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

并列篇名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ou Zungsan's Paradigmic Interpretation of Taoist Metaphysics: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Ontology and Aesthetics

DOI

10.6281/NTUCL.2006.25.09

作者

賴錫三(Hsi-San Lai)

关键词

牟宗三 ; 道家 ; 老子 ; 海德格 ; 存有論 ; 美學 ; Mou Zungsan ; Taoism ; Laozi ; Hcidcggcr ; ontology ; acsthctics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06 / 12 / 01)

页次

283 - 3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以後的近現代東方學術活動,幾乎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東、西學術語言的遭遇。然而,隨之而來的洋格義現象,卻也造成學術視域的誤解、澄清和重建之語言反省歷程。而在對道家形上學的詮釋過程中,正是其中明顯之一例。將牟宗三放在這個詮釋的歷程中來看,他顯然具有一個重要的視域革命之典範意義,亦即他企圖讓道家形上學的詮釋,跳離西方思辯形上學的視域,回歸東方實踐形上學的本位。並且由此,進一步分判同屬東方實踐大傳統之下,儒釋道之間的存有論細微差異。本文試圖對牟宗三的道家形上學詮釋,加以批判式的反省與重建,一方面贊成他所提出的實踐形上學之重要性,另一方面則企圖超越境界形上學的論斷,並轉向海德格式的存有論之方向,最後,嘗試走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

英文摘要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fter, more and more Asian scholars are forced to confront the cross-linguistic encounter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cademia. As a result of this encounter, using Western concepts to interpret Eastern thought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academia on both sides. Intriguingly, while the practice itself has yielded instances of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response there has also been found critical efforts to clarify and to reconstruct the academic languages involved in those instances.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hermeneutics of Taoism is a case in point. Within this modern hermeneutic tradition, the works of Mou Zungsan undoubtedly signify a paradigm shift: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practice to interpret Taoism through the prism of Western speculative metaphysics, Mou breaks new ground by bringing back the prism of Eastern practical metaphysics. On the basis of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Mou also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ermeneutics of Eastern practical philosophies by producing a systematic elucidation of the ontological differences amo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of Mou's interpretation of Taoist metaphysics. While sharing Mou's basic assump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metaphysics, I propose to go beyond this assumption by turning to a Heideggerian alternative of ontology, so as to envisage a possible way to integrate ontology and aesthet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賴錫三(2006)。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一認識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神的一體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連結:
  2. Martin Heidegger(1962)。New York:Harper。
  3. Wing-cheuk Chan(1986)。海德格興中國哲學。臺北:雙葉出版社。
  4. 方東美(1987)。生生之德。臺北:黎明出版社。
  5. 王弼(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6. 史作裡(1993)。形上美學要義。臺北:書鄉文化。
  7. 牟宗三(1989)。佛性與般若。臺北:學生書局。
  8. 牟宗三(1987)。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
  9. 牟宗三(1984)。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學生書局。
  10. 牟宗三(199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
  11. 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
  12. 牟宗三(1987)。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13. 牟宗三(1987)。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出版社。
  14. 西田幾多郎(1989)。善之研究。北京:北京商務書局。
  15. 伯格(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
  16. 周大興(1999)。儒家大路道家棧―《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評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
  17.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出版社。
  18. 胡適(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
  19.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海德格、孫周興(1996)。海德格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22. 海德格、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出版。
  23.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
  24. 袁保新(2006)。「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25. 袁保新、劉述先(1995)。當代儒學論文集:挑戰與回應。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6. 高達美(1993)。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出版。
  27.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8. 陳鼓應(1991)。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彎商務書局。
  29. 陳鼓應(1997)。老莊新論。臺北:中華書局。
  30. 陳榮灼(2002)。東海學報。東海學報。
  31. 陳榮灼(2004)。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34(12)
  32. 陳榮灼(1992)。現代與後現代之間。臺北:時報出版。
  33.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出版。
  34. 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出版。
  35. 勞思光(1988)。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6. 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
  37. 楊儒賓(1999)。道與玄牝。台灣哲學研究,2
  38.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出版。
  39. 劉述先。當代儒學發展新契機。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主題演講文
  40. 劉述先(1987)。中西哲學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出版。
  41. 劉笑敢(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
  42.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2)
  43. 賴錫三。「當代」《老子》「形上思想」的反省批判」和詮釋重建(一)。國科會網頁上的研究成果
  44. 賴錫三(2007)。《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走向當代新道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45. 嚴靈篆(1966)。老子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何儒育(2012)。從「冥契」途徑論王弼《老子注》之知識論向度。清華學報,42(2),191-232。
  2. 黃猷欽(2010)。臺灣與中國郵票裡的中國文字設計與書寫。清華學報,40(3),543-581。
  3. 賴錫三(2007)。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之存有論詮釋—認識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神的一體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183-222。
  4. 賴錫三(2008)。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38(1),35-83。
  5. 賴錫三(2013)。《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中正漢學研究,22,91-136。
  6. 賴錫三(2014)。《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
  7. 李德材(2015)。《莊子.齊物論》哲學義蘊新詮─「結構存有論」取向之探究。東海中文學報,30,165-206。
  8. 李德材(2016)。《莊子》「仁義禮智」之倫理實踐義蘊-「結構現象學」取向之探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2,1-29。
  9. 馬耘(2011)。牟宗三先生老子詮釋析論。人文與社會,2(8),79-96。
  10. 吳冠宏(2009)。人物品鑒學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鑒人格氣象之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