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南清萬壽亭初址與區位意涵探析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Initial Site and Lo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Ceremony Palace Established in Qing Dynasty at Tainan

DOI

10.6253/ntuhistory.201806_(61).0008

作者

張伯宇(Chang, Po-yu)

关键词

臺南 ; 萬壽亭 ; 德慶溪 ; 古輿圖 ; 區位意涵 ; Tainan ; Ceremony Palace ; De-Ching River ; Ancient Maps ; Location Implications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18 / 06 / 01)

页次

393 - 4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康熙五十年(1711),臺灣巡道陳璸(1656-1718)擇臺灣府邑郊永康里之地,初建萬壽亭,作為三大節的祝釐場所,今已不存。近年相關文籍或因古志記載萬壽亭南向且其前有德慶溪流經之說,遂界定德慶溪源北濱、現國立成功大學勝利校區一帶即該亭肇建地點。本文比對查考多幅清代輿圖,檢視梳理文書記載內容,歸納得出舊萬壽亭基址點位座落小東門、開元寺和大北門間的三角形地區內,近乎介於臺灣鎮標中營營盤和開元寺兩地一線之間,距離開元寺約莫當時的1里至2里路程,而鎮標中營營盤係在今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據此,本文重新推定萬壽亭舊址應在北區仁愛里西境之東豐路一帶,南距德慶溪源頭約1公里。此一推定範圍並得以由其空間使用的變遷脈絡、歷史環境的地理關連與位置敘寫的重新解讀等面向,獲得論證支持。萬壽亭選址除了可能反映地質環境條件的考量外,作為皇權象徵,使之得以與旁鄰高級軍事區相互生產臺島最高治權核心場域的空間意義,且因地界在府城中路防務上的戰略重要性,亦能和前述軍事區發生緊密連結,其區位意涵聯繫了清代郡治中自崁頂山至城西、從馬房山到德慶溪間之權力意象和軍事功能地景,此有助於理解並形塑今日當地文化資產空間的歷史脈絡價值。

