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七七事變之前的冀察政務委員會

并列篇名

The Hebei-Chahar Political Council of Nationalist China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5-1937

DOI

10.6253/ntuhistory.201906_(63).0003

作者

李君山(Li, Chun-shan)

关键词

冀察政務委員會 ; 宋哲元 ; 中日戰爭 ; 華北危機 ; 七七事變 ; Hebei-Chahar Political Council ; Song Zheyuan (宋哲元) ; Sino-Japanese war ; crisis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1930's ;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3期(2019 / 06 / 01)

页次

137 - 1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旨在探討抗戰前夕北平「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以至結束,在華北區域史或地方政權制度史上,所具有的意義與角色;並嘗試透過「華北本位」的概念,理解該會存在的背景、工作項目,及其所形成的中央-地方關係。本文除了前言、結語,另分4節,第一節討論冀察會在當年南北歧見、「華北放棄論」氛圍下的誕生背景。第二節分析該會制度層面,諸如組織章程、委員成分,及其對政權、財稅權之支配。第三節探討該會各工作項目,包括察東交涉、冀東收回、經濟提攜與華北通航等。第四節闡述該會與第29軍內部分化的壓力,及此一分化對於七七事變爆發、冀察會落幕的影響。結論部分,本文強調如由「華北本位」概念出發,訴求者多以華北遭棄,質疑中央冷漠無能,營造之為「逃難」、「過客」的形象,而歸結為歡迎新政權,或預言未來「鳩佔鵲巢」之不可免。而細究冀察會實際工作項目,如華北通航,是中央意見不一,推諉地方;又恐地方內外勾串,形成難制之局;如經濟提攜,是日方利權難以取諸中央,自然壓迫地方;地方買空賣空,也無法上報中央,以致暗盤層出不窮;如中日國交調整,地方當局夾處兩「大」之間,地位兩難;卻又恐中央越俎代庖,加重地方關係之緊張。冀察會的歷史角色或屬性,當可由此中另求之。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Hebei-Chahar Political Council"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n the eve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start with the so-called "North China Abandonment Theory" un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localism, to discuss the birth of the Council. The second part will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of this Council itself, such a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domination of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power, etc.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various work items of the Council, including negotiations over the east Chahar province; the recovery of the east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uppet regime; economic support from Japanese in northern China; and opening to air traffic in northern China. The fourth part explains the pressure from the internal divisions of the Council and the 29th Army, and the impact of this pressure on the outbreak of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in 1937. In the past, the "Hebei-Chahar Political Council" was always placed as a separatist product of the Japanese, or buffer regime in north China for Nanjing government, or the infighting between the "new warlords" inside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se phenomena from an angle of regional history of north China,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this Counci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235 冊,「民國二四年」37,002-080200-00235。
  2.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68 冊,「呈表彙集」41,002-080200-00468。
  3.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70 冊,「呈表彙集」43,002-080200-00470。
  4.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66 冊,「呈表彙集」39,002-080200-00466。
  5.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中日戰爭.華北局勢」第 1 冊,「察省中日糾紛案」,002-080103-00016-006。
  6.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第 25 冊,「華北局勢與對日交涉」上,002-020200-00025。
  7.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侵擾熱河」第 2 冊,002-090200-00008。
  8. 《國聞週報》(上海)。
  9.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籌筆.統一時期」第 153 冊,002-010200-00153。
  10.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中日戰爭.華北局勢」第 7 冊,「察事內政更動經過」,002-080103-00022-001。
  11. 「特交文電.共匪禍國.煽動西安事變」第 2 冊,002-090300-00005。
  12.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57 冊,「呈表彙集」30,002-080200-00457。
  13.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262 冊,「民國二四年」64,002-080200-00262。
  14.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卵翼傀儡」第 1 冊,002-090200-00019。
  15.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迭肇事端」第 4 冊,002-090200-00017。
  16.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迭肇事端」第 1 冊,002-090200-00014。
  17.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65 冊,「呈表彙集」38,002-080200-00465。
  18.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迭肇事端」第 3 冊,002-090200-00016。
  19. 《大公報》(天津)。
  20.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卵翼傀儡」第 2 冊,002-090200-00020。
  21.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67 冊,「呈表彙集」40,002-080200-00467。
  22.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78 冊,「呈表彙集」51,002-080200-00478。
