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清臺灣的財政-劉銘傳財政改革的歷史制度分析

并列篇名

Taiwan's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an Historical-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Liu Ming-chuan's Financial Reform

DOI

10.6253/ntuhistory.201806_(61).0007

作者

林文凱(Lin, Wen-kai)

关键词

劉銘傳 ; 晚清臺灣財政 ; 財政近代化 ; 家產官僚制 ; 科層官僚制 ; Liu Ming-chuan ; Taiwan's financi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 patrimonial bureaucracy ; rational bureaucracy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18 / 06 / 01)

页次

341 - 3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史學界對於劉銘傳(1836-1896)等人自強新政(1886-1891)中財政改革的分析,主流觀點認為其改革的確大量增加了臺灣的歲入,並達成一定程度的財政自主化與理性化。但這些分析缺乏制度面向的歷史考察,也未定義所謂的理性化,因此難以適當定位晚清臺灣財政改革的歷史性質。本文利用晚清臺灣各種史料,依序分析劉銘傳新政時期在田賦、鹽政、釐金與關稅等徵收體制上的改變,並統計改革前後田賦、鹽課、釐金與關稅數額的變化。經由這些定性與定量分析,筆者發現劉銘傳的財政改革雖在某些層面上改變臺灣的稅收體制,增加不少收入,但並未改變家產官僚制的傳統徵收方式。因此,晚清臺灣的財政改革,僅是傳統帝國財政體制框架內的一種內在調整,不具有近代理性化意義。

英文摘要

Regarding Liu Ming-chuan's financial reform, Taiwanese scholars often claim that this reform increased Taiwan's financial revenue and to some extent reached its financial-modernization-and-rationalization goal. But, I have discovered that previous analyses of Liu Ming-chuan's project of fiscal reform lack 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so they cannot properly judge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of the late Qing Taiwanese fiscal reform. Using archiv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 analyzed the changes on fiscal taxation systems, including land tax, salt administration, likin, and tariffs of Liu Ming-chuan's New Policy period. Secondly, throug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fiscal reforms, we have found that, though the reform mad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id amply increase tax revenue, it was still limited compared to the amount boosted by the reforms during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rule. More importantly, the Qing financial reformers did no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axation method of patrimonial bureaucracies. Therefore, fiscal reform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in Taiwan were only internal modifications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Qing Dynasty fiscal system, and cannot be viewed as a crucial step to moderniz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文良(2006)。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1),387-416。
    連結:
  2. 林文凱(2017)。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的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3,1-44。
    連結:
  3. 林文凱(2014)。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2(2),139-174。
    連結:
  4. 許芳瑜(2012)。晚清臺灣釐金與子口稅的出現與徵收方式(1861-1895)。暨南史學,15,69-110。
    連結:
  5. 曾品滄(2015)。十九世紀臺江海埔墾地開發與臺灣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臺大歷史學報,55,125-171。
    連結:
  6. 《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7. Davidson, J. W.、蔡啟恒譯(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Foucault, Michel,Burchell, G.(trans.)(2007).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Palgrave:Macmillan Press.
  9. Mitchell, C. A. Camphor in Japan and Formosa. London: Printed at the Chiswick Press for Private Circulation in London, 1900.
  10.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大藏省編,《明治大正財政史》第19 卷。東京:財政經濟學會,1937。
  1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13.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4. 平井広一(1997)。日本殖民地財政史研究。東京:?????書房。
  15. 何烈(1972)。厘金制度新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6. 吳重義(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17. 李國祁(1985)。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 沈葆楨(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林文凱(2016)。清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論檢討:「地方法律社會史」研究提出的對話。史料與法史學,臺北:
  20. 林文凱(2017)。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臺灣史研究,24(4),35-76。
  21. 林文凱(2011)。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15-252。
  22. 林呈蓉(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博揚文化。
  23.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4. 施敏輝編(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臺北:前衛出版社。
  25.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6.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7. 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8. 韋伯、康樂譯、簡惠美譯(2004)。支配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韋伯、康樂譯、簡惠美譯(2004)。中國的宗教、宗教與世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0. 唐羽(1985)。臺灣採金七百年。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錦綿助學基金會。
  31. 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荒井賢太郎,《臺灣經濟事情視察復命書》。東京:日本大藏省理財局,1899。
  33. 馬若孟、陳其南編譯、陳秋坤編譯(1978)。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童出版社。
  34. 張隆志(1998)。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臺北:
  35. 張繡文(1955)。臺灣鹽業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6. 曹永和(199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7. 許雪姬(2003)。劉銘傳研究的評介:兼論自強新政。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成功、劉銘傳,臺北:
  38. 許雪姬(1993)。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社。
  39. 許雪姬(2013)。晚清(1875-1895)臺灣史研究方法芻議。「重返臺灣的近代」工作坊,北京:
  40.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臺北:臺灣通史社,1920。
  41. 陳培桂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陳鳳虹(2006)。劉銘傳在臺鹽政改革(1886-1888)。史匯,10,150-179。
  43. 陳鳳虹(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44. 陶德、陳政三譯(2015)。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5. 曾新容(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46. 湯象龍(1992)。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1861-1910。北京:中華書局。
  47. 費行簡(1967)。近代名人小傳。臺北:文海書局。
  48. 費德廉編、蘇約翰編、羅效德譯、費德廉譯(2013)。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49. 黃卓權(2004)。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50. 黃富三(2016)。林朝棟與清季臺灣樟腦業之復興。臺灣史研究,23(2),1-64。
  51. 黃富三(1995)。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5-50。
  52. 黃富三編、林滿紅編、翁佳音編(1999)。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53. 黃嘉謨(1979)。美國與臺灣─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4. 楊碧川(1996)。後藤新平:臺灣現代化的奠基者。臺北:一橋出版社。
  55. 葉振輝(1985)。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作者自費出版。
  56. 葉振輝(1999)。臺海兩岸經貿財政關係一八六五~一八九四。臺灣文獻,50(4),164-183。
  57. 福山、毛俊傑譯(2012)。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9)。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2)。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1)。臺灣通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5)。臺灣經濟史二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5.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24。
  66. 劉翠溶(1988)。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7. 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8. 劉璈(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9. 鄭博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70. 鄧孔昭(1994)。台灣建省初期的福建協餉。台灣研究集刊,1994(4),59-66。
  71. 鄧孔昭(1987)。台灣建省後歲入考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1),69-73。
  72. 戴國煇(1970)。清末台湾の一考察:日本による台湾統治の史的理解と関連として。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東京:
  73. 戴國煇(1985)。臺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74. 戴國煇、魏廷朝譯(1989)。臺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7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
  76.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
  77. 蘇同炳(1995)。沈葆楨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8. 蘇坤輝(1983)。劉銘傳的財政改革與中外交涉:以改革稅釐及官辦樟腦專賣為例。史聯雜誌,3,87-91。
被引用次数
  1. 林文凱(2021)。晚清奉天省土地改革與日本關東州土地調查:統治理性與調查學知之比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4,41-82。
  2. (2018)。商民樂從?臺灣釐金制度與官商利益結構(1857-1886)。臺灣史研究,25(2),61-95。
  3. (2021)。傳統原住民部落與外在社會的關係探討:以中排灣普濟鹿社為例。臺灣史研究,28(3),105-167。
  4. (2022)。2018-2019 年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回顧。臺灣史研究,29(1),209-247。
  5. (2023)。破土深耕・開枝散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三十年所慶座談會。臺灣史研究,30(4),20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