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成都玉局觀藥市的宗教性

并列篇名

Religiosity of the Temple Fair near the Yuju Temple in Chengdu in the Song Dynasty

DOI

10.6253/ntuhistory.201912_(64).0003

作者

許凱翔(Hsu, Kai-hsiang)

关键词

藥市 ; 玉局觀 ; 廟市 ; 蜀 ; 九月九日 ; Medicine Fair ; Yuju Temple ; Temple Fair ; Shu ; September 9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4期(2019 / 12 / 01)

页次

85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宋之間的蜀地,出現以特定商品為名、定期集散的集市,其中以蠶市與藥市的記載較為豐富。有些學者注意到部分這類集市在寺觀祠廟等宗教場所附近集散,便以宋代文獻中的廟市一詞,比附歐洲宗教節日時的集市(fair),但對這類廟市中宗教與商業如何結合少有討論,多數研究更認為這些集市是純商業性的活動。本文以這類廟市中與宗教關係最密切的成都玉局觀藥市為例,論證此藥市是一具有宗教性的廟市。首先,分析玉局觀的聖地形象,及道教在北宋蜀地與九月九日風俗的結合。其次,討論玉局觀藥市中藥材與藥物的內容,並考察這些商品與道教的關係。復次,探求玉局觀藥市如何被視為異人出現,或仙人施藥予人,以及民眾尋求遇仙、得藥而求不死的空間。透過上述討論,可說明時人追求長生、成仙等願望如何促進此藥市的發展,並擴充成都九月九日的活動內容。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medicine fair" (yaoshi 藥市) held annually on September 9 near the Yuju Temple 玉局觀 in Chengdu to demonstrate the religiosity of this temple fair (miaoshi 廟市) in the Song dynasty. In it, I argue that this temple fair contributed to rewriting the legendary origin of the temple and redefining the customs of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陽節. I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medicine on the market and Daoist medicine. I show that many common people attended this temple fair to pursue their own longevity and immortal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temple fair, we can understand the various needs of people who came to this temple fair, and how these Daoist elements enriched the activities i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n Chengdu in So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許凱翔(2013)。八十年來唐宋史議題中關於特定商品集市之研究。興大歷史學報,27,107-136。
    連結:
  2.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65).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65).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65).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2013).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四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Dien, Albert E.(2007).Six Dynasties Civiliz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6. Schipper, Kristofer(ed.),Verellen, Franciscus(ed.)(2004).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Twitchett, Denis(1966).The T’ang Market System.Asia Major (New Series),12(part 2),238-241.
  18. 三田村圭子(2012)。唐五代における宗教活動と節度使──《廣成集》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宗教,120,1-21。
  19. 三浦國雄(2017)。日本若杉家本《校正北斗本命延生經》的意義。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國雄道教論集,成都:
  20.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2001).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久保田和男,郭萬平(譯),董科(校譯)(2010).宋代開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于賡哲(2011).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 干寶,陶潛,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26. 中村喬(1993)。中國歲時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
  27. 中村裕一(2009)。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東京:汲古書院。
  28. 文同,胡問濤(校注),羅琴(校注)(1999).文同全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29. 王文才(1986).成都城坊考.成都:巴蜀書社.
  30. 王家葵,張瑞賢(2001).《神農本草經》研究.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31. 王純五(1996).天師道二十四治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32. 王國平(編)(2004).西湖文獻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
  33. 王章偉(2005).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34. 王斌(2014).蜀中廣記徵引方志考.成都:巴蜀書社.
  35. 加藤繁,吳傑(譯)(1987).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華世出版社.
  36. 司馬光(編),胡三省(音注)(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37.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38. 伊原弘(2004)。徽宗とその時代。東京:勉誠出版社。
  39. 任繼愈(編),鐘肇鵬(編)(1991).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0. 吉岡義豐(1989)。吉岡義豐著作集。東京:五月書房。
  41. 朱易安(編),傅旋琮(編)(2003).全宋筆記第一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2. 朱易安(編),傅旋琮(編)(2008).全宋筆記第三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3. 朱易安(編),傅旋琮(編)(2006).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4. 朱易安(編),傅璇琮(編)(2004).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5. 朱易安(編),傅璇琮(編)(2006).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6. 朱易安(編),傅璇琮(編)(2006).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7. 朱易安(編),傅璇琮(編)(2012).全宋筆記第五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8. 朱易安(編),傅璇琮(編)(2008).全宋筆記第四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49. 朱易安(編),傅璇琮(編)(2006).全宋筆記第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
  50. 朱越利(2014)。何謂廟會──《辭海》「廟會」條釋文辨證。道教考信集,濟南:
  51. 池田溫,李德範(譯)(1999)。中國古代重數節日的形成。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
  52. 佐竹靖彥(1990)。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
  53. 吳羽(2014)。杜光庭寓蜀時期的玉局化北帝院與星斗信仰。道教與星斗信仰,濟南:
  54. 吳慶洲(2006)。宮闕、城闕及五鳳樓的產生和發展演變(下)。古建園林技術,2006(4),50-53。
  55. 吳慶洲(2006)。宮闕、城闕及五鳳樓的產生和發展演變(上)。古建園林技術,2006(1),43-50。
  56. 李之亮(2001).宋川陝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
  57. 李約瑟, Joseph,周曾雄(譯)(1990).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58. 李燾,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59. 李豐楙(2010)。《十洲記》研究──十洲傳說的形成與演變。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
  60. 杜正勝(1991)。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65。
  61. 杜光庭,董恩林(點校)(2011).廣成集.北京:中華書局.
