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上博五〈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

并列篇名

Complementary Notes on "The Submission by Jing Jian" and "the Admonishment of Bao Shuya and Xi Peng"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 Strips

DOI

10.6281/NTUCL.2008.28.02

作者

周鳳五(Feng-Wu Chou)

关键词

上博五 ; 競建內之 ;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 The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trip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 Vol. 5 ; The Submission by Jing Jian ; The Admonishment of Bao Shuya and Xi Peng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08 / 06 / 01)

页次

47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整理《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的〈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兩篇,根據文意與學者意見加以合併編連,對其中重要的殘簡缺文補入「日有食之」、「邦與其」等字,又考釋「其言曰何」、「說」、「於」、「釴」、「前召」、「先君格王」、「孽」、「質」、「徇」、「繹祭」、「發古稅,行古籍」、「覺」、「人之父蒸而食人」、「酷其刑」、「祭服毋布」、「畂纆短,田纆長,百糧鍾」、「復」、「蠛蠓」、「公昆」等疑難字。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相互印證,釐清了若干學術史爭議的問題。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pro two texts in The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trip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Vo1. 5: ”The Submission by Jing Jian” (Jing Jian nei zhi 競建內之) and ”The Admonishment of Bao Shuya and Xi Peng” (Bao Shuya yu Xi Peng zhi jian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ntents and opinions previously presented by scholars, the study merges and re-arranges the two texts, reconstructing the missing phrases ri you shi zhi 日有食之and bang yu qi邦與其. The study also comments on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words: Qi yan yue he其言曰何, Shuo說, Yu於, Yi鈛, Qian zhao前召, Xian jun ge wang先君格王, Nie孽, Zhi質, Xun徇, Yi ji繹祭, Fa gu sui, xing gu ji發古稅行古籍, Jue覺, Ren zhi fu zheng er shi ren人之父蒸而食人, Ku qi xing酷其刑, Ji fu wu bu 祭服毋布, Mu mo duan, tian mo chang, bai liang zhong畝纆短, 田纆長, 百糧鍾, Fu復, Miemeng蠛蠓, Gong kun公昆. Comparing excavated and received texts, this study c1arifies several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contro versial in the history of scholarship.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 王先謙(1973)。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3. 王念孫(1984)。廣雅疏證。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4. 司馬遷(1974)。史記。臺北:史學出版社。
  5. 武漢大學簡帛網
  6. 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7. 吳九龍(1985)。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
  8. 吳則虞(1977)。晏子春秋集疏。臺北:鼎文書局。
  9. 岑參(1981)。岑嘉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李學勤(2006)。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9
  11. 沈培(2002)。簡帛語言文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2. 周鳳五、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簡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武漢簡帛網
  14. 段玉裁(2001)。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孫詒讓(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16. 武漢大學簡帛網
  17. 班固撰、顏師古注(198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8. 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 馬承源主編(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馬承源主編(1990)。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21. 高亨、董治安(1997)。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
  22.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199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3. 郭璞傳、郝懿行箋疏(1983)。山海經箋疏。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24. 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武漢大學簡帛網
  26. 武漢大學簡帛網
  27.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28. 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9. 楊樹達(2006)。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董仲舒(1987)。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裘錫圭(1992)。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32. 管仲撰、房玄齡注(1983)。管子。臺北:商務印書館。
  33. 劉向(1988)。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劉信芳(2007)。楚地簡帛思想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35. 武漢大學簡帛網
  36. 韓非撰、吳薡校(1980)。韓非子。臺北:成文出版社。
  37. 顧史考(2006)。先秦楚簡郭店竹書宏微觀。臺北: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