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松花江下游的賑濟與奏銷-以乾隆十九年災害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Flood Seas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unggari Ula and its Government's Expenditure Registers Policy in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Disaster in 1754

DOI

10.6253/ntuhistory.202006_(65).0003

作者

莊聲(Zhuang, Sheng)

关键词

松花江 ; 琿春 ; 三姓 ; 呼蘭 ; 水災 ; Sunggari Ula ; Huncun ; Ilan Hala ; Hūlan ; flood

期刊名称

臺大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5期(2020 / 06 / 01)

页次

75 - 1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東北各地衙署主要設立在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琿春河、呼爾哈河等流域一帶,這些地區不僅水陸交通便利,而且土地平坦肥沃,有利於農耕開發。汛期的特點是帶來豐富的水資源,但也容易引發洪澇災害,特別是松花江由數十條支流匯集而成,每逢汛期,各支流水量大增,集中匯流到主幹河流上。隨著江河水流量的增大,為駐紮在江河兩岸各衙署帶來水災威脅,特別是對農作物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這一地區耕種的農作物主要分夏收和秋收作物,選擇耕種的土地有窪地及高阜之地,一旦發生水災,受損情況截然不同。儘管面臨水災的威脅,中央政府制定的賑濟和奏銷政策,隨時可以因應突發事件。

英文摘要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offic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mainly set up in the river basins of the Sahaliyan Ula, Sunggari Ula, Non i Ula, Huncun Bira and Hūrha Bira. These areas not only had convenient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but also had flat, fertile land, which was conducive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feature of the flood season was that although it brought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it tended to cause flood disasters. In particular, the Sunggari Ula was formed by the confluence of dozens of tributaries. In every flood season, the water volume of each tributary increased and converged on the main river. Such increases of river discharge posed flood threats to the government offices station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and devastating blows to the crops. The crops cultivated in this area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summer early harvest and autumn harvest crops, and the land selected for cultivation had depressions and high mountains, so every time the floods came, the damage situations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However, the relief and expenditure registers policies formul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ere effective for coping with emergencies at any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莊聲(2018)。吉林烏拉地區異常氣候與災後重建─以乾隆十六年寧古塔將軍滿文文書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0,39-78。
    連結:
  2. 《黑龍江所屬各城圖》。柏林:柏林國家圖書館藏,1864。
  3. (1996).清代副都統衙門滿漢文檔案選編.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4. (2006).大清五朝會典.北京:線裝書局.
  5. 《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檔案》。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內閣滿文題本》。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 《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哈爾濱:黑龍江省檔案館藏。
  9. 《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0. 《本草綱目》(萬曆三十一年)。京都:京都大學吉田南圖書館藏。
  11. 《滿文朱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光緒)吉林通志》。東京:早稻田大學図書館古典籍データベース藏。
  1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雍正)盛京通志》。東京:早稻田大學図書館古典籍データベース藏。
  16. 《嘉慶重修一統志》(道光二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17.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1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三姓副都統衙門檔》。瀋陽:遼寧省檔案館藏。
  2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檔案館(編)(2006).琿春副都統衙門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王業鍵(1978)。清代的糧價陳報制度。故宮季刊,13(1),53-66。
  22. 布瑞, Francesca,李學勇(譯)(1994).中國農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田家康(2016)。異常気象で読み解く現代史。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24. 安部健夫(1958)。耗羨提解の研究:《雍正史》の一章としてみた。東洋史研究,16(4),454-608。
  25. 吳四伍(2018).清代倉儲的制度困境與救災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6. 李明珠, Lillian M.,吳四伍(譯),夏明方(譯)(2007)。華北的糧價與飢荒。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北京:
  27. 汪前進(編),劉若芳(編)(2007).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北京:外文出版社.
  28. 馬立博, Robert B.,關永強(譯),高麗潔(譯)(2018).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9. 高王凌(2005).活著的傳統: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莊聲(2018)。清代琿春地區洪澇災害與賑災政策─以乾隆十五年災害為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3(3),16-25。
  31. 陳春聲(2010).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 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2. 陳鋒(2000)。清代前期奏銷制度與政策演變。歷史研究,2000(2),63-74。
  33. 彭澤益(1990)。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2),48-59。
  34. 森正夫(2006)。十八-二十世紀の江西農村における社倉.義倉についての一検討。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税糧制度.土地所有,東京:
  35. 劉鴻喜(2004).自然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36. 慶桂(修)(1978).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7. 蕭公權,張皓(譯),張升(譯)(2019).中國鄉村:論 19 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8. 魏丕信, Pierre-Etienne,徐建青(譯)(2014).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9. 龔高法(編),張丕遠(編)(1983).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