  62. 杜光庭,羅爭鳴(輯校)(2013).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北京:中華書局.
  63. 杜光庭,羅爭鳴(輯校)(2013).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北京:中華書局.
  64. 京鏜(1989).松坡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5. 周作明(點校)(2016).無上秘要.北京:中華書局.
  66. 岡崎由美(2008)。四川藥市與唐宋文學。中國文學研究,2008(1),72-86。
  67. 林天蔚(1986).宋代香藥貿易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68. 侯旭東(200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
  69. 姚崇新(2011)。中外醫藥文化交流視域下的西州藥材市場──以《交河郡市估案》為中心。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北京:
  70. 柳宗元,尹占元(校注),韓文奇(校注)(2013).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71. 相田洋(1997)。異人と市──境界の中国古代史。東京:研文出版。
  72. 范家偉(2010)。藥物與藥市──從韓愈〈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誌銘〉談起。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
  73. 唐代劍(2003).宋代道教宮觀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74. 唐慎微,尚志鈞(校點)(1993).證類本草──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
  75. 孫思邈,李景榮(校釋)(1998).千金翼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76. 孫華(2002)。唐末五代的成都城。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
  77. 徐松(輯),劉琳(校點),刁忠民(校點),舒大剛(校點),尹波(校點)(2014).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8. 班固,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79. 袁說友(編),趙曉蘭(整理)(2011).成都文類.北京:中華書局.
  80. 高承,金圓(點校),許沛藻(點校)(1989).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
  81. 康豹, Paul R.,吳光正(譯),劉璋(譯),劉耳(校)(2010).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
  82. 張宇初(編纂)(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3. 張宇初(編纂)(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4. 張宇初(編纂)(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5. 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2003).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
  86. 張唐英,王文才(校箋),王炎(校箋)(1999).蜀檮杌校箋.成都:巴蜀書社.
  87. 張蓉(2010).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態變遷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88. 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89. 莊宏誼(2010)。道教養生文化。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
  90. 郭正忠(1993).三至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1. 陳元朋(2011)。《本草經集注》所載「陶注」中的知識類型、藥產分布與北方藥物的輸入。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1(3),184-212。
  92. 陳明(2013).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3. 陳垣(1956).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
  94. 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攷.北京:中華書局.
  95. 陸游,錢仲聯(校注)(1985).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6. 陶弘景(編),尚志鈞(輯校),尚元勝(輯校)(1994).本草經集注(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97. 陶宗儀(纂),張宗祥(校)(1979).說郛.臺北:新興書局.
  98. 傅飛嵐, Franciscus,呂鵬志(譯)(2002)。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和科儀結構。法國漢學(第 7 輯):宗教史專號,北京:
  99. 傅璇琮(編),徐海榮(編),徐吉軍(編)(2004).五代史書彙編(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
  100. 斯波義信,莊景輝(譯)(1997).宋代商業史研究.新北:稻禾出版社.
  101. 黃敏枝(1987)。唐代成都的經濟景況。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55-109。
  102. 楊慎(編),劉琳(點校),王曉波(點校)(2003).全蜀藝文志.北京:線裝書局.
  103. 楊慶堃, C. K.,范麗珠(譯)(2016).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04. 萬志英, Richard,廖涵繽(譯)(2018).左道──中國宗教中的神與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5. 葛洪,王明(校釋)(1981).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106. 葛洪,胡守為(校釋)(2010).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07. 賈大泉(1985).宋代四川經濟述論.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08. 遊佐昇(2015)。唐代社会と道教。東京:東方書店。
  109. 廖咸惠(2009)。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4),1-58。
  110. 福井康順(監修),朱越利(譯)(1990).道教(第 1 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1. 蒲慕州(2010)。中國古代的信仰與日常生活。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
  112. 趙抃(2003).趙清獻公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13. 劉淑芬(2008).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4. 劉紹雲(2009).宗教律法與社會秩序──以道教戒律為例的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15. 劉琳(1978)。成都城池變遷史考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2),78-84。
  116. 樓鑰,顧大朋(點校)(2010).樓鑰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17. 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118. 潛說友(纂修)(2006).咸淳臨安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19. 蔡彥仁(2012)。從宗教的「不可化約性」論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
  120. 鄭金生(整理)(2007).南宋珍稀本草三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21. 黎志添(2012)。宗教學對儀式研究方法的啟迪。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
  122. 橫手裕(2016)。宋元道教的內丹養生法。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
  123. 蕭默(1984)。五鳳樓名實考──兼談宮闕形制的歷史演變。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1),76-86。
  124. 薛愛華, Edward H.,吳玉貴(譯)(2016).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5. 魏華仙(2013)。宋代官府力量與成都節日市場。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59-168。
  126. 藝文印書館(編)(1970).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27. 蘇敬,尚志鈞(輯校)(1981).唐.新修本草(輯復本).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28. 蘇軾,孔凡禮(點校)(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29. 蘇軾,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校點),朱懷春(校點)(2001).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0. 塩卓悟(2014)。唐宋代の夜市。東洋史研究京都,73(2),32-62。
被引用次数
  1. (2023)。十至十一世紀的前後蜀亡國徵應敘事。新亞學報,40(2),1-38。
  2. (2024)。唐宋時期成都城「市」的空間演進。臺大歷史學報,7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