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

并列篇名

Nanyō-shi as Research Chair and as a Major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its Postwar Legacy

DOI

10.6253/ntuhistory.201806_(61).0002

作者

周婉窈(Chou, Wan-yao)

关键词

臺北帝國大學 ; 南洋史學 ; 海洋史 ; 中村孝志 ; 張美惠 ; 陳荊和 ; 曹永和 ;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 Nanyō-shi ; maritime history ; Nakamura Takashi ; Chō Mie ; Chen Ching Ho ; Ts'ao Yung-ho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18 / 06 / 01)

页次

17 - 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大)於1928年設立,其後身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於今年(2018)舉辦90週年校慶活動。學校建校歷史推算至日本時代,是解嚴後的趨勢。然而,1945年的大變局影響臺灣至鉅,學校縱使有前後身之關係,其間斷裂恐多於承繼。本文選取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史學科「南洋史學」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重建該專攻(含同名講座)的歷史,及其戰後演變。本文首先敘述臺北帝國大學設立的經過,並探討名稱由「臺灣帝國大學」變更為「臺北帝國大學」的原因。臺北帝大的創設宗旨,以臺灣.東洋.南洋之自然界及人文界為研究對象。這是以地理位置定義學術方向,也因此文政學部史學科有別於其他帝國大學,設有「南洋史學」之講座與專攻。透過資料整理,本文嘗試勾畫南洋史學的講座、編制、專攻,以及課程。誰來讀南洋史學?以臺大校史檔案為根據,本文提出較為完整的圖景,尤其是鮮為人知的戰爭期景況。南洋史專攻的學生中,以中村孝志(1910-1994)與張美惠(1924-2008)最有關係,因此特詳予描述。張美惠「具體」過渡到戰後的臺大,另外受日本史學訓練、研究越南史的陳荊和(1917-1995)也加入教學陣容。張、陳二人延續臺北帝大的南洋史學傳統,惟因種種原因,二人相繼離開臺大。此後,臺大的南洋史研究中斷26年,最後由曹永和(1920-2014)賡續臺北帝大的南洋史研究。

