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

并列篇名

Myth, Transformation, Mysticism, and Metaphors: Lao Zi and Zhuang Zi's Metaphors Related to Bodies

DOI

10.6281/NTUCL.2010.33.01

作者

賴錫三(His-San Lai)

关键词

老子 ; 莊子 ; 隱喻 ; 神話 ; 冥契主義 ; 氣 ; 變形 ; 身體 ; Lao Zi ; Zhuang Zi ; mctaphor ; myth ; mysticism ; Qi ; transformation ; body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0 / 12 / 01)

页次

1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老莊的冥契經驗難以概念語言傳達,一旦表達便要考慮如何不落入對象化的膠著,爲了克服道與言的背反困境,不得不有語言的妙用創發,如此便有詩性隱喻的發明。本文認爲老莊的隱喻表達並非修辭層次,也不只是知識論層次的認知,它具有開顯道的存有論意義,道的流動本性決定了它的語言朗現模式,所以道言自然是隱喻模式。道開顯湧現的歷程便是不斷跨域、互滲、融攝的氣化運動,這正是隱喻的基本精神,可說道是隱喻的存有論基礎,而語言跨域現象得以自然而然地進行,正因世界本來就是氣化融贯相含相攝的天籟世界,所以語言的隱喻現象反映了世界的物化現象、人心的遊戲現象。本文試圖論證:道和隱喻的同質性。其次,本文認爲有關老莊的冥契之道和隱喻之道,在思維方式和意象選擇上,一方面承續神話思維的跨域融合之隱喻精神,另一方面也避開了隱喻被實體化的陷阱。最後,本文說明老莊如何透過具體意象來做爲來源域,透過這些原型意象而使人們對抽象玄遠的道(目標域),得到親切的意義映射。這些分殊的具體意象之來源域,共同映射出道的意蘊,也因爲經由多元物象的映射過程,促使人們對道的無盡藏意蘊有了情意性的觸感。萬物成爲道的肉身化隱喻,這是一個「道法自然」的力顯、聖顯世界,自然萬物成爲道的最佳隱喻。

英文摘要

Lao Zi and Zhuang Zi's mystical experiences can only be expressed without being objectified so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them into concepts or convey them via languag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ao and languages, Lao Zi and Zhuang Zi invented an intricate language form: the poetic metaphor. This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rhetoric or knowledge but a medium for expressing the Tao's existentialist meaning. Since the Tao's flowing character determines its linguistic manifest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heoriz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ao and metaphors. Lao Zi and Zhuang Zi's metaphors with mysticism succeeded the use of metaphor in Chinese mythology, which integrated many different fields when avoiding embodying the metaphors. By using concrete images as prototypes (the source realm) to indicate the meaning of the abstract Tao (the target realm), Lao Zi and Zhuang Zi enable readers to contact the infinity of the Tao emotional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鄧育仁, Y.-R.(2005)。生活處境中的隱喻。歐美研究,35(1),97-140。
    連結:
  2. 賴錫三, H.-S.(2010)。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古―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清華學報,新40(1),67-111。
    連結:
  3. 賴錫三, H.-S.(2008)。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新38(1),35-83。
    連結:
  4. (清)郭慶藩(輯)(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5. 巴赫金, Mikhail,李兆林(譯),夏忠憲(譯)(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 王仁鴻(2009)。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
  7. 王叔岷(2007).莊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8. 加斯東・巴舍拉, G.,劉自強(譯)(1997).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 加斯東・巴舍拉, G.,龔卓軍(譯),王靜慧(譯)(2005).空間詩學.臺北=Taipei:張老師=Living Psychology.
  10. 古添洪(編),陳慧樺(編)(1993).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
  11. 史泰司, w.T.,楊儒賓(譯), Ru-Bin(trans.)(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Taipei:正中書局=Cheng Chung.
  12. 伊利亞德, Mircea,晏可佳(譯),姚蓓琴(譯)(2008).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伊利亞德, Mircea,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14. 列維·布留爾, Lucien,丁由(譯)(1994).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里克爾, Paul,林宏濤(譯)(1998).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16. 里克爾, Paul,翁紹軍(譯)(1993).惡的象徵.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17. 林明德(策畫)(2005).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立緒.
  18. 保羅·利科, Paul,汪堂家(譯)(2004).活的隱喻.上海=Shanghai:上海譯文出版社=Shanghai Translation.
  19. 海德格, Martin,孫周興(譯)(1993).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20. 海德格, Martin,孫周興(譯), Zhou-Xing(trans.)(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Shanghai:上海三聯書店=Shanghai Sanlian.
  21. 袁珂(1986).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
  22. 袁珂(注)(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23. 張亨(1997)。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
  24. 張榮興,黃惠華(2005)。心理空間理論與「梁祝十八相送」之隱喻研究。LANGUAGE AND LINGUISTICS,6(4)
  25. 凱西勒, E.,甘陽(譯), Yang(trans.)(1990).人論.臺北=Taipei:桂冠圖書=Gui-Guan.
  26. 凱西勒, E.,於曉(譯), Xiao(trans.)(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Taipei:桂冠圖書=Gui-Guan.
  27.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
  28. 葉維廉(2002).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葉維廉(2002).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
  30. 詹姆斯, William,蔡怡佳(譯),劉宏信(譯)(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
  31. 雷可夫, G.,詹森, M.,周世箴(譯注), Shi-Zhen(trans.)(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警喻.臺北=Taipei: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nking.
  32. 漢娜·鄂蘭, Hannah,蘇友貞(譯)(2007).心智生命.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3. 樓宇烈(校釋)(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4. 鄭樹森(編)(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
  35. 賴錫三(2010)。賴錫三:〈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演講於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系,2010年6月9日。
  36. 賴錫三, H.-S.(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Xinzhu:清華大學出版社=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7. 賴錫三, H.-S.(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38. 蘇以文(2006).隱喻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9. 蘇以文(編),畢永峨(編)(2009).語言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黃孔良、王琮賢(2017)。靈性進化之啟蒙歷程-以《出埃及記》為例探討密契主義。發展與前瞻學報,18,47-74。
  2. 賴錫三(2011)。《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29(4),1-34。
  3. 賴錫三(2013)。《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中正漢學研究,22,91-136。
  4. 賴錫三(2014)。《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
  5. 謝君讚(2013)。未始出吾宗:論莊子之冥契主義的類型問題。中正漢學研究,21,67-92。