati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Yuan Dynasty

DOI

10.6253/ntuhistory.2016.58.02

作者

陳雯怡(Chen, Wenyi)

关键词

總集 ; 詩卷 ; 金蘭集 ; 澹游集 ; 元代士人 ; 交游文化 ; Anthology ; poem scroll ; Jinlan ji ; Danyou ji ; Yuan literati ; social interac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8期(2016 / 12 / 01)

页次

47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討論元代新出的一種總集類型︰收錄個人一生所得贈答酬唱詩文,姑稱為「酬贈總集」。這類總集收錄眾人之作,但選擇標準不在作者(挑選某一作者之某些作品),而在一個共同的特定受贈者。相對於單人詩文的別集,或眾人之作的精選,或數位作者彼此唱和的作品,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編輯理念。本文首先將此一新類型放在唐宋以來總集發展的脈絡中觀察,其次則從當代的文化行為──「詩卷」──探討酬贈總集的出現,最後則以現存的《金蘭集》和《澹游集》為例,觀察詩卷與總集這兩種文化形式的表現。這類總集不算普遍,流傳下來的更少,然其出現實為元人社交活動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士人在交遊中形成其身分和社會形象的極致表現,亦可說是當時士人交遊文化的表徵,不當視之為一般唱和集而忽略其產生的文化背景。

