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功與業-「晉元中興」敘事模式的成立

并列篇名

Exploits and Achievements: the Narrative Mode's Establishment of Jinyuan Restoration

DOI

10.6253/ntuhistory.201812_(62).0001

作者

張達志(Zhang, Da-zhi)

关键词

晉元中興 ; 中興之主 ; 中興之功 ; 中興鑒戒 ; 敘事模式 ; Jinyuan Restoration ; Emperor of Restoration ; Exploits of Restoration ; Warning Example of Restoration ; Narrative Mode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2期(2018 / 12 / 01)

页次

1 - 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縱觀漢晉至清代中興觀念的演變,「晉元中興」的敘事模式在在昭示著當朝及後世對於王朝賡續與復興的熱切企盼,最終形成談中興必稱光武、談光武必涉晉元的對舉局面。相比「光武中興」,中古中興觀念的轉捩點發生在東晉開國,而「晉元中興」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卻是唐初虞世南(558-638)對臣下之功與人主之功的區分。「衰晉」的歷史評價,使得「晉元中興」只能在繼統(即「業」)的意義上勉強成立;而對「功」特別是光復中原的強調,則催生了另一類中興鑒戒的分途。「晉元中興」雖已固化為中興敘事的標準範式,卻由於東晉未能實現光復中原而走向中興典範的反面,特別成為南宋及明末引以為戒的「另類」中興。

