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粵語小稱詞及其語法化
|
并列篇名
|
On the Diminutives in Yue Dialect and Their Grammaticalization
|
DOI
|
10.6281/NTUCL.2007.27.07
|
作者
|
高婉瑜(Wan-Yu Kao)
|
关键词
|
粵語 ; 小稱詞 ; 加綴 ; 變音 ; 變調 ; 語法化 ; Yue Dialect Cantonese ; diminutives ; affixation ; shift in rhyme ; shift in tone ; grammaticalization
|
期刊名称
|
臺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7期(2007 / 12 / 01)
|
页次
|
229
-
26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粵語常用加綴、變音和變調表小稱,本文運用曹逢甫(2006、2007)「語法化輪迴」的概念,討論粵語小稱的語法化程度、分佈状況、彼此間的關連。
本文用「語法化輪迴」的概念來解釋粵語的小称詞變化,三種詞尾中,以仔尾的分布最廣,其次是子尾、兒尾。變音、變調则集中在廣州、粵西一帶。信宜的小稱詞是五個代表方言點中最豐富的。兒尾產生的時聞比變音、變調早,並派生出變音、變調。變調通常採高調手段,高調小稱是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現象。
|
英文摘要
|
Affixation, shift in rhyme, and shift in tone are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diminutives in Yue Dialect This paper deploys the concept of ”grammaticalization cycle” to discus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of diminutives in Yue Dialect. It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minutives in Yue Dialect is explicabl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grammaticalization cycle. The distribution of nil suffix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followed by that of izi suffix and er suffix. Shift in rhyme and shift in tone can be found in Guangzhou and throughout the western part of Guangdong. Among the five prominent locations where the dialect is used, the diminutives found in Xin Yi are the most diverse ones. Historically, the appearance of er suffix was earlier than shift in rhyme and shift in tone. In fact, shift in rhyme and shift in tone were both derived from er suffix. Shift in rhyme usually results in a high pitch-an effect which is biologically-grounded.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Heine, Bernd,Ulrike Claudi,Friederike Hünnemeyer.(1991).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Hopper, Paul J.(1991).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
Lakoff, G.,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pair, E.(1921).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
Wierzbicka, Anna.(1986).Diminutivea and depreciatives: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for derivational categories.Quaderni di Semantica,5,123-130.
-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社會科學院合編(1988)。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公司。
-
王本瑛(1995)。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4,371-398。
-
王建設(2003)。廣東信宜話聲調淺探。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
平田昌司(1982)。小稱變調。Computation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21,43-57。
-
伍巍(2003)。廣東曲江縣龍歸土話的小稱。方言,1,54-60。
-
伍巍(2007)。粵語。方言,2,167-176。
-
朱德熙(1956)。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語言研究,1
-
朱曉農(2004)。親密與高調一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當代語言學,3,193-223。
-
李健(1996)。鑑江流域粵語的「儿」後綴和高升調。方言,3,216-219。
-
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侍建國(2002)。浙江義烏化的〔n〕尾韻及其音變。方言,2,169-176。
-
宗福邦(1983)。關於廣州話字調變讀問題。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79-89。
-
邵宜(2003)。廣東西江流域粵方言的詞彙和語法特點。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
邵慧君(2005)。廣東茂名粵語小稱綜論。方言,4,337-341。
-
邵慧君、甘于恩(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邵慧君、萬小梅(2006)。江西樂安縣萬崇話的小稱變調。方言,4,309-315。
-
唐愛華(2005)。安徽宿松方言的變調。方言,2,119-128。
-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
高婉瑜、竺家寧指導(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張敏(2004)。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怯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
-
張敏(1997)。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怯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國外語言學,2
-
張曉山(1995)。粵北十縣市粵方言常用詞語的一致性與差異性。語文研究,1,60-65。
-
曹志耘(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3,33-44。
-
曹逢甫(2007)。漢語方言小稱詞讀書會。中央研究院。
-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爲例。漢語學報,2,2-15。
-
曹逢甫、石曉娉(2006)。門內日與月―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
陳小明(2004)。粵語量詞的表量方式。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35-138。
-
陳忠敏(2002)。東方語言與文化。上海:東方出版社。
-
陳忠敏(1992)。論吳語閩語兩種表小稱義的語音型式及來源。大陸雜誌,5,35-39。
-
陳曉錦、陳滔(2005)。廣西北海市粵方言調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游汝杰(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湯志祥(2000)。粵語的常見後綴。方言,4,342-349。
-
黃伯榮(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青島出版社。
-
黃群建(1993)。湖北陽新方言的小稱音變。方言,1,59-64。
-
葉國泉、唐志棟(1982)。信宜方言的變音。方言,1,47-51。
-
詹伯慧主編(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
詹伯慧、張日昇(1994)。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
詹伯慧、張日昇(1998)。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
詹伯慧、張日昇(1988)。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彙對照。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趙日新(1999)。徽語的小稱音變和儿化音變。方言,2,136-140。
-
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2,52、55。
-
劉秀雪(2006)。閩語小稱詞語法化研究―以漳州、詔安、尤溪、大田爲例。漢語方言小稱詞小型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竹:
-
劉秀雪(2007)。漢語方言小稱詞讀書會。中央研究院。
-
蔣平、沈明(2002)。晉語的儿尾變調和儿化變調。方言,4,289-298。
-
鄭張尚芳(1980)。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一)。方言,4,245-262。
-
鄭張尚芳(1981)。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二)。方言,1,40-50。
-
鄭縈(2007)。漢語方言小稱詞讀書會。中央研究院。
-
鄭縈(2007)。漢語方言小稱詞讀書會。中央研究院。
-
黎緯杰(1981)。廣州話的詞尾「仔」。暨南大學學報,3
-
錢惠英(1991)。屯溪方言的小稱音變及其功能。方言,3,200-203。
-
羅康寧編著(1987)。信宜方言志。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高婉瑜(2008)。明初的小稱詞「子」與「兒」——以《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爲考察中心。淡江中文學報,19,135-159。
-
郭必之(2016)。粵語方言小稱變音的類型及其歷史來源。漢學研究,34(2),281-314。
-
鄭明中(2020)。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鎮與湖寮鎮客家話小稱詞調查研究。中正漢學研究,36,137-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