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article examines a new type of anthology, a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 or essays one literatus received from his friends over his lifetime, that first appeared in the late Yuan (1206-1268). As anthology, it includes works from more than one author, but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is not the author but the common recipient of the works. In contrast to the collected works of one single author, or the selected works of several authors, or the collection of "poem and response"(changhe 唱和) poems among a few authors, it represent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idea of compil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is new form of anthology in the context of anthologies from the Six Dynasties on, then explains its appearance in the special Yuan culture of the "poem scroll," and finally analyzes two extant anthologies of this new kind: Jinlan ji by Xu Dazuo (1333-1395) and Danyou ji by Shi Laifu (1319-1391).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is new kind of anthology i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i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Yuan, an ultimate expression of how literati formed their identity and image in "social writ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雯怡(2015)。從去思碑到言行錄─元代士人的政績頌揚、交游文化與身分形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1),1-52。
    連結:
  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5. (2010)。貢氏三家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6)。四部叢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
  12. (1969)。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14. 〔清〕永 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15. (2014)。元史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16. (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86)。四部叢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
  20.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2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2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1986)。四部叢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
  3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3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2005)。二十五史補編.隋唐五代五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6.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7.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3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42.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43. (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4. (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5.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6.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47. (1989)。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
  4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0.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
  51. 元吳師道、邱居里校點、邢新欣校點(2008)。吳師道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2. 元倪瓚、江興祐點校(2010)。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53. 元徐一夔、徐永恩校注(2008)。始豐稿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4. 元徐達左輯錄、楊鐮整理、張頤青整理(2013)。金蘭集。北京:中華書局。
  55. 元馬端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2011)。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56. 元張之翰、鄧瑞全校點、孟詳靜校點(2009)。張之翰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57.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58. 元虞集、王頲點校(2007)。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59. 元歐陽玄、魏崇武點校、劉建立點校(2009)。歐陽玄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60. 元戴表元、李軍校點、辛夢霞校點(2008)。戴表元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61. 宋王十朋、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編(1998)。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宋王正德(1985)。餘師錄。北京:中華書局。
  63. 宋李昉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64. 宋邵博(1983)。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
  65. 宋姚勉、曹詣珍校點、陳偉文校點(2012)。姚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宋晁公武、張猛校證(1990)。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宋秦觀、徐培均箋注(1994)。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宋陳振孫(1985)。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
  69. 宋章甫、王俊奇點校、段曉華審訂(2004)。自鳴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70. 宋鄒浩(1970)。道鄉集。臺北:漢華文化。
  71. 宋歐陽修(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72. 宋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73. 宋蔡襄、吳以寧點校(1996)。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宋鄭樵、王樹民點校(1995)。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
  75.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76. 宋蘇頌、王同策點校(1988)。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77. 明朱存理集錄、韓進校證、朱春峰校證(2012)。鐵網珊瑚校證。揚州:廣陵書社。
  78. 明佚名(1984)。詩淵。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79.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0. 唐白居易(197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81. 唐姚思廉(1980)。陳書。臺北:鼎文書局。
  82. 唐柳宗元(1979)。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83. 唐張說、熊飛校注(2013)。張說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4. 唐劉禹錫(1990)。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
  85.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1987)。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6.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87. 清朱彝尊、黃君坦校點(1990)。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8. 清趙翼(1962)。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89. 清錢大昕(1985)。補元史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
  90. Bossler, Beverly(2013).Courtesans, Concubines, 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91. Chen, Wenyi(2007).Harvard University.
  92. Chia, Lucille(2002).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93. Chia, Lucille(edited),De Weerdt, Hilde(edited)(2001).Knowledge and Text Production in an Age of Print: China, 900-1400.Leiden:Brill.
  94. De Weerdt, Hilde(2016).Continuities between Scribal and Print Publishing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The Case of Wang Mingqing's Serialized Notebooks.East Asian Publishing And Society,6,54-83.
  95. Hawes, Colin S. C.(2005).The Social Circulation of Poetry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Emotional Energy and Literati Self-Cultiv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96. Langlois, John D., Jr.(1980).Chinese Culturalism and The Yüan Analogy: Seventeenth-Century Perspectiv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0(2),355-398.
  97. McDermott, Joseph P.(2006).A Social History of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98. Meyer-Fong, Tobie(2004).Packaging the Men of Our Times: Literary Anthologies,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Political Accommodation in the Early Qing.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64(1),5-56.
  99. Owen, Stephen(2007).The Manuscript Legacy of the Tang: The Case of Literat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67(2),295-326.
  100. Yu, Pauline(1990).Poems in Their Place: Collections and Canons in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0(1),163-196.
  101. 山口智哉(2002)。宋代「同年小錄」考─「書かれたもの」による共同意識の形成─。中国―社会と文化,17,100-124。
  102. 井上進(2003)。中國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
  103. 井手誠之輔(2005)。頂相における像主の表象─見心來復像の場合。佛教藝術,282,13-33。
  104. 井手誠之輔(2000)。研究資料:見心來復編『澹游集』編目一覽(附、見心來復略年譜)。美術研究,373,209-227。
  105. 王重民(1984)。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106. 王媛(2013)。元明之際耕漁軒文藝活動考論。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3(2),44-48。
  107.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108.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109.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110. 成明明(2007)。北宋館閣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111. 朱迎平(2008)。宋代刻書產業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2. 江雅玲(1999)。文選贈答詩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113. 吳振華(2014)。從宴會詩序看唐詩創作趨向的轉變。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4(4),1-12+19。
  114. 呂肖奐(2013)。元祐更化初《同文館唱和詩》考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91-97。
  115. 呂肖奐(2014)。歐陽修與杜衍的南都唱和析論。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43-49。
  116. 李珍華、傅璇琮(1988)。唐人選唐詩與河岳英靈集。中國韻文學刊,1988(2、3),1-18。
  117. 李凱(1991)。宋代的總集編纂。內江師專學報,1991(3),57-63。
  118. 岳娟娟(2014)。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19. 明復法師編(1987)。禪門逸書。臺北:漢聲出版公司。
  120. 胡大雷(1997)。中古「公宴」詩初探。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65-72。
  121. 胡大雷(1998)。中古祖餞詩初探。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6),95-99。
  122. 孫克寬(1977)。寒原道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23. 徐永明(2006)。高則誠生平行實新證。文學遺產,2006(2),93-98。
  124. 徐維里(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125. 祝尚書(2004)。宋人總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126. 祝軍(2011)。《金蘭集》考論。河南社會科學,2011(6),156-158。
  127. 高路明(1997)。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28. 張佳(2014)。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29. 郭英德(1995)。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
  130. 陳元鋒(2005)。北宋館閣翰苑與詩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31. 陳尚君(1997)。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2. 陳高華(2010)。元朝史事新證。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133. 陳雯怡、櫻井智美訳(2015)。大隠は「士」に隠る─「元史.隠逸伝」に見る元代の隠逸。中国伝统社会への視角─宋代史研究会研究報告 第10 集,東京:
  134. 陳鍾琇(2008)。唐代和詩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135. 傅剛(2000)。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6. 曾棗莊(1993)。論西崑體。高雄:麗文文化。
  137. 馮惠民選編(1994)。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38. 黃亞卓(2007)。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39. 楊鐮(2004)。元代文學的終結︰最後的大都文壇。文學遺產,2004(6),96-103。
  140. 楊鐮(2005)。元代文學編年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41. 楊鐮(2003)。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42. 賈晉華(2015)。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3. 熊海英(2008)。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
  144. 劉嘉偉(2014)。詩僧來復在元末多族士人圈中的活動考論。五臺山研究,2014(3),28-31。
  145. 劉嘉偉(2014)。釋來復澹游集文獻價值芻議。新世紀圖書館,2014(7),73-75。
  146. 歐陽光(1966)。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47. 盧燕新(2014)。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48. 魏崇武編(2013)。元代文獻與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范家偉(2020)。嚴壽逸墓誌銘所反映元代地方醫者仕宦。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8(3),213-252。
  2. 賴霈澄(2021)。商人、居士與遺民─論毛晉《明僧弘秀集》的編選意義。政大中文學報,35,26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