  23.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72 冊,「呈表彙集」45,002-080200-00472。
  24.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第 26 冊,「華北局勢與對日交涉」下,002-020200-00026。
  25.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69 冊,「呈表彙集」42,002-080200-00469。
  26.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中日戰爭.國交調整」第 3 冊,「條陳對日外交意見」,002-080103-00003-004。
  27. 《益世報》(天津)。
  28.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迭肇事端」第 5 冊,002-090200-00018。
  29.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侵擾熱河」第 7 冊,002-090200-00013。
  30.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中日戰爭.華北局勢」第 3 冊,「冀省特種政務」,002-080103-00018-002。
  31. 「特交文電.日寇侵略.卵翼傀儡」第 3 冊,002-090200-00021。
  32.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中日戰爭.華北局勢」第 4 冊,「華北自治案醞釀始末」,002-080103-00019。
  33. 「特交文電.領導對日抗戰.蘆溝禦侮」第 1 冊,002-090105-00001。
  34.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第 482 冊,「呈表彙集」55,002-080200-00482。
  35.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中日戰爭.華北局勢」第 8 冊,「冀察政委會.政務」,002-080103-00023-001。
  36. 《國民政府檔案》,「中日中英合辦民航」。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 001-123000-003-015。
  3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1).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8. 中央檔案館(編)(2000).華北事變.北京:中華書局.
  3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編)(1979).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4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61).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華書局.
  4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編)(1980).江蘇文史資料選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86).革命文獻.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8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4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4).《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滙編》第 5 輯「南京國民政府」第 1 編「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與十年內戰」.南京:古籍出版社.
  4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4).《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滙編》第 5 輯「南京國民政府」第 1 編「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與十年內戰」.南京:古籍出版社.
  46.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編(1963)。太平洋戰爭への道。東京:朝日新聞社。
  47. 王宇高(編),王宇正(編)(2011).困勉記.臺北:國史館.
  48. 包巍(2017)。吉林,吉林大學歷史學系。
  49. 外務省編(1965)。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東京:外務省。
  50. 江西省蓮花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93).末代帝師朱益藩.北京:海洋出版社.
  51. 余慧君(2016)。與世相接─嚴智怡與天津博物院的誕生。新史學,27(3),63-121。
  52. 李占才(1994).中國鐵路史(1876-1949).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53. 李青來,〈王世杰談胡適與政治〉,《中央日報》(臺北),1962 年 3 月 1 日,第 3、4版。
  54. 李雲漢(1973).宋哲元與七七抗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55. 沈亦雲(1968).亦雲回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56. 沈雲龍(編)(1976).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7. 周開慶(1985).抗戰以前之中日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8. 邵銘煌(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59. 金曼輝,《我們的華北》。上海:上海雜誌無限公司,1937。
  60. 姚崧齡(編)(1982).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61. 凌叔華,〈悼克恩慈女士〉,《大公報》(天津),1936 年 1 月 13 日,文藝版第 3 張。
  62. 孫準植(1997).戰前日本在華北的走私活動(1933-1937).臺北:國史館.
  63. 島田俊彥編(1982)。現代史資料。東京:みすず書房。
  64. 徐友春(編)(2007).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65. 馬振犢,戚如高(2012).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中德關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66. 梁敬錞(1984).日本侵略華北史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67. 郭廷以(編)(1984).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8. 陳世松(編)(1987).宋哲元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9. 陳志讓(1983).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三聯書店.
  70. 陳惠芬(2016).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 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1. 陳學勇(2010).高門巨族的蘭花:凌叔華的一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2. 葉健青(編)(1991).航空史料.臺北:國史館.
  73. 監察院編,《國民政府監察院公報》(南京版)第 19 期。臺北:監察院,1980。
  74. 臧運祜(2000).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5. 劉國銘(編)(2005).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
  76. 鄭會欣(1998).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77. 羅澍偉(2004).天津的名門世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78. 樋口秀實(2002)。日本海軍から見た日中關係史研究。東京:芙蓉書房。
被引用次数
  1. 蘇聖雄(2020)。空間換取時間?-蔣中正於華北的對日軍事布局(1935-1937)。臺大歷史學報,66,9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