英文摘要

From the Han and Jin periods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Jinyuan Restoration showed the eagerness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revival of the dynasty at that time and beyond. Consequently, as long as it involved restoration, it had to mention Guangwu, and as long as it involved Guangwu, it had to mention Jinyuan. However, a turning point of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on in Medieval China took place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Jinyuan Restoration was based on the distinction of the Ministers' exploits and the Emperor's exploits by Yu Shinan in the early Tang.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of "Weak Jin" made the Jinyuan Restoration "true" in the meaning of the system that followed. But, the emphasis on exploits, especially on the recove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led to another restoration warning example. Although it had been fixed in the standard narrative mode, the Jinyuan Restoration turned into the opposite of the restoration model's expectation because of its failure in recovering the central plains, which was taken as a warning in the South Song and late Ming Dynas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川勝義雄、徐谷梵譯、李濟滄譯(2008)。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方北辰(1991)。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5. 毛漢光(2002)。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6. 王夫之、舒士彥點校(1975)。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
  7. 王伊同(2006)。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
  8. 王安泰(2013)。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9. 王欽若編(1960)。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溥(2006)。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王鳴盛、黃曙輝點校(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2. 王樹民(1997)。中國史學史綱要。北京:中華書局。
  13. 王觀國、田瑞娟點校(1988)。學林。北京:中華書局。
  14. 司馬光編、胡三省音注(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15. 司馬光、吉書時點校(1988)。稽古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6. 甘懷真(2011)。從天下國家的觀點論中國中古的朝代。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
  17. 田餘慶(1989)。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8. 白壽彝編、黎虎編(1995)。中國通史第5 卷 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朱 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朱維錚、廖梅整理、姜鵬整理(2015)。中國史學史講義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1. 何玉紅(2017)。中興形象的構建:光武故事與宋高宗政治。中國史研究,2017(4),123-140。
  22. 吳士鑒注、劉承幹注(2008)。晉書斠注。北京:中華書局。
  23. 吳業國、張其凡(2010)。南宋中興的歷史分析。浙江學刊,2010(2),74-81。
  24. 吳應箕,《樓山堂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167-2170 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據粵雅堂叢書本排印。
  25. 宋敏求編(1959)。唐大詔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尾崎康(1967)。虞世南の帝王略論について。斯道文庫論集,5,185-224。
  27. 李心傳(1988)。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28. 李宗侗(1979)。中國史學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29. 李昉(1960)。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30. 李則芬(1987)。王導的江南綏靖政策。兩晉南北朝歷史論文集,臺北:
  31. 李德裕、傅璇琮校箋、周建國校箋(2000)。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2. 李學勤編(1999)。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李濟滄(2015)。東晉貴族政治史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4. 沈約、王仲犖點校(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35. 汪華龍(2012)。「中興」說的緣起與東漢士大夫的「中興」理想。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2(5),18-21。
  36. 辛德勇(2013)。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7. 周一良(1997)。魏晉南北朝史學與王朝禪代。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
  38. 周一良(1985)。魏晉南北朝史劄記.〈晉書〉劄記。北京:中華書局。
  39. 周國林(1993)。魏晉南北朝禪讓模式的文化背景。文史哲,1993(3),99。
  40. 岳純之(2003)。唐代官方史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41. 房玄齡、吳則虞點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42. 邱添生(1991)。唐初纂修前代正史析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43. 金毓黻(2000)。中國史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4. 芮瑪麗、房德鄰譯、鄭師渠譯、鄭大華譯、劉北成譯、郭小淩譯、崔丹譯(2002)。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姚懷箴(1955)。晉書纂注。上海:集成印製廠。
  46. 范子燁(2014)。魏晉風度的傳神寫照─《世說新語》研究。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47. 唐長孺(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48. 孫正軍(2015)。禪讓行事官小考。史學集刊,2015(2),26-36。
  49. 孫英剛(2014)。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宮川尚志(1964)。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京都:平?寺書店。
  51. 宮崎市定、韓昇譯、劉建英譯(2008)。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
  52. 徐冲(2012)。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徐冲(2010)。「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歷史書寫。歷史研究,2010(3),104-117+191。
  54. 馬總、周征松點校(1992)。通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5. 馬寶記編(2012)。魏晉文化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6. 張英纂、王士禎纂(1985)。淵鑒類函。北京:中國書店。
  57. 張夢平(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鄭州,鄭州大學。
  58. 脫脫、羅繼祖點校(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59. 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2001)。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60. 陳明光(1997)。六朝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61. 陳明光(2003)。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
  62. 陳明光、王萬盈(2015)。中國財政通史.第三卷 魏晉南北朝財政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63. 陳虎(2001)。《帝王略論》與唐代史學。歷史文獻研究,20
  64. 陳寅恪(2001)。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
  65.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
  66. 傅璇琮編、徐海榮編、徐吉軍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67. 湯球輯、黃奭輯、喬治忠校注(1989)。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68. 湯球輯、黃奭輯、喬治忠校注(1989)。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69. 湯球輯、楊朝明校補(1991)。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70. 湯球輯、楊朝明校補(1991)。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71. 湯球輯、楊朝明校補(1991)。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72. 越智重明(1985)。魏晋南朝の人と社会。東京:研文出版。
  73. 越智重明(1982)。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
  74. 黃生、黃承吉合按、包殿淑點校(1984)。字詁義府合按。北京:中華書局。
  75. 楊筠如(1991)。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上海書店。
  76. 楊德炳(1986)。論東晉王導的基本政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8,41-47。
  77. 楊聯陞、彭剛譯、程剛譯(2007)。中國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8. 葉適(1977)。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
  79. 董誥編(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80. 董誥編(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81. 賈小軍(2014)。本位、正統與守國:魏晉南北朝政治格局新論。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82. 鄒錦良(2012)。南宋「中興」問題再分析。江西社會科學,11,126-130。
  83. 寧欣編(2011)。新材料、新方法、新視野:中國古代國家和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84. 趙翼}王樹民校證(1984)。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國書店。
  85. 劉太祥(2006)。中國古代王朝「中興」局面的形成原因。南都學壇,2006(4),23-28。
  86. 劉光蕡、武占江點校整理(2015)。劉光蕡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87. 劉昫、劉節點校、朱東潤點校(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88. 劉義慶、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整理、余淑宜整理、周士琦整理(1993)。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9. 樓勁(2017)。魏晉以來的「禪讓革命」及其思想背景。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15+172。
  90. 歐陽修、宋祁、董家遵點校(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1. 歐陽詢、汪紹楹校(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2. 鄭思肖、陳福康校點(1991)。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3. 魯力(2013)。魏晉南朝宗王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94. 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95. 蕭子顯、王仲犖點校、宋雲彬點校(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96. 蕭統編、李善注(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97. 謝保成(2007)。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98. 韓昇(2001)。貞觀永徽之際的政局。中華文史論叢,65,28-63。
  99. 瞿林東(1989)。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00. 聶溦萌(2016)。晉唐間的晉史編纂─由唐修《晉書》的回溯。中華文史論叢,2016(2),47-70+395。
  101. 魏斌(2001)。王敦三考─讀〈晉書〉劄記之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8,36-43。
  102. 嚴可均校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03. 饒宗頤(1996)。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04. 權家玉(2015)。文武分區:地域性經濟特徵對東晉南朝政局之影響。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05. 酈道元、陳橋驛校證(2007)。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