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予奪在上-宋徽宗朝的違御筆責罰

并列篇名

Monarchical Supremacy: Song Huizong's Imperial Brush Violation Punishment

DOI

10.6253/ntuhistory.2017.60.03

作者

李如鈞(Lee, Ju-chun)

关键词

宋 ; 御筆 ; 違制罪 ; 大不恭 ; 宋徽宗 ; 蔡京 ; Song Dynasty ; Imperial Brush ; punishment for violation of the system ; great irreverence ; Song Huizong ; Tsai Ching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0期(2017 / 12 / 01)

页次

119 - 1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宋徽宗朝御筆盛行,對當時朝政造成重大影響,出現「御筆一下,無敢議者」情況,違背御筆的重刑責罰發揮了相當作用。最初,責罰僅以違制罪論處,刑度有限,無明顯嚇阻力。不過數年,責罰刑度大幅提高,改以侵犯皇帝尊嚴的十惡重罪大不恭論刑,自此違御筆責罰成為督催御筆執行、阻卻他人異議利器。爾後相繼出現「以大不恭論」、「以違御筆論」重刑規定,大不恭罪範圍漸形擴張,含括各層面,遠超既有成法,成為展現徽宗意志、彰顯皇權的具體象徵。過去,蔡京多被視為違御筆責罰的創始與得利者,但從責罰發展過程觀之,無論其人是否主政,宰執集團對相關伸張皇權規定皆無異議,顯示徽宗與近臣間應有合意默契。就執行來看,大不恭刑罰遍布,實際受罰者卻有限,主導權亦由徽宗掌握,蔡京並無太多參與跡象。但是,自徽宗朝晚期,其身邊宦者、近臣日漸濫用違御筆責罰與大不恭罪重刑,恐嚇脅迫士庶官民,案件審決亦趨混亂,造成不少民怨和危害,蔡京此時實已年邁,淡出政壇。等到金人南侵,徽宗禪位,朝野要求廢除責罰、平反冤案的聲浪大起,欽宗亦順應眾意,急縮違御筆責罰及大不恭罪範圍。南宋各朝,御筆雖仍存在,卻未再有類似責罰。

