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陽聲韻部通假關係研究

并列篇名

A Phonological Study of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from the nasal-ended rhyme Divisions in the Chu Bamboo Slip Texts of Guodian and Shangbo

DOI

10.6281/NTUCL.2009.30.04

作者

李存智(Chun-Chih Lee)

关键词

上古音 ; 楚簡 ; 陽聲韻部 ; 通假字 ; 合韻 ; 層次分析 ; 音讀層次 ; Archaic Chincsc sound systcm ; nasal-cndcd rhymc divisions ; charactcr intcrchangcability ; rhymc mcrgcr ; switch of vowcl-cndcd and nasal-cndcd rhymcs ; stratum analysis ; phonological stratum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09 / 06 / 01)

页次

95 - 1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討論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陽聲韻部通假字組的音韻關係,並與漢以前傳世詩歌文獻的合韻現象相互參證,對異部通假的音韻條件提出我們的看法。具體討論真文、文元、真元、耕真、耕陽、東陽、冬東、冬侵、蒸侵、侵談……等跨韻部的通假。陽聲韻部的跨韻部通假,有與對轉的陰聲韻平行者,例如:陰聲有脂微,陽聲有真文;陰聲有微歌,陽聲有文元;陰聲有支脂,陽聲有耕真;陰聲有侯魚,陽聲有東陽。也有不與對轉的陰聲韻平行者,例如:耕陽、蒸侵、侵談、冬侵……等。 主要結論有:相異韻部的通假與合韻現象反映韻部的異讀層次;單一音系的上古音構擬無法解釋紛繁的異部通假或合韻;真元、文元、冬陽、蒸陽、侵談的通假或合韻,凸顯真、文、冬、蒸、侵應該具有低元音的音讀層次,與中、高元音的音讀層次共存於上古漢語;-m、-n、-η鼻音韻尾韻部間的通假,顯示上古音存在鼻化韻的音讀層次,舆陰陽對轉的陽聲韻情形相同。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in certain Chu bamboo slips of Guodian and Shangbo and the rhyming phenomena of some poetry from ancient time, and, by doing so, tries to clarify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rhyme system in the Archaic Chinese with the help of the stratum analysi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shows that a study of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in these texts can help to solve some longstanding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characters and rhyme merger. This paper will specifically discuss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characters from the nasal-ended rhyme division. The primary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rhyme merger are the result of convergence of readings from different strata. A reading stratum can reflect a time period, an area, or a historical change.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rhyme merger indicates that the rhyme divisions zhen (真) Wen (文), Doug (冬), Geng (耕) Zeng (蒸) and Qin (侵) should have a low vowel stratum. The switch of the vowel/stop-ended rhymes and the nasal-ended rhymes that occurs in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and rhyme merger arises from a nasalized rhyme stratu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存智(2008)。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陰聲韻部通假關係試探。臺大中文學報,29,71-124。
    連結:
  2. 宋朱熹撰(1983)。楚辭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3. 清洪興祖撰(1977)。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漢鄭玄箋(1981)。毛詩鄭箋。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5. 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6. 丁邦新主編(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 王力(1986)。王力文集:詩經韻讀/楚辭韻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8. 王力(2003)。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9. 王力(2000)。王力語言學論文集:上古韻母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0. 王健庵(1992)。《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上古方音初探。中國語文,3,207-212。
  11. 王輝(1993)。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王顯(1984)。古韻陽部到漢代所起的變化。音韻學研究,1,131-155。
  13. 史存直(2002)。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4. 何大安(20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261-271。
  15. 何科根(1996)。《呂氏春秋》韻語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6. 吳廣平編注(2001)。宋玉集。長沙:岳麓書社。
  17.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8. 李玉(1994)。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9. 李存智(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 李存智(2004)。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1. 李存智(2004)。之職蒸、脂質真、支錫耕韻部關係再探。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二八九次學術討論會論文
  22. 李恕豪(2003)。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3. 李葆嘉(2002)。漢語起源演化模式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4. 李葆嘉(1995)。高本漢直線型研究模式述論―漢語史研究理論模式論之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58-60。
  25. 汪啓明(1998)。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6. 周祖謨(1966)。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27. 周祖謨(2004)。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28. 周祖謨(1984)。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9. 林語堂(1933)。陳宋淮楚歌寒對轉考。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
  30. 林語堂(1933)。語言學論叢。上海:開明書店。
  3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6)。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32. 孫雍長(2002)。老子韻讀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8-59。
  33. 徐芳敏(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4.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35. 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36. 馬承源主編(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馬承源主編(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馬承源主編(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馬承源主編(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馬承源主編(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馬承源主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
  43. 張光宇(2006)。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44. 張琨著、張賢豹譯(1987)。漢語音韻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5. 張儒、劉毓慶(2001)。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46. 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陳忠敏、丁邦新主編(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8. 陸志韋(1999)。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中華書局。
  49. 喻遂生(1993)。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5-109。
  50. 曾昱夫(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5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53.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54. 湖北省博物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55. 逯欽立編(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56. 楊秀芳(198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7. 董同龢(1974)。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出版社。
  58. 董同龢(1975)。上古音韻表稿。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59. 虞萬里(1994)。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
  60. 蒲立本(1982)。構擬上古真部的一些證據。清華學報,14(1,2),249-255。
  61. 趙彤(2006)。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62. 劉熙撰、畢沅疏證(1971)。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
  63. 鄭張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4. 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1985)。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5. 羅常培、周祖謨(1958)。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李存智(2009)。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爲例。臺大中文學報,31,47-102。
  2. 魏鴻鈞、李存智(2014)。上古「舌尖鼻音韻尾」各部之合韻分析。成大中文學報,4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