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重探

并列篇名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venge in the Gongyang zhuan and the Culture of Revenge in the Han Dynasties: A Debate Revisited

DOI

10.6281/NTUCL.2007.27.03

作者

李隆獻(Long-Shien Lee)

关键词

復仇 ; 復仇觀 ; 公羊復仇理論 ; 西漢 ; 東漢 ; revenge ; views on revenge ; the Gongyang zhuan theory of revenge ; Western Han ; Eastern Ha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7 / 12 / 01)

页次

71 - 1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釐清《公羊》「復仇理論」與兩漢復仇風氣的關係,檢討學界認爲兩漢/東漢復仇風氣盛行之說及其對《公羊》學「復仇理論」導致復仇盛行的論點,進而詮釋漢代復仇盛行的可能原因。 首先,本文儘可能推定每一復仇事例發生的帝世,得知兩漢復仇風氣較盛者實爲東漢,與「公羊學」盛行於西漢的事實並不相符;進而指出《公羊》「復仇理論」,實際上在兩漢並未被付諸實踐,難以將東漢復仇盛行的現象歸因於《公羊》復仇學說。其次,本文詳細考察東漢各復仇事例,指出:盛行於朝廷的《公羊》復仇經說對東漢民間士人旣未有實際影響,也沒有影響地方官吏的判決,終兩漢之世,復仇始終以「殺人律」論處。最後,本文指出兩漢間復仇事例最多的時期分別爲武帝朝、王莽至光武間、東漢至漢末三期,尤以漢末爲特盛。其中武帝朝的復仇事例與武帝時的政治局勢及其個人性格密切相關;王莽至光武間則因天下動亂,復仇事件自然較多;而復仇風氣由東漢初的盛行以至於漢末的特盛,則與東漢整體士風由「激揚」、「激詭」而至「更形激詭」的發展若合符節;加上東漢末大赦頻繁、官府社會控制力減弱等因素,漢末復仇的盛極一時實屬自然而合理。

英文摘要

Scholars have long argued that the reason why acts of revenge were so prevalent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views on revenge articulated in the Gongyang zhuan (公羊傳).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however, that most acts of revenge occurred during the Eastern Han, whereas the Gongyang zhuan enjoyed popularity during the earlier Western Han. Furthermore, a closer look at the historical record shows that the theory of revenge expounded in the Gongyang zhuan was never seriously put into practice during either period. Under further scrutiny, we find that the imperially sanctioned Gongyang zhuan, complete with its theory of revenge, was in fact never an influence on individuals during the Eastern Han. The same was true during this period for local officials, who widely treated acts of revenge as homicide cases. We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the widespread practice of taking revenge had less to do with Gongyang scholarship than with weakened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as it was forced to focus most of its resources on putting down rebell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隆獻(2008)。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68
    連結:
  2. 李隆獻(2007)。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古典與現代之間―臺大、成大中文系學術交流》學術討論會
    連結:
  3. 陳登武(2003)。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1
    連結:
  4. 宋王欽若(1986)。冊府元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李昉(1975)。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宋徐天麟(1998)。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
  7. 宋徐天麟(1998)。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
  8. 東漢王符撰、胡楚生集釋(1979)。潛夫論集釋。臺北:鼎文書局。
  9. 東漢荀悅。申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晉杜預、唐孔穎達(1976)。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1987)。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1974)。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13. 清沈家本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1985)。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
  14.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2001)。廿二史罰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顧炎武(1979)。(原鈔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出版社。
  16. 漢何休、唐徐彥(1976)。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1983)。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8. 漢班固、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9. 漢鄭玄、唐孔穎達(1976)。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漢鄭玄、唐賈公彥(1976)。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1981)。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2.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3. Jen-Der Lee(1988)。Conflicts and Compromise between Legal Authority and Eth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venge in Han Times。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
  24. 日原利國(1987)。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25. 王如鵬、武建敏(2004)。孝與復仇:漢代道德與法制的關係表現。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5(1)
  26. 李隆獻(2005)。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爲重心。臺大中文學報,22
  27. 李隆獻(2006)。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28. 周天游(1992)。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9. 林義正(2003)。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0. 牧野巽(1980)。中國家族研究。御茶水書房。
  31. 邱立波(2005)。漢代復仇所見之經、律關係問題。史林,3
  32. 翁麗雪(1994)。東漢刑法與復仇。嘉義農專學報,39
  33. 張蓓蓓(1985)。臺大文史叢刊。臺北:臺大文學院。
  34. 張濤(2001)。經學與漢代的喪葬、祭祀活動及復仇之風。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5. 陳恩林(1998)。論《公羊傳》復仇思想的特點及經今、古文復仇說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
  36. 彭衛(1986)。論漢代的血族復仇。河南大學學報,4
  37. 黃源盛(1998)。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38. 黃彰健(1982)。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9. 臧知非(1996)。春秋公羊學與漢代復仇風氣發微。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40. 劉厚琴(1994)。論儒學與兩漢復仇之風。齊魯學刊,2
  41. 劉黎明(2002)。漢代的血族復仇與《春秋》決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3)
  42. 霍存福(2005)。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43. 瞿同祖(1982)。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
  44. 瀧川資言(1932)。史記會注考證。東京:東京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45. 嚴耕望(1997)。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蔡妙真(2010)。未許經典向黃昏─《左傳微》評點的時代特色。興大中文學報,27,233-260。
  2. 陳世昀(2016)。唐前志怪小說復仇內涵之探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0(1),53-74。
  3. 李隆獻(2008)。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68,39-78。
  4. 李隆獻(2008)。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成大中文學報,20,79-109。
  5. 李隆獻(2009)。日本復仇觀管窺—以古典文學為重心。成大中文學報,24,1-27。
  6. 李隆獻(2009)。宋代經生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臺大中文學報,31,147-195。
  7. 李隆獻(2012)。清代學者《春秋》與三《傳》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77,1-41。
  8. 廖珮芸(2016)。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探討。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1,117-157。
  9. 劉惠萍(2014)。呈現「孝道」─以「丁蘭刻木事親」敘事為中心的一種考察。成大中文學報,47,24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