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

并列篇名

A Compartive Study on the Anomaly (Zaiyi) Theories of Liu Xiang and Liu Xin

DOI

10.6281/NTUCL.2007.27.04

作者

黃啟書(Chi-Shu Huang)

关键词

洪範五行傳 ; 災異 ; 劉向 ; 劉歆 ; 五行 ; Hongfan wuxing zhuan ; zaiyi anomalies ; Liu Xiang ; Liu Xin ; wuxing five elements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7 / 12 / 01)

页次

123 - 1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劉向經主《穀梁》;劉歆學尊《左傳》。然以《漢書•五行志》考察,則二人皆以《洪範五行傳》解釋《春秋》災異,並各自著有《洪範五行傳論》,應屬以洪範五行傳學說宗之災異學者。本文主要在於比較向、歆父子《洪範五行傳論》在著作背景、內容體系、學術與政治態度等面向之異同。主要意見如下: 劉向著作乃對於董仲舒災異說之改造,除了參考先秦諸多典籍擴大採擇史事範圍之外,並以洪範五行傳學說取代了春秋公羊災異學說。劉歆則主要以引述《左傳》史事反駁前人對於災異推度的錯誤。 二人在《洪範五行傳論》內容體系之差異上,向、歆父子對於災異理論架構如五行五事的對應項目、災異項目與五行五事的對應關係,認定多有差距。此外,二人對於災異占候事件詮釋亦有不同。 劉向災異說與其他著作相似傾向匯整、承繼前人的傳統說法。而劉歆則勇於挑戰權威,因此說法多與傳統說法有別“反映在災異說上,劉歆旣不同於董仲舒、劉向強調上天示警的天人關係,亦不同京氏易學者擅長預言式的占候之術,反與天文曆法密切相關的明堂月令學說較爲雷同。雖然,劉向、劉歆父子的《洪範五行傳》理論體系存在著許多歧異,但並不影響洪範五行傳學說的發展。

英文摘要

As scholars of jingxue (classical studies) Liu Xiang and his son Liu Xin displayed clear difference in their areas of specialty. However a close look based on the Hanshu (Book of Han) shows that they both explained the anomalies (zaiyi) in Cunqiu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by drawing upon the Hongfan wuxing zhuan. In fact, each of them wrote a treatise called Hongfan wuxing zhuan lu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wo Lius' versions of Hongfan wuxing zhuan Jun and compares their theories of anomalies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backgrounds in which the two treatises were produced. It also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treatises in terms of their systematic contents and the scholarly, political attitudes they bore ou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啓書(2007)。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26
    連結:
  2. 王先謙(1975)。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 王嗚盛(1979)。王嗚盛讀書筆記十七種:十七史商榷。臺北:鼎文書局。
  4. 司馬光編、胡三省注(1974)。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
  5. 司馬遷(1974)。史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6. 末永高康(1992)。中國思想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會。
  7. 田中麻紗巳(1986)。兩漢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
  8.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1983)。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9. 石光瑛(2001)。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0. 伊藤計(1979)。集刊東洋學。仙台: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
  11. 池田秀三(1978)。東方學報。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2. 李道平著、潘雨廷點校(1994)。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
  13. 沈約(1975)。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4. 汪高鑫(2003)。劉向災異論旨趣探微,兼論劉向、劉欽災異論旨趣的不同及其成因。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7(2)
  15. 屈萬里(1984)。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6. 板野長八(1972)。東方學會二十五周年論集。東京:東方學會。
  17. 姚振宗(1959)。二十五史補編:漢書藝文志拾補。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8. 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9. 徐復觀(1994)。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簡務印書館。
  20. 浦起龍(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21. 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2. 莊存與(1986)。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春秋正辭。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陳立(1982)。公羊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渡會顯(1983)。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東京:大正大學大學院。
  25. 湯志鈞(1994)。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程元敏(2006)。兩漢《洪範五行傳》作者索隱。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27. 程廷祚(1969)。青溪文集。臺北:大通書局。
  28. 黃啓書、夏長樸指導(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
  29. 黃啓書、葉國良、夏長樸、李偉泰指導(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
  30. 楊伯峻(1986)。春秋左傳注。臺北:復文出版社。
  31. 趙翼(1990)。廿二史劄記。北京:中國書店。
  32. 歐陽修(1980)。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3. 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4. 韓碧琴(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大國文所。
  35. 韓碧琴(1984)。劉向學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9
  36. 魏收(1980)。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37. 魏徵(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38. 蘇輿著、鍾哲點校(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39. 酈道元(1979)。四部叢刊正編:水經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龔自珍(1960)。龔定庵全集類編。臺北:世界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程蘇東(2022)。劉向〈洪範〉五行學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3(1),1-69。
  2. 黃慧芬(2018)。「經學史重探(I)-中世紀以前文獻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4),137-153。
  3. 黃啟書(2011)。試論《續漢書•五行志》撰作及其體例因革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15,197-230。
  4. 黃啟書(2013)。《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40,145-147+149-195。
  5. 黃啟書(2016)。西漢經學的另類戰場:從宣元成三朝災異說之發展為例。臺大中文學報,52,43-93。
  6. 林素娟(2013)。疾病的隱喻─先秦及漢代禮教論述中的身體思維與倫理課題。成大中文學報,41,1-46。
  7. 彭美玲(2014)。漢儒三代質文論脈絡考察。漢學研究,32(3),1-36。
  8. 宋惠如(2015)。《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當代儒學研究,19,67-102。
  9. 吳智雄(2019)。劉向春秋學釐探。國家圖書館館刊,108(2),51-82。
  10. 張書豪(2011)。西漢「堯後火德」說的成立。漢學研究,29(3),1-27。
  11. (2021)。復古以治新:新莽時期明堂、銅鏡等宇宙/帝國圖式所展現的「古」與「新」。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9,271-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