英文摘要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TIU) was established in 1928, and its success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is celebrating its ninetieth anniversary this year. To d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 back to the Japanese era has become a trend in Taiwan since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Nonetheless, the changing hands of rulership in 1945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aiwan, and the rupture between TIU and NTU seems to be greater than the continu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Nanyō-shi (the history of Southern Seas), and aims to present Nanyō-shi as Research Chair (kōza in Japanese) and as a major (senkō in Japanese) and its postwar developments. This article first deals with the founding of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discusses the last-minute change of university name from Taiwan Imperial University to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The stated goal of the University was to study the natural world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f Taiwan, Tōyō (East Asia, mainly China and Korea) and Nanyō. This means that locality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scholarship, and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Chair and Major of Nanyō-shi were established at TIU, which did not exist in the History Departments of other Imperial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nyō-shi as Research Chair, a major, 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curricula related to them. Who came to major in Nanyō-shi at TIU? Based on university archives, this article offers a more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Nanyō-shi major than previous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during the wartime perio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Nakamura Takashi and Chō Mie, the two students who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postwar Taiwan. Chō Mie continued to study at NTU and joined the NTU faculty after her graduation. Later on, Chen Ching Ho, a Japan-trained historian of Vietnam, also joined the faculty. Chō Mie and Chen Ching Ho continued the scholarly tradition of Nanyō-shi until around 1960. After a long 26-year absence of Nanyō-shi at NTU, Ts'ao Yung-ho revived it, now as a branch of maritime history, and has made it thrive agai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陳弱水(2010)。臺大歷史系與現代中國史學傳統。臺大歷史學報,45,117-154。
    連結:
  2. 葉碧苓(2008)。村上直次郎的臺灣史研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7,1-35。
    連結:
  3. 《戰後政治案件及受難者資料庫》(Taiwan Holocaust),https://sheethub.com/billy3321/戰後政治案件及受難者?page。https://sheethub.com/billy3321/戰後政治案件及受難者?page=217
  4. 《台大課程網搜尋系統》,https://nol.ntu.edu.tw/nol/guest/index.php(2018 年1 月至5 月間數度檢索)。
  5. 〈臺北帝國大學通則.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規程(昭和三年三月十七日認可)〉,收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02-昭和3-台北帝国大学官制中ヲ改正ス。
  6. 《中野文庫.帝國大學令》,http://www.geocities.jp/nakanolib/rei/rm19-3.htm(2018 年6 月2 日檢索)。
  7. 《臺灣大學歷年課程表數位典藏》,http://course.lib.ntu.edu.tw/(2018 年1 至5 月數次檢索)。
  8. 《調查卜新賢下落》。臺北: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309200000Q/0036/3500300/008/0001/001、A309200000Q/0036/3500300/008/0001/002。
  9. 士林國小,http://www.slps.tp.edu.tw/introduce/leading.asp?id={BFB22B67-A86E-4499-980F-48D5DA832767}(2017 年11 月11 日檢索)。
  10. 國立臺灣大學創校90 年校慶標語競賽,http://event.ntu.edu.tw/ntuslogan/rules/(2018 年1 月3 日檢索)。
  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校史館.臺北高等學校網站》,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Taihoku/chronology.jsp(2018 年1 月25 日檢索)。
  12. 《校史檔案第二類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3. 〈參議人員任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4. 〈臺大圖書館校史資料 臺北帝國大學卒業論文〉目錄,http://web.lib.ntu.edu.tw/speccoll/node/144(2017 年9 月5 日檢索)。
  15. 久保島天麗編,《臺灣大學設立論》。臺北:臺灣大學期成同盟會,1920。
  16. 川本邦衛(1996)。史記に対う慧眼─陳荊和博士を悼む。慶應義塾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紀要,28,11-25。
  17. 中村孝志、陳俐甫譯(1996)。台北帝大的日子。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176-178。
  18. 天野郁夫(2017)。帝国大学─近代日本のエリート育成装置。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19.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01-昭和3-台北帝国大学官制ヲ定ム。
  20.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02-昭和3-台北帝国大学官制ヲ改正ス。
  21. 永原慶二監修、石上英一編輯(1999)。岩波日本史辭典。東京:岩波書店。
  22. 吳俊瑩,〈義務調查員在台大〉,「吳俊瑩」個人臉書,2018 年6 月18 日,https://goo.gl/ 3GppuV(2018 年6 月18 日檢索)。
  23. 吳俊瑩,〈「臺灣大學」校名的由來與軼聞〉,《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2011 年5 月26 日,https://goo.gl/v5Ajp2(2018 年6 月2 日檢索)。
  24. 李東華(2014)。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5. 李恒全(2006)。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史に関する一考察。神戸大学発達科学部研究紀要,14(1),45-54。
  26. 京都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史》。京都:京都帝國大學,1943。
  27. 周佳榮(2005)。陳荊和及其東亞史研究。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3,121-130。
  28. 岩生成一,〈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臺灣遠征と遣明使〉,《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第一輯,1934 年5 月,臺北,頁283-359。
  29. 岩生成一,〈豐臣秀吉の臺灣招諭計畫〉,《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第七輯,1942 年8 月,臺北,頁75-118。
  30. 所澤潤(2015)。台湾人女子最初の帝大生─長谷川みヱと張美惠。段丘,19,46-56。
  31. 所澤潤(2014)。台湾人女子最初の帝大生、国立台湾大学最初の女子卒業生─故.張美惠氏のスベインでの聴取りを通して。「口述歷史研究之方法與課題―帝國支配、脫殖民地及新的國境」研討會,臺北:
  32. 所澤潤採訪紀錄、解說、註解、張寬敏口述(1995)。聴取り調査:外地の進学体験(II)台北一師附小、台北高校、台北帝大医学部を経て、台湾大学医学部卒業。群馬大学教育学部紀要 人文.社会科学編,44,139-187。
  33. 松本巍、蒯通林譯。松本巍撰,蒯通林譯,《台北帝國大學沿革史》(手稿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臺灣舊籍影本。
  34. 邱景墩、陳昭如(1996)。戰前日本的帝國大學制度與台北帝國大學。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1-6。
  35. 長谷川美惠,「點心」(無篇名),《民俗臺灣》第3 卷第3 號,1943 年3 月,臺北,頁22。
  36. 長谷川美惠,〈祖母の死をめぐつて〉,《民俗臺灣》第2 卷第12 號,1942 年12 月,臺北,頁34-35。