英文摘要

The Ceremony Palace (萬壽亭) for celebrating the emperor's birthday, Chinese new year's day, and the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was established officially in the capital of Taiwan Prefecture, Tainan, in 1711. The palace is no longer in existence. The initial site of the Ceremony Palace was positioned on the present day Sheng-Li campus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in the upstream northern area of De-Ching River,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that De-Ching river originates in front of the south side of the Ceremony Palace. In this study, the old Ceremony Palace is repositione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Dong-Fong Roa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Ren-Ai village, about one kilometer from De-Ching River, based on analysis of ancient maps and texts produc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result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context of spatial use change, geo-correlation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re-explanation of geographic description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new inferential site. Geological conditions may b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the siting of the Ceremony Palace. Given its closeness to elite force bases, the symbolization of imperial power provided by palace was able to support the spatial significance of northern Taiwan Prefecture as main governance center with the high level military importance of the neighboring area. Moreover, the Ceremony Palace was closely linked to the military functional space mentioned above because of its defensive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lo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Ceremony Palace, regar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governing and military landscape in northern Taiwan Prefec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nd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contextual value of the existing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爾敏(1993)。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與民間之宣講拾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255-276。
    連結:
  2. 吳遐功(2005)。明鄭時期二層行溪流域漢人之拓墾。嘉南學報(人文類),31,665-680。
    連結:
  3. 翁佳音(2007)。大橋的故事。歷史月刊,230,34-37。
    連結: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U. S. Army Map Service, Sheet 2116-Ⅲ-SE, “Taiwan (Formosa) 1:25,000 (L892).” Washington D. C.: Army Map Service, 1944.
  7. 丁宗洛(1964)。陳清端公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不著撰人(1966)。臺灣兵備手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不著撰人(1958)。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不著撰人(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不著撰人(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不著繪人,〈福建臺灣地理全圖〉。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5. 不著繪人,〈乾隆臺灣輿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6. 不著繪人,〈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7. 不著繪人,〈康熙臺灣輿圖〉。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18.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2016),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2018 年3月31 日檢索)。
  19. 六十七纂輯、范咸纂輯(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王楙、鄭明校點、王義耀校點(1991)。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1961)。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2.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編(2012)。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地輿圖。臺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23. 石萬壽(2004)。樂君甲子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4. 石萬壽(1981)。臺南市寺廟的建置─臺南市寺廟研究之一。臺南文化,新11,39-74。
  25. 石萬壽(2009)。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臺灣文獻,60(1),197-232。
  26. 石萬壽(1979)。臺南府城的城防─臺南都市化研究之一。臺灣文獻,30(4),140-166。
  27. 石萬壽(1981)。臺南市宗教誌。臺灣文獻,32(4),3-56。
  28.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9. 余文儀修(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余文儀修、王瑛曾編纂(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1. 吳洛(1966)。中國度量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呂秉城修、鍾廣吉纂修(1979)。臺南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臺南:臺南市政府。
  33. 李元度(1964)。清先正事略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6. 李丕煜修、陳文達編纂(1961)。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7. 李亦興(2006)。臺灣的龍山寺。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8. 李其霖(2003)。清代臺灣軍工戰船廠的興建。淡江史學,14,193-215。
  39. 沈葆楨(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0. 沈澄淵、魏新泉(1971)。臺南市街詳細圖。高雄:興臺文化出版社。
  41. 林天人編撰(2013)。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42. 施添福編纂、王世慶編纂、許淑娟述(1999)。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3. 洪英聖(2010)。康熙、乾隆「臺灣輿圖」的聚落發展。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3,1-26。
  44. 洪敏麟(197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5. 范勝雄(2000)。咱兮土地咱兮人。臺南:臺南市政府。
  46. 范勝雄(1997)。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一)。臺南:臺南市政府。
  47. 范勝雄(1992)。「府城」西城故事。臺灣文獻,43(4),145-187。
  48. 范勝雄(1983)。臺南市區里變革初探。臺灣文獻,34(4),21-60。
  49. 范勝雄(2003)。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三)。臺南:臺南市政府。
  50.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夏黎明(2004)。國家統治與知識生產:清代台灣地圖的繪製與區域發展。興大歷史學報,15,39-59。
  52. 翁佳音,〈臺南成大中樓仔:地名的野生思考(一三九)〉,2017 年11 月30 日,https://www.facebook.com/kaim.ang.7(2018 年3 月31 日檢索)。
  53. 馬曉林(2015)。萬歲牌概說。南開大學報,1270,版3。
  54. 高拱乾纂輯(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8)。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四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2006)。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57. 張祐綾(2016)。臺南市區時空地圖。臺南:B 面文化工作室。
  58.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08 年10 月)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2018 年3 月31 日檢索)。
  59. 梁二平(2011)。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北京:海洋出版社。
  60. 許雪姬(1987)。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1.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2. 陳正祥(1993)。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南天書局。
  63. 陳國瑛採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陳鈴琴(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65. 陳壽祺總纂、魏敬中纂修(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6. 陳漢光編、賴永祥編(1957)。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67. 陳璸纂輯、周元文纂輯(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8. 傅朝卿(2002)。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歷史建構─從軍事到高等教育之空間演進。成功的道路─第一屆成功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69. 傅朝卿(2001)。臺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70. 黃中明(2015)。日治地形圖在城市高程探討的應用─以臺南竹溪墳場為例。2015 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71.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2. 黃蘭翔(1995)。臺南十字街空間結構與其在日據初期的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31-59。
  73. 黑田菊之助,〈臺南市全圖〉。臺南:黑田書店,1915。
  74. 楊意(2007)。從怪手下搶救出來的眷村文化─重興社區竹籬笆裡又見春天。新台風,12,17-19。
  75. 董天工(1961)。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6. 詹伯望(2006)。半月沈江話府城。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77. 廖瑞銘編纂(2010)。永康市志(上卷)。臺南:永康市公所。
  78. 臺南廳編(1985)。臺灣省南部臺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
  79. 臺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2009)。穿梭府城今昔。臺南:臺南市政府。
  8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8)。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臺案彙錄戊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6. 臺灣總督府土木部,〈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臺北:臺灣總督府土木部,1911。
  87.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96)。臺灣堡圖(下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88. 劉良璧纂輯(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9. 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0. 劉益昌、許清保、吳建昇、郭俊欽(2011)。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臺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91. 蔣元樞(1970)。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2. 蔣毓英(199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3. 魯鼎梅修、王必昌輯、陳輝編纂(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4. 盧德嘉纂輯(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5. 賴建銘(1973)。臺南郡城史話。臺灣風物,23(2),32-48。
  96. 錢儀吉彙纂(1966)。碑傳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7. 駱芬美(2013)。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 之史實未必是事實。臺北:時報文化。
  98. 戴文鋒(1996)。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4),53-109。
  99. 薛志亮修、謝金鑾纂、鄭兼才纂(1958)。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0. 謝奇峰(2013)。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101. 謝國興編、林天人圖說編撰(2015)。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02. 謝國興纂(1997)。續修臺南市志(卷首)。臺南:臺南市政府。
  103. 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4. 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5. 蘇怡帆(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鄭雅文,宋立文(2020)。從忠義亭的興衰探究清朝六堆之組織內涵演變。建築學報,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