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鮑照詩的評價及風格判斷問題-「休鮑」論、「險俗」說衍議

并列篇名

Reexamining the Criticism of Bao Zhao's Poems: The Ideas Behind "Xian Su," "Xiu Bao" and the Critical Stances They Engender

DOI

10.6281/NTUCL.2009.31.03

作者

李錫鎮(Shi-Chen Lee)

关键词

鮑照 ; 顏延之 ; 休鮑論 ; 險俗說 ; 詩品 ; Bao Zhao ; Yan Yanzhi ; Xian Su ; Xiu Bao ; Shih Pin ; criticism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09 / 12 / 01)

页次

103 - 1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鮑照詩的負面批評,在現代學者論述中頗多著墨,不但低眨其作品,甚而非議其人格。若考察其論點,大多與「險俗」說、「休鮑」論有關,前者本於鍾嶸《詩品》,後者出自顏延之,承其說者在解釋上極爲紛岐,亦多互爲牽連。然而,在文學史上大致文多認定鮑照是繼顏延之、謝靈運之後劉宋主要的詩人,故宜當有辨。 本文將探索「休鮑」論、「險俗」說的立論取向及其衍生的解釋問題,辨析古來對鮑照詩持負面批評的主要論點。力求正本清源,希望有助於化解有關鮑照詩批評上的爭議,並給予較爲合理的評價。

英文摘要

A number of modern scholars have been highly critical of Bao Zhao's poetry, many of them directing their condemnation not only at his poetry, but at his personal character as well. Most of criticism of Bao Zhao is influenced by of the appraisal in Zhong Rong's Shi Pin (Poetry Gradings) of Bao Zhao, using the term ”Xian Su” (險俗) and Yan Yan-zhi's use of the term ”Xiu Bao.” (体鮑) (referring to the poetic style of Bao Zhao and Tang Hui-xiu). A number of variations have proliferated from these critical stances, many of them interrelated and none in complete agreement However, in general, Bao Zhao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poet of Liu Song Dynasty in literary history behind Yan Yanzhi and Xie Lingyun.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ideas behind Xiu Bao and Xian Su, and problems that derive from divergent evolution along these theoretical lines, while analyzing the major points of negative criticism against Bao Zhao's poetry. The study will do its best to thoroughly rework and begin to resolve the critical disputes over of Bao Zhao's poems, and ultimately offer a more reasonable evalu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壽(1987)。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2. 唐姚思廉(1987)。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3. 唐劉肅(1985)。大唐新語。臺北:新宇出版社。
  4. 唐魏徵(1987)。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5. 梁徐陵編、吳兆宜注、程琰刪補(1992)。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6. 梁蕭子顯(1987)。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7.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91)。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 清方東樹(2006)。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清王先謙(1992)。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吳喬、郭紹虞編(1983)。清詩話續編:圍爐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11. 清許槤評選、黎經誥箋注(1987)。六朝文絜箋注。香港:中華書局。
  12. 清陳祚明(2002)。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清趙翼(1975)。廿二史劄記及補編。臺北:鼎文書局。
  14. 齊沈約(1987)。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丁福林(2004)。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王志清(2007)。晉宋樂府詩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7. 王叔岷(1992)。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18. 王運熙、楊明(1989)。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丘敏(2003)。六朝史學。南京:南京出版社。
  20. 古直(1990)。鍾記室詩品箋。臺北:廣文書局。
  21. 石觀海(2003)。宮體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22. 李錫鎮、彰化師大國文系編印(1996)。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師大國文系。
  23. 俞紹初(2001)。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4. 胡大雷(2004)。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5. 郁沅、張明高(1996)。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6. 徐國榮(1997)。鮑照詩歌「險俗」釋證。中國韻文學刊,2
  27. 徐逸明(2008)。徐陵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8. 徐傳武(1998)。左思左棻研究。臺北:明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9. 貢布里希、范景中譯(1989)。理想與偶像-價值在歷史和藝術中的地位。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0. 曹旭(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曹順慶、李天道(2005)。雅論與雅俗之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2. 曹道衡(198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33. 曹道衡、沈玉成(2003)。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34. 曹道衡、沈玉成(1991)。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5. 郭紹虞(1978)。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36. 陳慶元(2003)。大明泰始詩論。文學遺產,1
  37. 陳橋生(2007)。劉宋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8. 趙品甫(1990)。史通新校注。重慶:重慶出版社。
  39. 劉師培(1984)。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0. 劉躍進(2000)。玉臺新詠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1. 鄭春穎(2003)。文中子中說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2. 鄭騫(1992)。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
  43. 鄧健行、香港中文大學中語系主編(1994)。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4. 興膳宏著、彭恩華譯(1986)。六朝文學論稿。長沙:岳麓書社。
  45. 錢仲聯(1982)。鮑參軍集注。臺北:木鐸出版社。
  46. 繆鉞。讀史存稿。臺北:
  47. 鍾濤(2001)。雅與俗的超越―漢魏六朝及元代文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
  48. 蘇瑞隆(2006)。鮑照詩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祁立峰(2020)。「言險俗者,多以附照」-論鮑照詩歌的「險」與「俗」。中國學術年刊,42(2),59-84。
  2. 祁立峰(2020)。永明以後,宮體之前:論梁代前期詩人與其詩歌風尚。淡江中文學報,43,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