  37. 長谷川美惠,〈臺灣の家庭生活(下)〉,《民俗臺灣》第2 卷第6 號,1942 年6 月,頁25-27
  38. 長谷川美惠,〈臺灣の家庭生活(中)〉,《民俗臺灣》第2 卷第5 號,1942 年5 月,頁12-15
  39. 長谷川美惠,〈臺灣の家庭生活(上)〉,《民俗臺灣》第2 卷第4 號,1942 年4 月,臺北,頁16-21
  40. 姜皇池(2000)。國際法與臺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臺北:學林文化。
  41. 洪子偉編(2016)。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臺北:中央研究院。
  42. 宮崎孝治郎,〈生態支那家族の制度と其の族產制〉,《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政學科研究年報》第8 輯,1942 年5 月,臺北,頁9-232。
  43. 徐聖凱(2012)。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4. 酒井哲哉編、松田利彦編(2014)。帝国日本と植民地大学。東京:???書房。
  45. 國立臺灣大學編製,《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45。
  46. 國立臺灣大學編輯,《國立臺灣大學概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47。
  47. 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教員履歷表」013、073、07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事室資料室藏。
  48. 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人員登記表」01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事室資料室藏。
  49. 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教職員動態登記表」00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事室資料室藏。
  50. 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國立臺灣大學人事檔案,張美惠辭職相關公文,檢視人員(姓名略)於2017 年11 月2日 11:50 檢視。
  51. 張美惠(1997)。金関丈夫氏と『民俗台湾』と台北帝大と。日本歴史,595,60-64。
  52. 張美惠(1952)。郭懷一抗荷事蹟考略(續)。臺灣風物,2(1),26-28。
  53. 張美惠(1951)。郭懷一抗荷事蹟考略。臺灣風物,創刊號,25-29。
  54. 張美惠(1952)。郭懷一抗荷事蹟考略(完)。臺灣風物,2(2),29-31。
  55. 張振江(2007)。暨南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2007(6),13-17。
  56. 曹永和編(1999)。臺北帝大的生活─國立臺灣大學創立七十週年校慶特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57. 曹銘宗(1999)。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8. 許雪姬訪談、張隆志訪談、陳翠蓮訪談、賴永祥紀錄、鄭麗榕紀錄、吳美慧紀錄、蔡說麗紀錄(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59. 陳明哲編(1988)。榮耀與分享: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臺北:台大創校六十大慶籌備會出版部。
  60. 陳昀秀,〈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tsao/tsao_talk2.html;原刊於《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第1 期,2008 年9 月,臺北,頁15-17
  61. 陳昀秀(2008)。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下)。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2,20-22。
  62. 陳昀秀整理、周婉窈校訂(2009)。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曹永和教授主講。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2,6。
  63. 陳偉智(1996)。文政學部─史學科簡介。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72-98。
  64. 陳偉智(2014)。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65. 陳隆志(1999)。台灣的國際法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7,4-12。
  66. 陳翠蓮(2017)。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臺北:衛城出版。
  67. 鄉原正雄,〈拾六七世紀に於ける呂宋島の日本人〉(手稿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室藏,編號(T)731.26 2771,條碼2240702。
  68. 黑羽夏彥,〈中村孝志著作目錄〉,《ふぉるもさん.ぷろむなあど》部落格,2016 年3月5 日,http://formosanpromenade.blog.jp/archives/55993247.html(2018 年2 月7 日檢索)。
  69. 葉碧苓(2009)。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臺灣史研究,16(3),119-125。
  70. 廖述英(筆名杜英),〈臺北帝大總共收過多少個女學生?〉,《台北帝大專欄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部落格,2018 年2 月15 日,https://taihokuimperialuniversity.blogspot.tw/2018/02/blog-post.html(2018 年2 月15 日檢索)。
  71. 臺大歷史系:「碩士論文目錄.60 年以前」,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c_pub_papersR60.htm(2018 年6 月2 日檢索)。
  72.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1。
  73.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5。
  74.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三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28。
  75.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六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41。
  76.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八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44。
  77.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三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8。
  78.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二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7。
  79.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四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29。
  80.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七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43。
  81.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十四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9。
  82. 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 昭和五年》。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0。
  83. 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昭和十四年十一月調〕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卒業生名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臺灣舊籍影本。
  84. 臺灣省諮議會,https://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area/past/past03/member0026.html( 2018年2 月20 日檢索)。
  85. 臺灣教育會(1995)。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86. 歐素瑛(2012)。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臺灣書房。
  87. 賴永祥,〈臺灣省通志稿 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全一冊〉,《賴永祥長老史料庫(Elder John Lai's Archives)》,2004 年4 月補記,http://www.laijohn.com/works/work6.htm(2018年2 月21 日檢索)。
  88. 應佳(1996)。華僑。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1996(3),6-7。
  89. 鍾淑敏訪問、詹素娟訪問、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紀錄、謝仕淵紀錄、謝奇峰紀錄、蔡峙紀錄(2010)。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90. 鍾淑敏、許賢瑤(2017)。中村孝志教授と台湾史研究(完全版)。天理臺灣學報,26,17-46。
  91. 韓周敬,〈陳荊和教授生平考略〉,《越南歷史研究》,2016 年3 月4 日,http://chuansong.me/n/519448052239(2018 年2 月20 日檢索)。
  92.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
  93. 辻直人(2008)。二十世紀初頭における文部省留学生の派遣実態とその変化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東京大学史紀要,26,21-38。
被引用次数
  1. 王麒銘(2021)。戰後臺北高等學校「蕉葉會」之成立及其活動。國史館館刊,70,135-137+139。
  2. (2022)。近代日本帝國大學「新史學」的發展與臺灣史研究。新史學,33(1),13-67。
  3. (2024)。海國的製作:清初地圖舊知新製與滿文中「海」、「洋」變換。成大歷史學報,66,12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