英文摘要

The Imperial Brush (御筆) rampant under the rule of Song Huizong (宋徽宗) caused significant impact in many respects. And, the punishment for violation of the Imperial Brush (違御筆責罰)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beginning, the punishment was a misdemeanor for violation of the system (違制). Soon afterwards, the punishment was changed to Ten Abominations of great irreverence (十惡大不恭) and was strengthened gradually, which reflected Huizong's will to show the power of the Emperor. According to past studies, powerful official Tsai Ching (蔡京) was thought to have established and benefited by the punishment for violation of the Imperial Brush. However, the decision to implement the punishment was made by Huizong. Other officials and eunuchs nevertheless abused the punishment to intimidate people such that great harm was caused. After Huizong abdicated, the punishment was abolished. In the Southern Song, the Imperial Brush still existed, but the punishment was never reestablish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曹家齊(2009)。威權、速度與軍政績效─宋代金字牌遞新探。漢學研究,27(2),67-100。
    連結:
  2. 鄧小南(2009)。掩映之間:宋代尚書內省管窺。漢學研究,27(2),5-42。
    連結: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67)。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2006).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7.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丁義玨(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
  9. 久保田和男(2010)。宋代開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小島毅(2004)。徽宗時代は何を示唆するか─アメリカにおける研究狀況から。アジア遊學,64,165-169。
  11. 中村裕一(2003)。隋唐王言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12. 中村裕一(1991)。唐代制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13. 中嶋敏(1988)。東洋史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
  14. 方誠峰(2015)。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方誠峰(2010)。「文字」的意義:論宋哲宗親政時期的修史、編類章疏與看詳訴理文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2),96-104。
  16. 王育濟(1987)。論北宋末年的「御筆行事」。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54-62。
  17. 王明清(1961)。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
  18. 王智勇(2009)。宋徽宗朝「御筆」與北宋後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2009(2),594-604。
  19. 王曾瑜(2015)。「指斥乘輿」罪的演變。炎黃春秋,2015(9),87-90。
  20. 王曾瑜(2015)。宋帝御集和御筆述論。蘭州學刊,2015(3),1-15。
  21. 王曾瑜(2015)。宋徽宗時的姦臣群。中華文史論叢,2015(3),1-46。
  22. 王曾瑜(2014)。宋徽宗時的諸局所錢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2),111-124。
  23. 王曾瑜(1994)。北宋晚期政治簡論。中國史研究,1994(2),82-87。
  24. 王曾瑜(2015)。宋徽宗時的宦官群。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2015(5),141-186。
  25. 王瑞來(2010)。皇權再論。史學集刊,2010(1),3-25。
  26. 王瑞來(2004)。徽宗と蔡京─權力の絡み合い─。アジア遊學,64,34-44。
  27. 王瑞來(1989)。論宋代皇權。歷史研究,1989(1),144-160。
  28. 王稱、孫言誠點校(2000)。東都事略。濟南:齊魯書社。
  29. 包偉民(2009)。宋徽宗:「昏庸之君」與他的時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2),54-62。
  30. 包偉民編(2004)。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古麗巍(2017)。空間、信息與制度:北宋後期內廷決策機制中的睿思殿。中國古代信息溝通與國家秩序工作坊,北京:
  32. 平田茂樹(2012)。宋代政治結構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33. 平田茂樹、林松濤譯、朱剛譯(2010)。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甘懷真(2004)。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5.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允晨文化。
  36. 余春燕、夏松濤(2012)。試析宋代「內降」頒出的種類及原因。貴州文史叢刊,2012(3),15-19。
  37. 吳業國(2010)。講議司與北宋晚期政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7(1),94-98。
  38. 呂中、張其凡整理、白曉霞整理(2014)。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9. 宋綬編、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1962)。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
  40. 李心傳(1985)。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1. 李心傳、徐規點校(2000)。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42. 李峰(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保定,河北大學。
  43. 李峰(2012)。太祖誓約「不誅大臣、言官」新論─兼與張希清、劉浦江等先生商榷。史林,2012(6),53-63。
  44. 李埴、燕永成校正(2013)。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
  45. 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點校、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46. 汪藻(1985)。浮溪集。北京:中華書局。
  47. 汪藻、王智勇箋注(2008)。靖康要錄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48. 周佳(2015)。北宋中央日常政務運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9. 林大介(2003)。蔡京とその政治集團─宋代の皇帝.宰相關係理解のための一考察─。史朋,35,1-28。
  50. 金中樞(1990)。車蓋亭詩案研究。宋史研究集,臺北:
  51. 洪邁(1978)。容齋隨筆.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胡俊成(2016)。律令、權力、言語─指斥乘輿罪考論。研究生法學,31(4),32-41。
  53. 徐自明、王瑞來校補(1986)。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
  54. 徐松輯(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55. 徐夢莘(1987)。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張邦煒(1994)。論宋代的皇權和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60-68。
  57. 張邦煒(2005)。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58. 張邦煒(2000)。論北宋晚期的士風。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2),67-72。
  59. 張其凡(2005)。北宋中後期政治探索。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
  60. 張禕(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
  61. 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62. 陳均編、許沛藻點校(2006)。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
  63. 陳俊強、高梓軒(2017)。唐律十惡是否能以贖論。法制史研究,31,243-269。
  64. 陸游(1979)。老學菴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65. 曾敏行、朱杰人標校(1986)。獨醒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游自勇(2005)。墨詔、墨敕與唐五代的政務運行。歷史研究,2005(5),32-46。
  67. 程敏政輯(2004)。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
  68. 黃寬重(1993)。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9. 楊小敏(2012)。蔡京、蔡卞與北宋晚期政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0. 楊世利(2007)。論北宋詔令中的內降、手詔、御筆手詔。中州學刊,2007(6),186-188。
  71. 楊仲良(1988)。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2. 楊宇勛(2014)。宋理宗與近習:兼論公論對近習的態度。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65-81。
  73. 楊建宏(2004)。略論宋代「內降」與國家權力的運行。求索,2004(11),241-243。
  74. 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1999)。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5. 劉亞君(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瀋陽,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76. 劉俊文(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77. 劉後濱(2004)。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形態、政務運行與制度變遷。濟南:齊魯書社。
  78. 德永洋介(1998)。宋代の御筆手詔。東洋史研究,57(3),1-68。
  79. 樓鑰(1969)。攻媿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80. 潘萍(2016)。宋代「違制」初探。中國史研究,104,259-286。
  81. 蔡絛(1983)。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82. 鄧小南(2006)。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
  83. 鄧小南編、曹家齊編、平田茂樹編(2012)。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4. 鄧廣銘(2005)。鄧廣銘全集.第九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85. 錢大群(2007)。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86. 戴炎輝(2010)。唐律通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87. 戴建國(2000)。宋代法制初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88. 戴建國(2013)。熙豐詔獄與北宋政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4-127。
  89. 戴建國(2008)。宋代刑法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0. 薛梅卿編、趙曉耕編(2002)。兩宋法制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91. 藤本猛(2015)。直睿思殿と承受官─北宋末の宦官官職─。東洋史研究,74(2),83-115。
  92. 藤本猛(2014)。風流天子と「君主獨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93. 藤本猛、胡鴻譯(2009)。崇寧五年正月政變─對遼交涉問題上徽宗與蔡京的對立。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上海:
  94. 竇儀編、薛梅卿點校(1999)。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李如鈞(2020)。北宋時期大不恭罪的演變與擴張。法制史研究,37,47-83。
  2. 張曉宇(2021)。理學與皇權─兩宋之際「聖學」觀念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4),64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